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偉
摘要: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生和教師創造,一個現代化的學習環境,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和教師的生活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計算機和網絡在教學中的合理應用,需要從過去更多地關注電腦,轉向關注人腦,著眼于為師生創造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關鍵詞:信息技術? 創新? 課堂教學? 方法
信息技術學習環境給現代教育提供了嶄新的平臺,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集文字、圖像、音樂于一體,通過創設情境,設疑探究,學生主動學習能力能夠得到較好的鍛煉與培養。在信息技術環境下,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與激發。我校經過三年多的教學實踐與研究,使教師在學科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目的,由原來的“為信息技術而運用”轉向“為優化教學方法而運用”,使教師由原來的“為創新教學方法而創新”轉向“為提高教學效率而創新”,并初步取得成效。
一、增大課堂教學容量,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在初中學科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創新了教學方法,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降低教學難度、豐富教學內容、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創新教學方法使知識形象化。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其在音、像、聲、色、彩等各個方面的優勢,動態地顯示出知識的演變過程,這樣創新出的教學方法讓抽象的知識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2)創新教學方法使難點簡單化。信息技術使抽象知識直觀化、形象化。通過直觀演示,將學生難以理解的文字表述轉化為圖形、影片,變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使教學難點由復雜變為簡單,便于學生的學習。
(3)創新教學方法使教學進程自由化。信息技術運用于中學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要,使課堂教學“個性化”、教學進程“自由化”,這種輔助教學形式大幅度提高了教學質量。
(4)創新教學方法使教學過程探索化。建構主義理論和知識本身都要求教 學要創設一種教學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知識的探索情境,使他們身臨其境,通過觀察演示、動手操作的過程,進行思考和探索活動,掌握知識。
二、注重信息技術與新課程的有效整合研究
我校老師人手一臺電腦,大部分老師都能使用Word來制作教案和講義;使用PowerPoint制作教學內容的課件進行上課;利用因特網搜尋相關教學主題的資源并作整理分類,形成自己的教學材料資源庫并向課外延伸,還整理資源并提供分享。這樣不但自己下次準備類似的課程內容時可以事半功倍,而且也可以讓其他教授相同課程的教師有豐富的資源參考使用。
實踐表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不但應用了計算機、網絡、課件和網絡探究等新型教學模式,而且能夠使教師、學生更清晰地認識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和意義,科學地調整實施教育信息化的策略,使教育信息化真正服務于促進學習,提高師生的教與學的質量。
三、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創新精神
實現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方法的創新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一是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創新,二是切實提高師生掌握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教育技術的能力。
課堂是新課改的主陣地,也是教師成長的主陣地。課堂教學在促進學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的成長。在新課程課堂教學中,我們感覺到教師最大的變化是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以問題推動教學,努力實踐“用智慧打造充滿活力的新課堂”。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在實踐中學習;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信息技術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以及開展教學的綜合能力,尤其要具有適應信息時代要求,在教學中反思、完善教學行為的能力。
四、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占主體地位。如教學《flash mx》一課,通過教師課前精心設計的網頁,學生自己在信息平臺上瀏覽了解動畫的有關知識,欣賞有趣的動畫視頻。通過QQ群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有一個直接的溝通,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為我們提供了理想的教學環境。合理地使用信息技術,能夠優化學習過程,培養學習者的創造性思維,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交互性,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提供學習材料的豐富多樣性,利用其超文本性以及網絡連接擴展性能夠實現教學活動的理想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