◆王玉藏 齊志 周端文
探析網絡視頻監控系統的安全現狀
◆王玉藏 齊志 周端文
(中國人民解放軍63610部隊 新疆 841000)
近些年,互聯網視頻監控安全問題頻發,“水滴直播”、“黑天鵝”等安全事件影響惡劣,這也給專網安全管理人員敲了警鐘。本文基于網絡視頻監控系統的基本架構,重點對視頻前端模塊、視頻傳輸模塊、中心管理模塊和視頻應用模塊存在的信息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并提出安全防護建議。
視頻監控系統;信息安全;安全風險;安全防護
隨著網絡通信、視頻編碼、計算機處理等技術的發展,網絡視頻監控系統廣泛應用于軍事、金融、交通、公安等領域,幫助各單位實現廣域監控、實時監控、統一管理、協同指揮。網絡視頻監控系統逐漸成為了各單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無形中擴展了傳統網絡安全邊界,擴大了傳統觀念里安全風險的發生范圍,本文從專網安全防護的角度出發,重點對網絡視頻監控系統存在的信息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并提出安全防護建議。
網絡視頻監控系統涉及的環節多、設備多,是一個多元復雜的體系,網絡視頻監控系統的基本構架主要可分為視頻前端模塊、視頻傳輸模塊、中心管理模塊和視頻應用模塊四大部分,如圖1所示。
視頻前端模塊,包括攝像機、網絡攝像機、云臺、高/標清視頻編碼器等前端設備,實現視頻、音頻信息的實時采集和壓縮編碼。
視頻傳輸模塊,主要包括交換機、路由器、光端機、防火墻、視頻光端機、同軸電纜、雙絞線、光纖等設備,實現視頻在本級、上下級TCP/IP網絡之間的傳輸。
中心管理模塊是統一的管理平臺,包括圖像中心管理服務器、錄像存儲服務器、視頻回放服務器、設備接入服務器、媒體轉發服務器、視頻存儲系統等集中管理設備,主要實現五大集中管理:(1)視頻源接入管理;(2)視頻錄像、存儲、檢索、回放以及轉發管理;(3)客戶端管理;(4)用戶身份鑒別、權限管理;(5)日志管理。
視頻應用模塊,包括服務/視頻管理終端、監視終端、視頻分配器、視頻解碼器、視頻矩陣切換、D/A轉換器、電視墻、投影儀等后端顯示控制設備,實現視頻的監控、投放、錄像等功能。

圖1 網絡視頻監控系統構架圖
專網視頻監控系統往往監控“點位”涉及許多區域、跨網段,所需的前端視頻采集設備具備數量多、部署位置關鍵敏感、7*24小時持續采集等特點,是需要重點防護的對象。但是前端采集設備自身存在大量安全隱患,而傳統安全防護體系大多沒有考慮配套的安全措施,導致其成為網絡中極易被突破的薄弱環節。攻擊者一旦成功入侵網絡攝像機等前端設備,可以輕易控制監控現場的前端設備,非法獲取監控區域的敏感信息,甚至可以進一步將其作為一個跳板或僵尸主機,進而滲透、攻擊業務承載網,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
前端視頻采集設備的安全風險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攝像機集傳統攝像機、視頻編碼和網絡技術為一體,一般由嵌入式硬件平臺、嵌入式Linux系統、嵌入式Web服務器、USB攝像頭采集前端和WiFi無線網卡組成,自身容易存在弱口令、緩沖區溢出、未授權訪問、拒絕服務、命令注入、信息泄露、認證缺陷、目錄穿越、特權提升、目錄遍歷、SQL注入等漏洞。
(2)網絡攝像機等前端采集設備端口使用比較固定,例如“??低暋边h程監控客戶端使用554端口;大華遠程監控客戶端使用37777端口,瀏覽器訪問使用80、8000端口;雄邁遠程監控客戶端使用34567。攻擊者通過端口掃描、資產探測等工具,即可快速發現網內部署的視頻采集設備。
(3)目前全國并未形成統一的網絡視頻框架協議,使不同廠商所生產的網絡視頻產品,包括網絡攝像機、圖像服務器、錄像存儲等完全互通。因此在視頻監控系統中,往往采用一個或少數幾個廠商的視頻采集設備,且視頻采集設備型號比較固定,這就導致視頻采集設備在軟硬件上高度相似,安全缺陷高度一致,一點被攻破,會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整個視頻監控網絡被控制和癱瘓。
(4)大華、海康威視、TP-Link、華為等網絡攝像機在斷網后圖像可滯留30-60秒,部分“老款”設備甚至可滯留15分鐘,而視頻監控管理人員可能很久才意識到并采取措施,尤其是在靜態畫面的情況下。攻擊者利用這種特性可以替換網內攝像機,制造虛假錄像,在已知線路連接的情況下,替換過程只需幾秒鐘。
視頻傳輸模塊安全風險主要來自視頻傳輸過程中對數據的非法訪問、竊取、篡改。前端視頻采集設備大多不帶數據加密功能,采集視頻并壓縮后直接明文傳輸MPEG4、H.263、H.264、H.265等視頻碼流,如果沒有部署專門的視頻專用信道或VPN,攻擊者可以通過“網絡嗅探”方式,非法截獲視頻流數據,然后進行加工、篡改。
(1)中心管理模塊是網絡視頻監控系統的核心部分,其中圖像中心管理、錄像存儲、視頻回放、設備接入、媒體轉發、視頻存儲等服務器設備,不僅存在視頻管理平臺特有軟件漏洞,如遠程命令執行、授權繞過、目錄遍歷、遠程緩沖區溢出等高危漏洞,而且存在大量的操作系統常見漏洞,本身容易遭受入侵和控制。
(2)中心管理平臺針對前端視頻采集設備和后端客戶端,僅采用簡單的身份認證和權限管理,缺乏專用的安全加密和身份認證機制,無法確保前端采集設備、客戶端的唯一性,無法充分保證端到端通信的合法性,難以抵御來自非法訪問者的入侵和攻擊。
(3)網絡視頻監控系統中,目前主流的視頻監控存儲技術為FC-SAN與IP-SAN,其中FC-SAN技術需要專屬網絡,部署成本高,因此大部分系統采用IP-SAN技術集中存儲,拓撲結構如圖2所示。網絡視頻監控系統中前端采集設備數量多,“錄制”全時段視頻需要的存儲量巨大,因此一般只集中存儲高清晰度、高價值的視頻,且大多不進行視頻標記和加密存儲,無形中存儲系統成了高風險區域,一方面攻擊者采取常規的入侵模式就可以非法竊取、刪除、破壞視頻信息,另一方面無標記的視頻泄漏后,無法快速定位泄漏點。

圖2 IP-SAN存儲拓撲結構示意圖
(4)部分中心管理平臺在設計之初,缺乏安全考慮,在數據庫中明文存儲用戶名、密碼,導致除了系統管理員以外的其他人員,很容易從數據庫獲取到管理員的用戶名和密碼,從而輕易進入系統,進行非法操作,比如提升用戶權限、遠程控制和操作前端視頻采集設備等等。
(5)網絡視頻監控系統管理人員,安全意識缺乏,為了便于管理,通常同一型號的前端采集設備采用同一用戶名、密碼,且往往是設備初始密碼或是非常簡單的密碼,如admin、administrator、123456、666666等,導致弱口令問題。
大量視頻管理終端、監視終端也是網絡視頻監控系統的一個關鍵風險點。一方面中心管理平臺缺少可靠的身份驗證措施,身份驗證強度不足,不能保證視頻管理終端的操作都是被授權和可信任的。另一方面視頻管理終端、監視終端的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本身存在安全漏洞,面臨來自主機、網絡、應用多個層面的威脅,容易感染病毒、蠕蟲、木馬、勒索軟件等惡意軟件。
以入侵檢測、防火墻、終端防病毒為主的傳統被動式防護體系,已不足以應對日益增加的安全風險,尤其是新增的物聯網視頻監控系統的安全風險。本文建議有能力的專網,建立以安全態勢感知為主的主動式安全防御體系,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多域”安全信息融合,形成網絡視頻監控系統的事前、事中、事后安全閉環防護,形成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機制。
(1)事前安全防護。首先對網絡視頻監控系統進行資產探測、統計,快速掌握前端、中心管理、后端等各類資產的組成與分布情況,然后使用專用的漏洞掃描工具檢測資產存在的漏洞,并對安全漏洞進行加固,定期升級資產固件、更新密碼、增強密碼強度,同時加強前后端設備的統一安全認證機制,甚至可引入信源加密技術,從源頭上封堵攻擊者的入侵和前后端設備的非法接入。
(2)事中安全防護。通過部署保密機、安全網關、堡壘機、應用層防火墻、防毒墻、終端殺毒、數據庫防火墻、數據加密等安全系統,從主機層面、網絡層面、應用層面、數據層面形成7*24小時全面防護,并通過信息融合,具備全天候全方位態勢感知能力,發現異常流量、異常行為時及時告警和阻斷,使系統免受病毒、蠕蟲、木馬、勒索軟件等惡意代碼威脅,防止重要視頻數據泄露。
(3)事后安全防護。一方面建立系統和數據異地容災機制,防止因感染惡意代碼導致系統癱瘓、重要視頻數據丟失,另一方面通過數字簽名技術、字符疊加水印技術,對視頻數據進行標記,并建立有效的安全審計機制,記錄前后端設備接入、訪問、圖像調用、錄像下載等行為,一旦出現視頻數據泄露,即可通過相關的標記和日志記錄進行追蹤溯源。
網絡視頻監控系統在業務網中逐漸占據重要地位,其系統規模龐大、部署分散、接入承載網、內容敏感等特性,在網絡上打破了原有的安全域,在業務承載網中引入了諸多安全隱患,而大部分已建的網絡視頻監控系統在建設之初,著重實現系統功能,未考慮安全防護措施,導致其成為現有安全防護體系的薄弱環節。因此,有必要對已建或在建的系統配套相應的安全措施,分析、識別、應對安全風險,確保信息安全。
[1]陶槊,魏海利.視頻監控系統的安全風險及技術解決[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20.
[2]祝彥峰.網絡接入認證技術在視頻監控系統中的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
[3]鄧中翰.確保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自主可控[J].人民政協報,2020.
[4]杜慶靈.平安城市視頻監控系統網絡安全研究[J].科技與創新,2019.
[5]于勝.電力系統視頻監控網絡信息安全風險及GB 35114實施意義[J].自動化系統技術及應用,2019.
[6]尚寶麒.視頻監控專屬存儲技術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
[7]梅大成,楊大千,趙娜.基于Linux的嵌入式網絡攝像機設計[J].嵌入式網絡技術應用,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