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淑瑩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對學生自理水平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當前,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陽”,從小嬌生慣養,特別是留守兒童,情況尤為嚴重。現在的留守兒童家庭并不是沒有錢,而是這部分父母一心只想著出去賺錢,把孩子都交給家里的老人來看管,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老人本身就溺愛孩子,加上老人覺得兒女把孩子交給自己,自己一定要把孩子照顧好,不舍得讓孩子受委屈,對孩子更是想要什么給什么,更不舍得讓他們動手干活,久而久之孩子不會干也不愿意干了。所以,每天上學放學時,學校門口擠滿了接送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見到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接過他們身上的書包,而孩子則大搖大擺地走在前面,或者在小攤邊買些零食吃。孩子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種情況大大促使并強化了孩子們的依賴性和依附性,而老人的教育觀念比較落后,覺得孩子大了自然而然就學會了,對此不重視,也不會教也教不了。所以培養學生的自理水平特別是留守兒童的自力水平平便成為農村學校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作為一名班主任,我經常有意識地對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進行自治自理水平的培養和訓練。針對班級內留守兒童較多的問題我把訓練的重點放在了學校,從在校打掃衛生、整理桌洞入手,逐步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并逐漸向生活的其他方面滲透。
一、整理學習用品,從小處入手,抓細節,積點滴,培養學生自理水平
新學期開學不久,我發現有很多學生書包里亂七八糟,玩具、零食、水杯什么都有。有的學生根本就不會裝書包,居然把所有的課本都裝來了。找本書要費很長時間,作業本被塞得皺皺巴巴的。有時明明作業拿來的,可就是找不到,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會整理書包。于是,我利用班隊活動課組織學生為自己做一件事──整理書包。先給他們講怎樣清理書包才有條理,使課本不零亂,看誰整理得最整齊、最美觀。話一說完,同學們就緊張地開始整理起自己的書包來,雖然剛開始同學們整理的書包并不是很美觀,但經過幾次練習,有一部分同學的書包已經整理的有模有樣了。然后,我又找出幾個整理得比較好的書包給同學們看。并教育學生養成每晚整理書包的好習慣。平時還要求學生盡量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如上學、放學自己背書包,要求小朋友學會跟家長說:我已經是小學生了,我會自己背書包,自己走進教室。這樣家長也就不好意思再幫背書包了。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學會了自己整理書包,并且整理得井井有條。
會整理書包之后,先讓學生根據整理書包的經驗自己整理桌洞,并進行評比,選出整理的最好的桌洞同學們跟著學習。比如:左邊放課本,右邊放卷子,中間放文具盒和紙巾、抹布等,試卷都用長尾夾或者文件袋歸類整理好等等,這樣上課再讓學生找卷子時就不會出現半節課找不出卷子來的情況,更不會出現一拿書課桌洞里的文具稀里嘩啦掉了一地的情況。文具整齊了,上課的效率都提高了。
二、學會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培養學生的自治、自理水平
現在很多的孩子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家里的勞動更與他們無緣,特別是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心疼小孫子一點家務活都不舍得讓孩子干。在學校里打掃衛生時,我發現絕大部分學生不會勞動,對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很缺乏,如掃地、拖地、擦窗臺等等。剛開學的一段時間里,教室里總是弄得很臟、很亂,沒有人主動收拾。一個整潔的環境也是有教育作用的,而整潔的課堂環境是要由學生自己來創造的,這對培養他們的自理水平極為重要,于是我教育學生,每個人都負責好自己周圍區域的衛生。下午放學打掃衛生時,我把衛生區具體分配到人,再領著他們到自己的衛生區讓他們明確打掃的標準。在勞動過程中我邊做示范邊讓學生照著做,邊檢查,打掃完以后,總結一下打掃情況,對干得好的小組或個人即時給予表揚,肯定他們的成績,指出以后打掃時還需注意的問題。學生在值日時,我經常和他們一起勞動,對打掃不到位的地方再實行指導。
三、巧妙使用“伙伴教育法”,促動學生自治、自理水平的形成
一個小伙伴就是一位小老師,小伙伴的勤勞、能干會啟發激勵學生;一個小伙伴也是一面鏡子,孩子從小伙伴身上能夠看到自己應該改正的缺點。我從班里找出水平較強的學生或某個方面自理得比較好的學生,對他們的行為給予表揚、宣傳,讓他們給同學們樹立榜樣,讓自理水平差的學生有所觸動。并把這些孩子選為班干部,讓其他學生向他們學習。然后在班里實行干部崗位責任制和輪流值周的制度,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楚。組長每天收發作業本,管好自己組的紀律,抓好每天的衛生工作。班長每天負責收發全班的作業本,管好全班的紀律、衛生等。然后我讓他們每天向我匯報一次,對做得好的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做得不夠好或不大膽做的給予適當指導,并授以具體的工作方法,鼓勵其再大膽工作。班干部在自己學習、生活、自治、自理的基礎上初步學會了管理班級。因為有堅強的班委會和集體核心,班干部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大家分工協作,互相配合,班級事務井井有條。
四、學生自治、自理水平的培養需要做好家校溝通,最大限度取得家長的支持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也是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當孩子的一些生活技能在學校學習之后要在家里,需要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進行鞏固、聯系,所以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水平也需要家長的支持與督促。當孩子在家勞動時得到家長的表揚和肯定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讓孩子更加熱愛勞動。但有些家長過度寵愛子女,什么事都為孩子包辦,特別是跟著爺爺奶奶的留守兒童,再加上老人不會用智能手機,溝通很不方便。于是,我經常寫一些“小紙條”讓學生帶回家去,鼓勵家長多給孩子一些動手操作的機會,自己能做的事盡量讓孩子自己做,不會的要慢慢學著做。對于一些不識字的老人,我利用家訪或者打電話的方式跟家長溝通,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現。讓孩子在實踐中培養自理水平,并從中體會勞動的樂趣。我還利用家長會告訴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們愛孩子有很多的表現方法,但不讓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的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還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給他創造鍛煉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施以言傳身教,結合家校同心,只有這樣,培養學生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