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社明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是促進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最重要的物質支撐。近年來,昆山市圍繞高質量發展目標,扎實推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工程,大力發展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全面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加快構建具有昆山特色的農村產業體系上,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發展有了新進展。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穩定并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開展“農田連片”及閑置地整治行動,2019年,完成“農田連片”整治1.2萬畝,閑置地整治0.8萬畝,推動“小田”向“大田”,“閑置地”向“景觀帶”轉變。按照集中連片、設施完善原則,新建高標準農田0.69萬畝,新增現代農業園區0.58萬畝、漁業園區0.93萬畝。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的資金管理模式,不斷推進“十個一批”鄉村振興戰略三年提升工程重點項目。2019年,實施耕地輪作休耕4.28萬畝、稻田綜合種養2340畝,巴城、錦溪等5個鎮6.3萬畝順利通過省級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驗收。推廣使用商品有機肥3000噸,創建省級綠色防控示范區3個。深化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建設成果,農業機械化水平達94.63%。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推動綠色果汁、養生菌菇、生物育種等產業鏈疊加,實現農業接二連三,向后延伸。加快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精心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武神潭村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昆山盛夏品果休閑一日游路線成為蘇州首條入選全國“夏納涼”系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推進創意休閑農業提檔發展,張浦鎮入選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入選省休閑農業精品村2家,入選省主題創意農園3家。2019年,全市休閑觀光接待游客206萬人次,營業收入9億元。大力提升全市農村電商發展水平,打造省級“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10個,全市電商銷售額4.2億元,做優做大“昆意農”網上銷售平臺,平臺下單突破1萬人次。
加快實施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任務,出臺《昆山市中高級新型職業農民評審細則》《昆山市新型職業農民成人學歷教育實施方案》,完善培育機制,2019年,新認定新型職業農民197名,總數達1249名,在蘇州大市名列第一。健全鄉土人才評選機制,將鄉村治理納入鄉土人才評選體系,累計評選鄉土人才57名,成立鄉土人才工作室8個,組建“昆山市新型職業農民鄉土專家服務團”,發揮人才引領作用。做強農業龍頭企業,成立昆山市農業龍頭企業協會,全市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44家,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0家,5家農業企業在江蘇股權交易中心“農業板”成功掛牌。鮮活果汁、益海嘉里獲蘇州市“十佳”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三維園藝獲蘇州市“十佳”農業科技企業。支持合作組織健康發展,長云村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獲評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德名勝家庭農場入選省級示范家庭農場,錦溪錦辰農機專業合作社獲省級“五有五好”組織,市三聯農機專業合作社獲江蘇十佳“最美農機合作社”,陳巷村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昆禾家庭農場分別入選蘇州市“十佳”農民專業合作社、“十佳”家庭農場。
截至2019年底,全市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累計320人,占全蘇州近1/3。一是涌現出一批創業創新典型。淀山湖鎮恒豐觀賞魚養殖場曹丙軍“面向歐美市場,瞄準特色養殖”,年銷售收入達100萬美元。周市鎮陸楊水產養殖基地朱德勝“創新高效模式,致力品質品牌”,水產品直供本市知名酒店。張浦鎮東榆農業科技公司蔡彥卿、殷勤夫婦大力發展高檔花卉種植,打造產業化、集約化、規模化蝴蝶蘭種植基地。二是企業創新活力不斷增強。玉葉基地成功創建國家級星創天地,制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昆味到”的準入細則和管理辦法。啟動“昆味到”品牌授權,組建“昆味到”品牌聯盟,全市85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個人獲得“昆味到”商標文字、商標圖形及包裝設計的使用授權。三是雙創大賽屢獲佳績。科騰生物科技“生物農業‘新稻路’”、玉葉基地“番茄智能夢工廠”、古塢旅游“鄉村民宿社群新零售”等項目,在蘇州市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大賽中獲得優異名次。
盡管昆山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總體上還存在農村各產業之間融合程度低、層次淺等問題。
一是產業融合發展層次較低。產業融合鏈條延展不充分,未將產業鏈充分延伸至農產品精深加工。一些農旅融合項目以政府打造為主,存在同質化現象,缺乏差異化競爭和深度開發的功能載體。
二是產業融合受制于資源要素約束。農村產業發展用地日益減少,尤其是農業建設用地指標日趨緊缺。
三是產業融合發展面臨體制機制障礙。精準聚焦市場需求帶動品牌建設、消費引導、產品流通和公共服務平臺等專業服務業集聚發展的支持力度,尚需加強。
有力有序抓好鄉村產業工作,既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要主動作為,發揮政府示范引導作用。以重大項目為抓手,突出重點產業、重要主體、重大載體,由點到面推進三產融合,加快構建具有昆山特色的鄉村產業體系,促進產業興旺和農民增收致富。
加大超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挖掘和培育,引導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開展協同創新、要素集成、業態升級,加快技術裝備更新和結構優化,推動產業鏈向中高端延伸。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探索推廣更具約束力和穩定性的產業鏈融合模式,帶動農民持續增收致富。加快推出“昆農貸”綜合風險資金池,充分發揮融資擔保體系作用大力支持“三農”發展。加大江蘇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掛牌上市支持力度,支持農業企業實現多渠道融資。
壯大優勢特色產業,著力發揮武神潭村“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引領作用,打造規模集中連片、競爭優勢明顯、抗風險能力較強的大閘蟹等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村鎮特色產業。挖掘鄉土特色產業,依托資源稟賦和歷史文化,有序開發“泗橋豆腐”“萬三黃酒”等具有傳統文化資源的鄉土品牌。梳理一批鄉村傳統手工作坊、特色食品和能工巧匠等,建立和宣傳一批鄉土特色產業名錄,提升產業知名度。
依托各級農業產業園區,整合土地、人才、資金等支持政策,聚焦產業鏈延伸,圍繞區域重點產業和優勢產業,引導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入園創業。做好陸家未來智慧田園項目建設指導工作,確保重大農業產業化項目順利推進,打造成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示范樣板。推動巴城鎮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項目,發揮專項資金杠桿撬動作用。抓好張浦鎮省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建設,發揮標桿引領和典型示范作用。
推動返鄉下鄉人員到農村創業創新,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活躍農村經濟發揮重要作用。舉辦昆山市農業農村創業創新大賽,深挖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項目典型,定期推出典型案例,遴選有代表性的項目參加蘇州級、省級大賽。依托“昆山市新型職業農民鄉土專家團”等新型團體,加強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的培訓和創業創新主體的培育,做好對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政策的宣傳和落實,通過示范引領形成良好的創業創新氛圍。
深入挖掘農業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多種功能,促進農業功能從提供物質產品向提供精神產品拓展,從提供有形產品向提供無形產品延伸,從提供農產品供給保障向提供優良生態環境轉變。提升“鄉伴好時光”等時令節慶效果,進一步提升鄉村精品農事節慶活動知名度,促進“農業+旅游”產業融合。創新打造最新一屆海峽兩岸(昆山)農展會,將農展會辦成宣傳惠農政策、集中展現鄉村振興成果、促進昆臺融合發展、助力對口幫扶、提升市民消費體驗的特色服務平臺。大力推進共享農莊(鄉村民宿)創建工作,著力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可復制、可推廣的共享農莊(鄉村民宿)樣板。策劃“昆味云游”昆山農旅融合電子服務平臺,打造昆山農旅融合一張圖,堅持全周期推介,打響獨具特色的鄉村休閑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