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才華
在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地教給學生處理應用題的思維方法,是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主要途徑。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如果學生掌握了以下幾種思維方法,那么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一、比較的思維方法
在應用題中,有不少的題型是比較兩個或兩個同類量,這類問題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廣泛地存在著。例如:乙比甲少30%,就是乙再增加甲的30%就和甲同樣多。這種“同樣多”的思想在解應用題時經常用到。如果學生用這種比較的思維方法,對某些應用題解起來就比較順利了。
例如:看一本書,第一天看了全書的20%,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全書的10%,兩天共看了80頁,這本書共有多少頁?列式是:80÷(20%+20%+10%)=160(頁)但學生往往列出80÷(20%+10%)的錯誤算式。原因是不清楚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全書的10%,就是第二天看的和第一天看的同樣多之外,還比第一天多看了全書的10%這一意思。第二天實際看了全書的(20%+10%)。
由此可見,學生掌握了這一比較的思維方法后,當遇到會有兩個事物進行數量或倍數的比較的題目時,就不會遇到“多”就加,見“少”就減的錯誤。當遇到倍數問題時,甲是乙的4倍,學生就會清楚地理解到,甲比乙多3倍。從而在解題中減少這方面的錯誤。
二、對應的思維方法
對應的思維在解答分數、百分數應用題時非常重要。在這一類的題型里,數量之間對應表現得突出,只要學生能正確地找出數量之間的對應關系,問題就好解決了。
例如:修一條跑道,第一天修全長的15%還多8米,第二天修了全長的20%還多7米,兩天修的占全長的1/2,這條跑道長多少米?這道題要求的是單位“1”的量,只要能正確地找出(8+7)米所對應的是跑道全長的(1/2-15%-20%),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列式是:(8+7)÷(1/2-15%-20%)。這一思維方法,絕不僅限于運用解分數、百分數的應用題,在其他許多的應用題中,也常常用到這一方法。
三、假設的思維方法
在某些應用題中,若照一般的分析方法去想,常常找不到正確地解決途徑,如果做一下假設,往往問題很容易得到解決。
例如:學校給學生買來兩種單價為1.50元和1.00元的軟皮本共180本做獎品,總價220元,兩種軟皮本各有幾本?分析時可以這樣想:假設180本全是單價1.50一本的,總價就是1.50×180=270(元)。但實際總價是220元,那么多出50元,出現這種差額是因為把1.00元一本的軟皮本也當作1.50元一本的計算了,即每本多0.5元,現在共多出50元,這50元包含著幾個0.50元,就是買了以1.00元為一本的本數。求1.50元一本的本數就很簡單了。另外,假設180本全是1.00元一本的,與上同理,也使問題得到解決。
這種假設的思維方法,抽象思維的成份較強,對小學生來說,會感到一些困難,但它對以后學習代數是很有幫助的。因此在教學中加強對這種思維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是十分必要的。
四、轉化的思維方法
轉化的思想就是要把某一個數學問題,通過數學轉換,轉化到另一個數學問題來處理。這種思維方法無論在小學數學,中學的代數中,隨處可見。例如在分數與百分數應用題中,有的一道題里就有幾個標準數,根據解題的需要,要把標準數化為統一,就需要有轉化的思想。如果學生頭腦里沒有這種思維方法,會給解題造成困難。
例如:一個工程隊修路,第一天修了全路程的25%,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4%,兩天共修了102米,這條路全長多少米?
這道題里有兩個標準數,第一天修的以總數為標準,第二天修的以第一天為標準,根據兩天共修102米這個已知條件,要想找出量率的對應關系,需要把第二天修的轉化為以總數為標準的量。若不會轉化就不會列式。正確列式是:102÷〖25%+25%×(1+4%)〗=200(米)。
在小學數學中,運用轉化的思維來解題是很多的。例如: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是不能直接計算的,根據商的變化規律,要把它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來計算;分數、小數和百分數的互化是數的表現形式的轉化;異分母分數相加減,要轉化為通分母才能計算等。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實際出發,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掌握轉化的思維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教學實踐證明,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和訓練學生比較、對應、假設、轉化的思維方法,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逐漸增強,解題能力就會逐步提高,在學習數學的道路上就會步步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