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福山
當代書法專業化的培養與訓練,在實現技能精熟的同時,也出現了困惑。一個突出問題是技的提高與作品視覺形式的普遍強化,難以克除內涵與韻味的缺失與寡淡,多流于書家彼此影響所致的千人一面。這一現象的根源在于書家文化修養的缺失與淺薄。清代何紹基有詩云:“從來書畫貴士氣,經史內蘊外乃滋。若非柱腹有萬卷,求脫匠氣焉能辭。”強調書法要有“學問文章之氣”,亦即“士氣”“書卷氣”。
陸明君的書法研究和創作正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他在書法上的探索,走的是由書法創作進入學術研究,再依托學術研究走向創作與研究兼修并互為促進的路子。他不僅在書法史論、碑別字及金石學方面有深入的研究,而且在書法創作上也表現出突出的才能。其各體兼工,風格雅正,獨具個性與新意。在對古代經典作品的深度挖掘、技法的純正與豐富、作品的書卷氣息與人文內涵等方面,都顯示出他的不懈努力。
與一般文人書家不同,陸明君在重視與強調修養中沒有消解書寫技術上的嚴格訓練意識。恰恰相反,其對書法技巧有著高度要求與嚴苛錘煉。他在晉唐經典與宋賢筆意的追尋中所表現出的深度體察與思考,對各種構成元素及其帶來變化的把握、書寫情境與筆法的微妙性,以及手的敏感度的訓練等,都是超乎尋常的。對于藝術個性與風格,他主張追求藝術個性要在雅正的前提下順其自然地變,推崇平中寓奇、常中出新的藝術境界。

《臨西漢壽成室鼎銘》陸明君
作為一名書法研究者,其難能可貴之處在于把書法研究的理論認識和成果轉移到創作中來,使理論對實踐產生指導意義。不僅如此,他廣約博取,書法之外,在印學與國畫方面的修養也頗可稱道。而對繪畫的愛好以及書法與繪畫的緊密性,使他一直關注美術理論及創作動態,加之工作于美術研究機構,使他有機會涉及當代美術創作問題及對畫家的評論。他對多名畫家的評論,不僅有藝術個性及價值的剖析,還涉及具體的繪畫技法和原理,體現出其在美術學上的諳通。
陸明君的書法取法廣泛,以法帖及遺存墨跡為主,兼取碑版摩崖及先秦吉金文字。其書法用筆精熟,率意而沉著痛快,講究筆法、筆勢,結體生動活潑、奇趣多姿,體現出一種師古能化的繼承與創造力。尤其是其行書有迥異于時風的韻致,在當代書法中具有鮮明個性:以魏晉書法為主調,兼取唐代書法的精嚴與宋及后世書法的意趣,又融漢簡筆意,于雅正中求奇縱與放逸。《論語》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此亦陸明君為人、為學、為藝之追求。

《王維〈終南別業〉》陸明君

《春蘭自命美人草 文章當屬古孝經》陸明君
畫家簡介
陸明君1962年生,畢業于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先后獲碩士、博士學位。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社員。
其書法作品多次參加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全國展、中青展、“蘭亭獎”展、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等,并在全國第一、二屆正書大展及第八屆中青展中獲獎。出版書法作品集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