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指導委員會本月初曾表示,全球經濟正以比預期更快的速度從新冠危機中復蘇。隨著全球新冠疫苗接種率快速提高,世界經濟復蘇預期有所上升,但是不確定性猶存,在全球資本市場面臨波動之際,新興經濟體的脆弱性更加凸顯,它們的疫后復蘇之路將受到多重因素挑戰。
第一,美國無限量寬政策外溢,威脅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場穩定。疫情暴發以來,美國等發達國家實施超級貨幣寬松政策,拜登政府推出1.9萬億美元財政刺激政策,并已啟動2.3萬億美元基建方案,不斷向市場釋放流動性,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不得不承擔美國政策外溢的負面影響。在美聯儲政策以及美國經濟復蘇預期的指引下,美國長期國債收益率不斷攀升,隨之而來的是新興市場資金加速外流,據國際金融研究所統計,2021年3月初新興市場的國際資金出現凈流出,為2020年10月以來首次。
美國流動性過剩還將進一步推升全球通脹預期,新興經濟體面臨的通脹壓力驟增,大宗商品價格、食品價格快速上漲。除巴西、俄羅斯和土耳其等率先開啟加息周期的國家外,預計還會有更多新興市場國家遭遇高通脹和資本外流的雙重壓力。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將對經濟復蘇進程產生嚴重制約。
第二,新興經濟體疫苗接種受限,掣肘疫后經濟復蘇和增長。截至2021年3月,全球范圍內已經有1.28億人確診新冠,279萬人死亡,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確診人數分別位列全球第二、第三和第五,土耳其、阿根廷、墨西哥等新興經濟體亦為疫情重災區。疫情已經使新興經濟體面臨艱難處境,受限于運輸和產能等因素,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疫苗接種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在全球疫苗爭奪戰中處于下風,對經濟復蘇和增長也產生制約作用。據法新社統計,截至2021年3月26日,全球至少164個國家和地區已接種逾5億劑疫苗,其中近54%的疫苗被占全球人口16%的高收入國家接種,26%的疫苗在美國接種,而占全球人口9%的低收入國家接種疫苗劑量僅占0.1%。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疫苗接種滯后,將掣肘本國制造業、服務業、對外貿易等的恢復,拖累經濟復蘇和增長。
第三,新興經濟體存在結構性問題,制約疫后復蘇。當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GDP占全球總量已經從1980年的24.3%增加至2020年的40.6%,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0%,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不過,新興經濟體自身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對經濟復蘇和增長的制約作用也在逐漸增大,一方面,一些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仍然高度依賴大宗商品出口,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將對本國經濟形成直接沖擊。例如2020年石油價格暴跌重挫嚴重依賴油氣出口的俄羅斯經濟,俄羅斯GDP下滑3.1%,產業結構單一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新興經濟體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新興經濟體產業升級面臨挑戰,尋求疫后新經濟增長點和創新點存在一定難度。當前,美國等發達國家加大對新興經濟體的技術封鎖,試圖將其鎖定在全球價值鏈低端位置,新興經濟體整體研發能力和市場規模效應有限,仍將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和低附加值產業作為經濟增長的支柱,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推動產業升級的能力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第四,全球地緣政治風險上升,惡化新興經濟體國內外環境。新冠疫情以來,全球地緣政治環境發生深刻變化,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繼續盛行,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遭受沖擊,恐怖主義、網絡安全、糧食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凸顯,大國政治博弈不斷加劇,一些國家和地區軍事沖突升級,部分國家國內社會矛盾激化,爆發民眾抗議游行甚至演變為政治危機。在國際形勢不確定性高企的情況下,新興經濟體或面臨國家治理能力缺失困境,國內政權穩定性和政策連貫性面臨挑戰,或受到地區安全形勢惡化的負面影響,經濟復蘇更顯脆弱。
總體來看,新興經濟體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不過亞太地區的新興市場國家有望率先復蘇。這些國家疫情控制相對得當,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為代表的區域經貿合作持續推進,尤其是中國率先實現經濟復蘇有力地拉動了地區經濟增長,為亞太地區注入新活力。未來,新興經濟體經濟分化態勢或將愈發顯著,如何減輕對發達國家的過度依賴以降低金融市場波動風險、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機遇以促進國內產業升級、提升國內治理能力以改善營商環境將是廣大新興經濟體共同面臨的問題,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它們疫后的經濟復蘇和增長走向。▲
(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