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維
解決新時期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目前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也是今后的長遠問題。這些留守兒童失去了父母的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在缺少父母關愛的環境中,這些留守兒童的心理、學習、行為習慣、自覺性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一、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由于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是留給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教育,這就形成了隔代教育。隔代人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都比較低,多采用溺愛的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上的滿足。其中有不少年老體弱的監護人認為:能讓孩子吃飽、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對于他們的學習、日常行為、心理狀況根本沒有辦法去管教,有些就是想管教也無能為力。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在學校上學期間,學校應承擔起與留守兒童溝通并疏導他們的作用。父母不在身邊帶給孩子孤僻膽小的性格。教育他們應該學會把父母不在身邊的現實看成是對自己的鍛煉和考驗,勇敢面對、積極解決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這種良好的心理彈性也會減弱父母外出打工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重視個性化教育
從學習興趣和學習認識上,兒童之間并不存在顯著差異,部分留守兒童成績下滑多是因為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孩子學習的輔導和監督的缺失。因此我們對孩子教育時應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對性格不同、脾氣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換位思考、多想想,決不能簡單行事,教育孩子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學不再是單純的教師教與學生學,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注意學生的學習態度,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逐步優化自己的教學方式,運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習。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及個體差異性,根據學生的基礎,設定短期目標,與教師的教學計劃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結合
充分關注到留守兒童的個性心理和需求,把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以及各階段變化情況記錄下來,且有針對性地對這些留守兒童進行個別教育、進行補償教育,并主動與學生監護人聯系。教師成為他和父母感情的傳遞者,這是改正孩子各種毛病的好方法。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與他的父母通信、通電話,介紹孩子的情況,傳達他們對孩子的愛,每當學生出現什么錯誤時,班主任既是他的教師,更是父母的代言人,他感覺到有人在愛他,并且這種愛就在身邊,從而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另外就是要從監護人和家長入手,使他們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讓他們意識到孩子身上存在問題的嚴重性,使他們明白不能為了彌補對孩子的歉意,就無節制地滿足其物質欲望。
四、 加強道德教育
家長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條件,但部分家長容易忽視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法照顧孩子產生負疚感,于是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來進行補償,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擁有過多零花錢,極易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享樂主義人生觀和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在調查中還發現有的“留守兒童”生活上愛攀比,缺少社會責任感、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甚至導致“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抬頭。少部分“留守兒童”的道德觀念淡薄,道德社會化不完善,早期社會化陷入困境,人格發展存在缺陷,社會化行為產生偏差或失敗。
由于教師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師的一舉一動會對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教師要以身作則,處處規范自己的行為及語言表達方式,做到言行一致,做好學生的道德榜樣,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是一項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提高和加強教師的道德修養,是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的保障。因此,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重要位置,關注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時刻樹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思想。
五、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隨著社會的發展,外出務工人員逐漸增加,農村留守兒童也不斷出現新問題。從利于農村留守兒童權益保護的現實角度出發,應從家庭教育、預防未成年犯罪、保障留守兒童權益等方面進一步完善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法律。如家庭教育方面,針對家長監護教育缺失制定的相關法律,應明確對不盡教育義務、規定時間內不探視不聯系留守兒童的父母須接受相應的法律懲治約束。優化農民返鄉創業政策,使兒童能留在父母身邊健康成長,從根源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從留守兒童教育關愛的實際出發,對留守兒童的統計口徑以教育系統的更為合理,確認留守兒童名單信息,完善各項兒童福利保障政策。
留守兒童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是未來社會的主人。他們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關乎到社會的穩定和繁榮。只要我們用愛心關注留守兒童,努力為他們營造優良的學習、生活環境,他們就能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