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紅

思考問題:把游戲引入課堂的同時如何解決既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游戲時間又要提高學生的課堂練習量?
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處理“玩游戲”和“學數學”的關系?
背景介紹:"比一比"是在數數、讀寫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是進一步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萬以內數的順序,并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用以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數學問題。這一內容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不太難的,因為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經常接觸到比較數的大小的問題,已經有一定的感知與基礎。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與能力。因而在本學段的教學中應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主動參與中學會數學思考,在獲取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及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
案例描述
片段一:比一比哪座山高(位數不同的數比較大小)
在教學中,先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 好,今天老師做導游帶同學們去游覽聞名中外的黃山。”
學生個個興趣盎然,以期待的目光盯著大屏幕。此時,利用多媒體把孩子們帶到了風景優美的黃山。學生興奮地:“猴子觀海!……”
師:“你覺得黃山怎么樣?你想知道黃山有多高嗎?我們一起來了解黃山有多高。”課件示圖,學生齊讀:“黃山,海拔1873米。”
再次隨著大屏幕的滾動,又把學生帶到了香山。學生:“哇!香山紅葉。”
師:“你覺得香山怎么樣?你想知道香山有多高嗎?我們一起來了解香山有多高。”課件示圖,學生齊讀“香山,海拔575米。”
師:黃山和香山比較,誰高?為什么?
生1:黃山比香山高,因為四位數比三位數多。
生2:黃山比香山高,因為1873里有千,而575里只有百。
師:“同學們比較得很好,我們再來比一比 “951”和“63”誰大?為什么?”
生:951比63大,因為三位數比二位數大。
師:25和3560誰大?為什么?
生:3536比25 大,因為四位數比二位數大。
師:觀察951和63、1873和575、25和3560三組數,他們有什么特點?
生:我發現每組數中都有5。
(老師的本意是想讓學生歸納位數不同的數怎樣比較大小的方法,結果因為老師拋出的問題過大,學生難以回答)沒辦法,老師只能再換一種問法:你們再觀察每一組數的兩個數的位數相同嗎?位數不同的數怎樣比較比較快?這時,學生才發現:每一組數的兩個數,他們的位數都不同,位數不同,位數多的數大,位數少的數小。)
片段二:第一次抽簽游戲活動(從低位抽起)
師:“喜歡玩游戲嗎?”學生興奮地:“喜歡!”
教師在黑板上貼上寫有“個、十、百、千”,如下圖:
大屏幕依次出示游戲規則:
1、每次兩隊各派一個代表來抽簽。
2、第一次抽到的數字放個位,第二次抽到的放十位,第三次……
3、哪一隊抽到的數字組成的四位數大,哪一隊就贏。
4、玩到能確定勝負時,本輪比賽結束。
師生一起把全班同學分成兩隊,并分別取名:紅隊和黃隊。每隊各選一位學生上前抽簽。學生都爭先恐后的要求:“我來抽簽!我來抽簽!”情緒高漲。
第一次抽簽:紅隊抽到2,黃隊抽到5。
黃隊的隊員高興的跳了起來。
師:(隨機采訪一位黃隊的隊員):你為什么高興?
學生:因為我們抽到的5比他們隊的2大。
師:(再轉身采訪一位紅隊隊員)你現在是什么心情?
生:沒關系,最后還要看千位上的數呢。
學生說的真好,此時如果老師能追問學生哪一個位上的數最重要以及個位上的數有沒有用,它表示什么?可能會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數的大小的比較方法。
第二次抽簽:
師:(對紅隊的隊員)你們希望抽到幾?
紅隊隊員:9
師:(對黃隊的隊員)你們希望紅隊抽到幾?
黃隊隊員:0
紅隊隊員抽簽,場內發出學生的喊聲:“9!9!9!”或“0!0!0!”的喊聲,教室里一片沸騰。最后紅隊抽到6,黃隊抽到3。
師:現在那隊暫時領先?為什么?
學生:紅隊領先,62比35大,6個十比3個十大。
第三次抽簽:紅隊抽到4,黃隊抽到9
師:現在那隊暫時領先?為什么?
學生:黃隊領先,935比462大,9個百比4個百大。
第四次抽簽:
師:最后一次抽簽了,你們緊張嗎?為什么?
生:這是決定勝負的時候,誰抽到的數大就誰就得勝。
師:如果抽到的數是一樣的那怎么辦?
生:那就看百位上誰的數大誰就得勝。
師:如果百位上的數是一樣的那怎么辦?
生:那就看十位上誰的數大誰就得勝。
在老師不斷追問下,學生領悟到:位數一樣多,只要看首位上的數誰大。首位上的數相同就看下一位數誰大。
在這個游戲中,老師沒有刻意要求學生說出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但在抽簽過程中,老師巧妙地安排了位數相同(首位相同和首位不同)的數的大小比較,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不斷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既讓學生在游戲過程產生互動,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同時,促使他們不斷深究,去獲取更多的新知,讓思維在成功的歡樂中跳躍。
繼續抽簽,最后結果:紅隊8462,黃隊6935。紅隊歡呼雀躍。
片段三:第二次抽簽游戲活動(該放在哪個數位上好呢?)
改規則:把上面規則中的第二條改為:每一次抽到的數字由抽簽者自己決定放在哪一位上。
第一次抽簽:
紅隊抽到2,把2放在了個位。
師:為什么要把2放在個位?
生:因為2比較小,放在個位比較合適。
黃隊抽到5,抽簽者把5放在了十位。
師問黃隊抽簽者:5放哪一位比較好呢?黃隊的學生紛紛出主意,認為放在百位比較好,抽簽者5改放在百位。
第二次抽簽:
紅隊抽到1,把1放在了十位,黃隊抽到2,抽簽者把2放在十位,師反問:要是一會抽到4,那你不是吃虧了嗎?抽簽者又把2放在個位,師又反問:要是一會抽到1,那你不是吃虧了嗎?最后抽簽者把2放在了十位。
第三次抽簽:
紅隊抽到7,把7放在了千位,黃對抽到6,把6放在了個位。
第四次抽簽:
師問紅隊:你們如果抽到9,黃隊至少要抽到幾才能勝你們?
生:黃隊至少要抽到8才能勝我們。
繼續抽簽,最后結果:紅隊7612,黃隊7526。紅隊再次歡呼雀躍。
美國教育學者加里·鮑里奇認為:利用學生的觀點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的調節對話又可以促進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投入,幫助學生用自己的想法、經歷和思維模式建構學習內容。老師利用學生的觀點,幫助學生提煉數的大小比較的策略,學生的思想得到認可,形成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案例反思:
本節數學課看似安排了簡單的一場數學游戲,實則把抽象的數字與具體的操作有效鏈接起來,把動腦與動手結合起來,也把數的大小比較的策略暗藏其中,以教師的智慧激活學生靈動的思考。游戲的背后是學生有效的數學學習和進行的一系列有效的數學思考過程。從學生的課堂表現來看,學生的學習氛圍是輕松的,學習熱情是高漲的,學習體驗是愉悅的。這樣的數學課凸現了“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僅是為了獲取一份知識的行囊,而是為了變得更加聰明”,真正的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也正是教師深感欣慰的地方。回過頭來想想,如果沒有創設一個這樣的游戲活動,而是硬邦邦的把書上的那幾幅圖提供給學生讓他們來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他們的學習表現會怎么樣呢?他們肯定能學會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但是,他們會學得這么輕松、學得這么快樂、學得這么熱情嗎?肯定不會,他們只會把學習當作老師布置的一種任務,自己必須去完成。我慶幸自己沒有讓孩子這么痛苦的學習,我更慶幸自己不僅讓學生學了數學,更感受到了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但是,一節課下來也留下了一些遺憾:學生的課堂練習量少,沒有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同時也讓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把游戲引入課堂的同時如何解決既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游戲時間又要提高學生的課堂練習量?如果我把片段一省略把時間留給學生做課堂練習是否更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