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紹耕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100年來,偉大光榮的中國共產黨率領全體共產黨員和全國廣大人民群眾,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行改革開放,使新中國走上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發展道路,全國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橫沔地區也同全國各地一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全體共產黨員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及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城鎮建設日新月異。
1959年6月,當時的南匯縣對人民公社的行政區規劃進行調整,將大公社體制劃分成普通公社體制,如將大周浦公社劃分成了周浦、周西、瓦屑、橫沔四個公社。由于干部資源不足,分別從教師隊伍和市區的單位中抽調一批干部充實到人民公社的領導班子中。
1960年春,王煥卿同志從市區單位抽調到剛成立不久的橫沔人民公社擔任黨委副書記。當時的干部調任,不論職位高低,都自己背著被頭鋪卷到單位報到。他從市區乘公交車到了周浦,但周浦到橫沔還沒通公路,只有每天一班的小火輪。但已經開走,沒有辦法,只好雇一條腳劃船趕赴橫沔。所謂腳劃船,有點類似于紹興的烏篷船,船身又窄又長,后艄高高翹起,劃船的時候兩人背靠背腳踩兩只櫓。不過,也有的船只有一人一支櫓。至于老王當時坐的是兩人兩支櫓還是一人一支櫓的船,從未聽他說起過。
腳劃船從周浦出發,經咸塘港進入直通橫沔老鎮的鹽船港。兩岸是一眼望不到頭的農田,基本上和陶淵明時代無多大差別。麥苗青青,油菜金黃,河水清澈,河岸邊楊柳飄揚,偶爾還有一兩株鮮艷的桃花,這使久居上海老市區的老王來說感到十分新奇。沿途可以看到一些景點,如中途要經過一座大石橋,名為“張勝橋”。在北橋堍的東面還有一座四角涼亭,名謂“六里亭”,高約4米,亭內面積約6平方米,四角為四根石柱,上面還刻有兩副對聯,面南的對聯為“橫沔灃溪各離六里,祠堂教室同在一方”。灃溪為周浦鎮的古稱,對該亭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表達得比較正確。面東面西的對聯為“遠客奔波行行且止,勞人喘息坐坐何妨”,對亭子的作用表述得比較恰當。又如在即將到達橫沔老鎮的鹽船港和搖紗港的交匯處,河中有一個小島,高出水平面約1米,東西長約10米,名叫小高峰,周邊長滿青翠的蘆葦和雜樹,中間用石塊鋪成地坪,上面還有一只大香爐。許多船民經過時還上去燒香祈求平安。河南岸還有一個小廟,叫崔使君廟,香火也不錯,直至1966年破四舊時才被拆除,小高峰直至本世紀初才被河水沖蝕沒入河中。
不過盡管兩岸景色很好,船夫也拼盡全力,累得滿頭大汗,但畢竟速度還是太慢,走了整整大半天時間,才到達橫沔老鎮。老王在狹小的船艙里坐得腰酸背痛,在一生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1977年的夏天,在粉碎“四人幫”之后不久,全縣人民公社的領導班子進行大調整,我被任命為黨委副書記。縣委比較重視,專門派一輛吉普車送我們赴任。但當時周浦至橫沔的公路仍在修筑,橫沔公社的辦公地點仍在橫沔老鎮河西街北首的林家祠堂內。因此吉普車只能從位于三角村的軍民公路兜進去。這是一條專門為位于高西大隊的軍事工程修建的軍用公路,有三個特點:一是路面狹窄,僅4米左右;二是因為兩輛大汽車無法交匯通過,因此每隔1公里左右加寬一段路面,作為車輛交匯點;三是為躲避飛機追擊,每隔1公里左右拐一個彎。即使是這樣的公路也只能走到孫橋公社的十村這個地方,再也進不去了。于是橫沔公社就專門派了一艘沔青大隊的掛機船來迎接我們。所謂的掛機船,就是用一條八噸大的水泥船,上面裝了一只小拖拉機的柴油機作為動力,主要用于裝載貨物,有時也用于接送人員。掛機船一路“啪、啪”作響,乘風破浪前行,顯得也蠻威風。即使如此,有了吉普車,有了掛機船,總算也進入了機械化時代,比腳劃船肯定要先進多了。
當時在橫沔公社境內,連能走中型拖拉機的拖拉機路也很少,很多是渠道路,即在排灌渠道邊上的小路,寬大多不足五十厘米。還有不少渠道橋,即將連接兩岸渠道的水泥渡槽當做橋梁,寬的有六七十厘米,窄的僅二三十厘米,走在上面膽戰心驚,險情不斷。一次公社組織農業生產檢查,在經過新苗大隊的一條渠道橋時,一位大隊黨支部書記掉入河中成了落湯雞。還有一次,在人南大隊檢查農業生產,一位公社機關干部的自行車從高低不平的路面沖入河中,腳上的塑料鞋子陷入淤泥里,撈了好大一會兒才撈上來。
1984年,又是一個明媚的春天,改革開放的春風已吹到祖國各地,到處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這時候縣委對全縣公社、局、行的領導班子又進行了調整,又一次把我從周西公社調到橫沔公社擔任黨委書記。橫沔公社專門派了一輛吉普車到我家中來接我。當時全縣公社都還沒有小轎車,但橫沔公社從市外貿公司長期借用了一輛吉普車。車輛沿著上南公路和周川公路一路前行。道路寬暢平坦,兩側綠樹成蔭,道路上小轎車、大小客車、大小卡車、公交車、摩托車、自行車來來往往,川流不息。通往各生產大隊的機耕道也都鋪筑為煤渣路,中小型拖拉機、中小型卡車在上面來回奔跑,可直通絕大多數自然村莊。
我們用了不到半個小時就到達了橫沔新鎮。這時的橫沔公社辦公機構,已從橫沔老鎮的林家祠堂搬遷到了橫沔新鎮新建的辦公大樓內。新辦公大樓為一棟四層建筑,雖不很高大,但是顯得整潔莊重。樓前有寬敞的場地和花壇,樓后有一處美麗的園林——“沔溪園”,俗稱“橫沔水晶宮”。里面不僅有假山、湖泊,還有九曲橋和湖心亭。湖心亭的水下部分還有一個宮殿,里面有一套雕塑“孫悟空大鬧東海龍宮”。當時的橫沔新鎮也已初具規模,根據“農村風味,都市風格,旅游風光”的建設原則,建成了比較完善的商業設施。如供銷社開辦的百貨商店、煙糖商店,食品站開設的豬肉門市部,水產公司開設的水產門市部,還有食品廠開設的市郊第一家由農村集體創辦的商業單位——雞味酒家。鎮上還開辦了橫沔紙箱廠、橫沔殺雞場(橫沔食品廠)、橫沔繡衣廠、橫沔五金廠、橫沔特種電纜廠等規模較大的百萬利潤企業,橫沔中學和橫沔中心小學、橫沔衛生院也先后搬遷到新鎮,橫沔新鎮已成為橫沔地區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
真是“光陰如箭,日月如梭”,一眨眼又三十多年過去了,我不但已離開橫沔到南匯縣政府工作了十多年,而且已經退休十多年了。可喜的是橫沔地區如今已并入康橋地區,成為康橋工業區的一部分,康橋鎮的東康地區。我還會經常到橫沔地區參加各種活動,不過橫沔地區的巨大變化還是使我大吃一驚。
1990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向世界宣布,上海浦東對外開發開放。為了充分利用浦東開發開放的輻射效應,1992年5月,當時的南匯縣委、縣政府決定在周西、橫沔地區建立康橋工業區。從此以后,康橋地區的開發建設、農村城市化進程走上了快車道。到2020年底,全鎮已有70%以上的農田被征用,80%以上的農戶被拆遷,80%以上的居民已居住在城鎮化的新建居民區內。在改革開放之前被稱為“南匯西伯利亞”的橫沔地區,現在到處高樓林立,工廠成片。已有800多年歷史的橫沔古鎮,正作為迪士尼配套項目修繕之中。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只有短短40年歷史的橫沔新鎮,如今其規模已大大超過橫沔古鎮,已成為浦東中部新興的繁華的現代化新型城鎮,商業繁華,交通便利,人口集聚度高。軌交16號線在新鎮設有地鐵站,多條公交線途經橫沔地區。動遷居民區在新鎮已建成湯巷一至七個街坊,在新鎮上已有戶籍人口1萬多人,常年工作人數為10萬人左右,單昌碩電腦一個企業的常年職工人數就在五六萬人。喜看新鎮景象,白天人流如潮,車流滾滾,晚上霓虹閃耀,燈火輝煌,恍惚有置身于南京路鬧市區的感覺。
再看橫沔的周邊環境,通過康橋鎮政府和康橋集團的緊密配合,下決心不斷提高城鎮管理的精細化水平,深入開展“美麗鄉村”“繽紛社區”“美麗庭院”建設,先后開展了多輪環境整治、河道治理和拆違行動,消滅了衛生死角和黑臭河道,健全了衛生配套設施,使康橋的面貌越來越美麗。在橫沔地區,不但公路成網,就是農村的主干道,也鋪設了水泥路,裝上了路燈,并建設了許多綠化景觀,有的已成為康橋的亮麗名片。位于新鎮西側的浦東老宅,是七旬老人王炎根花費20年心血搜集拆遷工地的廢舊材料,以舊拼舊建成,已建成各類房屋250多間。里面既有老客堂、象門間、長廊、長過弄等單體建筑,又有富裕人家、小康人家、貧窮人家、知青房等反映上世紀初浦東農村各階層居住狀況的成套建筑;收集了數千件傳統農村家具、農具和各種生活用品,已成為康橋地區優秀的青少年活動基地、老年人休閑活動基地和群眾文化活動基地,為眾多區、市級和中央級以及國外的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報道。位于橫沔古鎮西側的益大本草園,占地300多畝,處處風景如畫,里面有碧葉連片的荷花池,有百花盛開的大溫室,有中國歷代名醫畫像的杏林園,有展品豐富的中草藥博物館……這里已是上海首家集中藥生產、加工、觀光、休閑于一體的全國少見的中草藥大世界,已被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和中醫藥教育實踐基地。
另外,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在市、區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位于外環線南側,橫沔古鎮和橫沔新鎮北側的近10公里長500米寬林帶,已將其中最主要的地塊改造成為五個風格各異的生態公園。位于橫沔老鎮和橫沔新鎮之間的沔青綠地,總面積82.8公頃,園中心為12公頃的湖體,周圍建設游船碼頭、親水平臺、濕地景觀,打造成為林木連片、水系暢通、魚游鳥翔、野趣交錯的生態園林。位于橫沔新鎮北側的沔西綠地,總面積71.5公頃,以“春花秋景”為設計主題,以春秋觀葉樹種植林蔭大道,水系邊種植水生植物,形成多層次植物群落,營造山花爛漫的野趣景致。位于湯巷中心村北側的湯巷綠地,總面積53公頃,以運動休閑為特色,里面不但有美麗的景色,還有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跑道等體育設施。位于浦東老宅周邊的沿北綠地,以教育林為特色。位于梓康河西側的雙秀綠地以音樂元素為特色。總之,現在地橫沔地區到處充滿著綠色,到處充滿著美麗,已成為宜居宜游的美麗家園。
不同的經歷,陳述著不同時代的景色,陳述著不同時代的故事。我們三任書記趕赴橫沔上任的不同經歷,正好反映了橫沔干部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60年代的農村集體所有制時期,70年代的粉碎“四人幫”時期和80年代的改革開放時期以及現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一滴水看大海”。橫沔地區的變化也反映了全國農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七十多年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