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冬梅
《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的閱讀提出的要求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這就要求教師要想方設法為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創造條件,同時,低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升上小學,是學生閱讀的起始階段,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愛上閱讀,喜歡閱讀。下面談談我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展開豐富的想象,提升學生閱讀樂趣
低年級學生雖小,但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充分挖掘課文的有利因素,為學生創設想象的情境,促其展開豐富的想象。如在教學《想飛的烏龜》時,我抓住思考題“烏龜掉下來后,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如果烏龜還想飛,請你為它想想辦法。”讓學生展開想象。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像炸開了鍋,學生爭先恐后地表述自己的奇思妙想。
二、創設多向交流,提升學生閱讀樂趣
所謂多向交流,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與老師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形式多樣,如同桌交流,四人小組討論、全班爭鳴等。通過多向交流,使他們從小就能自由、自信、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維,享受學習、收獲的樂趣。如教學《池塘邊的叫聲》一課,我向學生提出問題:你有什么辦法幫助小魚了解岸上的事情呢?通過多向交流,結果學生講出了許多具有創造性的方法。
三、嘗試自己創作,提升學生閱讀樂趣
低年級課文比較短小,富有兒童情趣,讀起來瑯瑯上口,極富語言韻味。學生通過學習這些課文,不僅受到美的熏陶,還積累了語感,啟迪了語言。如在教學《家》一課時,我沒有停留在讓學生會讀會背會識字的層面上,而是創設了“說一說”的情境,點燃學生創造的火花。教學過程中,我先引導學生說說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誰的家,再進一步讓學生仿照“_____是____的家”這種句式說。這樣的設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把學生的思維從書本導向了更廣闊的空間,他們的答案一個比一個新穎,一個比一個有趣。我把學生說得精彩的句子寫到黑板上,就組成了一首別致的小詩:藍天是月兒的家,草地是蟲子的家,泥土是蚯蚓的家,小河是魚兒的家,地球是人類的家。
學生欣賞著自己的“杰作”,嘗到了創新的甜頭,心中充滿了成功的喜悅,學習的樂趣不言而喻。
感受閱讀的樂趣是閱讀活動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低年級教學中,我們要運用各種有效手段,組織學生參與活動,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為中、高年級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