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瑾 陳星萌
2020年1月,加入了民間志愿者團隊的重慶師范大學大三學生梅浩宇,“身不由己”地成為了某個民間救援場地核心。他覺得自己像一個巨大的電插座,身上插滿了孔,求助信息和資源提供信息被一起插到他身上,他再來牽線對接。
有程序員志愿者用4天時間突擊建起物資對接平臺,后來逐漸升級為醫療物資信息共享平臺,幫助物資捐贈更為高效。大量的物資通過臨時組隊的陌生志愿者們,接力送到了急需防護物資的醫院。
盡管志愿者們還面臨著私吞物資的質疑,但他們說自己沒時間恐慌,也沒時間出門,更沒時間搭理質疑他的那些人。他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忙把物資運向最急需的地方。
相關報道:《危機下的民間志愿者:把自己逼成超級對接平臺》
疫情之下,醫用防護物資貨源吃緊,不少廠商都被征用專為湖北疫區供貨。街上的藥店紛紛貼出“口罩售罄”的通知,要幫深圳、珠海的上千名環衛工人購買合格的防護口罩并非易事。在注意到環衛工人的防疫窘境之后,“口罩深圳”、“口罩北京”、“口罩福州”等志愿活動陸續涌現。
“口罩深圳”的7位負責人平均年齡才16歲,可能是這場全國口罩行動中平均年齡最小的團隊,“口罩珠海”團隊則是大三學生喬瓏軒和他的朋友同學一起負責的。
相關報道:《沒想到!一群高中生和95后,在幫他們解決口罩問題》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感染人數持續上升,在醫院進行群體性聚集,是風險極高的行為。但對于尿毒癥患者來說,規律透析是他們活下去的唯一選擇。
各個醫院的透析室都可能面臨關閉、到私人醫院自費透析價格不菲、市內公共交通暫停運營,湖北省各市區都施行了不同程度的交通管制……這些困難擺在他們面前,“不透析就是在等死”。
相關報道:《“不透析就是在等死”,尿毒癥患者的封城困境》
2020年1、2月間,隨著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的激增,不少人陷入了去醫院還是在家觀察的兩難糾結中。“線上問診”成為不少人就醫的第二條途徑。
彈出消息框、詢問病情、回復患者……疫情期間,線上接診的醫生有過萬名。在平臺界面的下方,可以看到幾乎每分鐘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醫生“持續應援中”。據財新網報道,在多個在線醫療平臺上,湖北地區問診人數持續涌入,最高可達每小時3000人次。
“由于此次傳染病的特殊性,互聯網不受場地、時間等要素限制的特性發揮了功能,關于此次疫情的心理救助也通過互聯網大面積地開展。”國家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組成員、溫州醫科大學附屬康寧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教授,溫州醫科大學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唐偉說。
相關報道:《線上問診:抗擊疫情的第二戰場》
梁鈺觀看網上流傳的防護服穿脫流程視頻時,有一個細節讓她印象深刻:為了延長一次性防護服的使用壽命,醫護人員們不吃不喝,只為減少上廁所的頻率。作為一個女生,梁鈺下意識產生疑問:不吃不喝可以減少上廁所,那么來月經的時候,女性醫護人員怎么辦?
有志愿者選擇加入,與梁鈺一起協商如何與前線的女性工作人員對接,募捐以衛生巾、考拉褲為主的女性衛生用品。作為發起人的梁鈺,將眾人對一線女性勞動者的關注,命名為“姐妹戰疫安心行動”。
相關報道:《前線女性醫護是否真的需要安心褲:是的,非常需要》
武漢封城之后,除了留守的人們,還有數不清的無人照管的寵物。武漢土貓群群主伊萬和群里的管理員商討后決定組織人員喂養留漢寵物。1月25日,故夢也創建了一個幫喂群,群內的武漢本地人幫不在武漢的寵物飼主喂養動物。后來,有上千人加入了這場救助小生命的互助活動。
相關報道:《武漢留守寵物救助:我收到了最密集的好意》
2020年4月10日,在波士頓會展中心內搭建的方艙醫院Boston Hope開張,這是馬薩諸塞州內第二家方艙醫院。此時,全美累計確診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已達46萬。醫院開張當天,正在心外科工作的臨床助理,中國留學生西卡收到了方艙人手缺乏的求助郵件。她立刻遞交了前往方艙新冠區的工作申請。
作為醫者,想要“站在第一線”的決心,是她堅持的最大動力,“就算害怕我也要勇敢地去做,我希望可以成為這樣的人。”西卡說,“國內有那么多勇敢的醫護人員沖在第一線,我就是不想當逃兵。”
相關報道:《親歷美國方艙一線:申請時沒敢告訴父母,一班工作12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