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Lord

我們每天接觸的電腦,幾乎都是以X86架構為基礎的,當然,蘋果自去年發布的新電腦產品中首次使用7ARM架構的M1芯片,算是打破了家用電腦的傳統(注:微軟Surface曾經推出過ARM版產品,但是并未成為主流),成為另一種主流電腦CPU。

現在常說的X86 CPU,實際上說的是X86構架——準確說是一種指令集構架家族的稱呼,它起源自1978年由英特爾推出的8086CPU,該系列較早期的處理器名稱是以數字來表示80×86。由于以“86”作為結尾,包括英特爾8086、80186、80286、80386以及80486乃至以后的CPU都是這樣一個命名規律,因此其架構被稱為“X86”。

開創時代的8086
英特爾的第一款產品是4位的4004 CPU,1971年發布,這款CPU是全球第一款微型處理器,但是,它并不屬于X86構架。在此之后英特爾還推出了多款CPU產品,但都不屬于X86構架。8086項目起始于1976年5月,是英特爾公司當時更為看重的16位的iAPX 432微處理器的備份項目。8086一方面要與Motorola、Zilog、National Semiconductor等公司的16位、32位微處理器競爭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也是對Zilog Z80在8位微處理器市場上的成功的回擊。由于采用了與8085微處理器近似的微體系結構與物理實現工藝,8086項目進展相當快。這款開山之作基本就是“唯一”的存在,當時并沒有任何第三方來制作同樣規格的產品。隨后于1979年,英特爾又推出了英特爾8088,它在芯片的外部連接椎使用8位資料總線(允許使用更廉價和更少集成電路)的支持,成為8086的一個低成本的簡化產品,并用在IBM電腦的原始設計中的CPU(包括廣為人所知的IBM PC XT)中而被人知曉(理論上講,現在所有的個人電腦都可以稱為IBM兼容機)。
但是,當時的英特爾話語權并不高,一切都要仰人鼻息——財大氣粗的IBM固然采用了8088CPU作為個人電腦的核心部件,但是也產生了一個問題,IBM當時的政策要求他們所使用的芯片至少要有兩個貨源。在同樣的安排下,AMD之后開始生產80286,在1982年,AMD與英特爾簽約,成為得到許可的8086與8088制造業者和第二貨源生產商。至此,X86 CPU不再只是“一家之言”,大戲開幕了。


戰國開端80486
在經歷了8026至80386的時代,X86 CPU還是只有英特爾和AMD兩個廠商在同一賽道上競爭。1989年4月10日,英特爾在拉斯維加斯電腦大展上首度發表集成有120萬個晶體管的80486 CPU——這也是最后一個以80×86命名的CPU產品。80486集成了緩存、浮點運算單元,是現代CPU的第一個“完成體”(但沒有集成核心顯卡)。

也正是80486系列處理器(注:同一時期英特爾還推出了沒有浮點運算單元的80486SX/SX2 CPU)的出現,讓個人電腦市場迅速發展,這個時期,其他廠商也紛紛看到了“財源”,陸續推出了自己的兼容型產品,諸如Cyrix、德州儀器、聯華電子、NexGen等,當然,還有與英特爾一路同行至今的AMD。
這些CPU廠商也多以80×86的命名方式“蹭熱點”(數字不能注冊成為品牌,也就不具有排他性),面對這么多“兼容”CPU讓英特爾頭疼不已。所以在此之后,英特爾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推出了Pentium(奔騰)品牌而不是稱之為80586的CPU,終結了CPU的數字命名法則。
最后的狂歡
在英特爾推出Pentium之后,X86 CPU市場進入了歷史上的“巔峰”——CPU廠商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都想來一杯羹,這其中包括的企業多達10家。作為具有技術支配地位的英特爾當然不甘心,隨著X86 CPU的知識產權壁壘越來越高,法律武器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之一。巔峰之后即下坡,在此之后,X86 CPU就剩下英特爾、AMD、Cyrix三個廠商了,時至今日,Cyrix已泯然眾人矣。當然,除了授權之外,CPU的技術復雜程度也決定了后來者會越發艱難,時至今日能夠進行競爭的企業已是鳳毛菱角了。而這一時期,也正是Socket 7接口最后的輝煌,可以說,英特爾80486使用的Socket 7接口為第三方CPU公司提供了無限可能,又因為Slot 1/Slot A接口的出現而被終結。
IDT
IDT旗下的Centaur(半人馬)于1995年4月成立,最初是只有40人團隊的初創公司,正如他們的名字一樣,最初Centaur的方向也是一分為二:一半MIPS一半X86。然而很快,IDT就發現了這樣不切實際,畢竟對于一個初創企業來說,業務專精才是唯一出路。于是他們在湊出40人的研發團隊后,用了不到1年時間專攻X86CPU,很快就完成了WinChip C6的研發,并于1996年7月成功在Windows 95下開機運行。當然,WinChip C6這么快就能被開發出來也是有原因的——別家科技公司研發CPU是向上研究,而Centaur則是換了一條思路,如何簡化CPU。結果可想而知,Winchip C6的性能極為孱弱,可以說,除了便宜和低功耗之外,Winchip C6毫無優勢。

時間不等人,盡管CPU有著驚人的豐厚利潤,但面對市場激烈的競爭IDT還是有些吃不消。于是在1999年9月16日,VIA從IDT手中以5100萬美元價格并購了Centaur,至今依然是VIA的子公司,從始至終,Winchip一共就只有Winchip C6、WinChip 2/2A/2B、WinChip 3幾款產品,以及一個胎死腹中的WinChip 4。在此之后,就是以VIA的名義生存了。
IBM

IBM研究過自己的X86 CPU?答案是真的,這就是PowerPC 615!這顆CPU是頗為神奇的一款產品,PowerPC 615是IBM在1994年發布的PowerPC處理器,但從未達到量產上市的水準,簡單說,就是胎死腹中。它的主要功能是在芯片上集成X86核心,從而使處理器可以在本地直接處理PowerPC和x86指令。在PowerPC 615上運行的操作系統可以選擇執行32位、64位PowerPC指令、32位x86指令或三者的組合,性能耗損很小。
那么,它久經是如何胎死腹中的呢?答案極為簡單——微軟拒絕給予支持,也就是說,即便PowerPC 615擁有X86核心,依舊無法使用WindOWS操作系統。這也是IBM絕無僅有的一次涉足X86 CPU市場,僅僅是匆匆過客(注:但是很多CPU的先進技術特性都是始自于IBM)……
UMC
UMC聯華電子也是分羹X86 CPU市場的一員,1994年,聯電推出了第一顆與英特爾80486兼容的CPU:Green CPU,據資料顯示,其CPU性能甚至超出同等級英特爾及AMD CPU30%以上。該CPU一經上市,就被英特爾起訴了——理由當然是侵犯了英特爾的80486相關專利。最終,同樣是庭外和解的結局,聯華電子也終止了這款Green CPU的生產。
注:聯華電子可不是浪得虛名,除了代工芯片生產外,它孕育的企業多如牛毛,例如大名鼎鼎的聯發科(MediaTek)、硅統科技(SIS)、聯詠科技(Novatek)、聯陽半導體(ITE)、智微科技(JMicron)都是脫胎于聯華電子。

C&T
Chips and Technologies簡稱C&T,它推出CPU還是在80386時代,發布的型號為Super386 38600DX/38600SX(注:當時幾乎所有的CPU都是依照英特爾的80×86方式命名)。不過比較特別的是它生產的CPU封裝方式有別于英特爾、AMD采用的方式,為144-Pin PGA方式,所以無法兼容。也是因為這個問題,它無法成為市場主流。
不過C&T的成就其實并不在CPU上,而是在獨立顯卡——它是第一個研發出獨立顯卡芯片的廠商。也正因如此,1997年英特爾出資收購了C&T,獲得了2D顯示核心技術,也就是說,現在英特爾的核顯乃至最新的獨顯,都是源自于C&T。
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