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日常寫作教學中學生存在興趣不濃、語言匱乏、素材缺失、寫作方法單一等問題,群文讀寫對接對寫作教學有極大的意義,本文將習作與群文閱讀進行對接教學,依據表達方式、訓練重點、寫作方法分類對接,并根據實踐提出對接原則,實現讀寫結合,有效提高寫作質量。
【關鍵詞】中高年級? 習作與群文閱讀? 對接方法
【基金項目】甘肅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立項課題“小學語文中高年級習作與群文閱讀教學對接研究”(課題編號:GS[2019]GHB1334)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2-0138-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要重視讀寫有機結合,豐富寫作形式,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1]。但從日常寫作教學來看,寫什么、怎么寫一直困擾著學生。除了教師的教學方法,還有學生興趣不濃、語言匱乏、素材缺失、寫作方法單一等,這些問題影響著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如何打破這些壁壘呢?從日常教學看,最自然、最常用的方法是讀寫結合[2]。筆者在實踐中將寫作與群文閱讀進行對接教學,通過以讀學寫,讀寫結合,拓寬了他們的寫作思路,提高了寫作質量。
一、群文讀寫對接對寫作教學的意義
新課程改革以來,寫作教學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其仍然是語文教學中效率最低的一個板塊,老師怕教,學生怕寫。從三年級開始,統編教材每冊都編排了一個習作單元,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某一類文章及習作例文的寫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寫作難度,也更加凸顯了寫作的獨立性。雖說習作單元安排了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圍繞同一個語文要素展開,指導的指向性更加明確,但寫作畢竟是個性化的行為,僅憑幾篇精讀課文、例文、習作指導還不能完全打開學生的思路,為他們提供多樣化的表達。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興高效的教學方式,按同一議題組文,將相同類型或不同類型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較和分析,能最大程度豐富學生的認知與體驗。
1.將寫作教學置于群文閱讀中,能在短時間內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為他們打開寫作的多扇窗戶。學生寫作并不缺乏素材,但往往出現選材單一的問題。如,寫《難忘的一件事》,大多數同學都會不假思索的套用爸爸媽媽深夜冒雨送自己去醫院,改了考試分數,考場上向同學借用文具等千篇一律毫無新意的素材。究其原因,與習作教學借助單篇文章或很多個單篇引領有很大的關系,學生的思維被固化,思路也就模式化了。將同一主題的幾篇不同風格的文章放在一起,就能幫助學生打開思路,選擇新鮮活潑的素材。
2.將寫作教學置于群文閱讀中,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寫作技巧和方法,產生躍躍欲試的寫作欲望。如統編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習作單元,習作要素是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寫出一個人的特點。教材安排的兩篇精讀課文側重人物描寫的方面,如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等刻畫人物的特點,例文側重選取典型事例來反映人物特點。習作教學中,可將以前人教版中的《一面》《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作為補充篇目,與本單元課文組文閱讀,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選材,選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選取最能凸顯人物特點的事件,抓住細節描寫人物特點。這樣學生就能根據自己的素材,從多角度描寫,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
所以在群文閱讀中要時刻滲透寫作教學,寫作教學要與群文閱讀對接。讀寫對接不僅降低了習作難度,刺激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也實現了群文閱讀讀寫結合的統整方向。
二、群文讀寫對接方法例談
1.依據表達方式分類對接。小學中高年級習作常見的表達方式主要有記敘、抒情、描寫、說明。統編語文教材分單元進行編排,一個單元的課文本身就是一組群文,也以以上表達方式為主。教學中根據習作要求,運用群文讀寫結合,引導學生發現表達方式的相似或不同,就能開闊他們的思路,寫出新鮮的文字。
(1)記敘類群文讀寫對接
記敘文寫作在小學習作中占有很大比例,也是學生寫作的難點,其中以記人敘事類為主,要求寫清楚六要素,記敘事件發生的經過以及人物的言行。三上第八單元的習作內容是“那次玩得真高興”,是典型的記事作文。本單元以“美好品質”為專題,安排了《掌聲》《灰雀》兩篇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文章,內容貼近兒童生活,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范本。在比較閱讀中,學生學到了如何寫發生在自己以及身邊的事,掘取充滿美好品質的題材,知道了如何通過人物語言、神態、心理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然后引導他們運用學到的方法寫自己親身經歷一件高興的事。寫作中學生打開了思路,《人貓大戰》《黑板變形記》《踩氣球》……一篇篇佳作躍然紙上。
(2)抒情類群文讀寫對接
小學抒情類文章一般借助具體事物抒發自己對景、人、事的感情,通過一些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將作者的感情形象地傳遞給讀者。如五上第一單元習作是“我的心愛之物”,要求將自己的喜愛之情融入心愛之物中。本單元四篇文章均借助不同事物,從不同角度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同樣是表達喜愛之情,課文表達方式又有區別。《白鷺》《落花生》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點,但《白鷺》又描寫了白鷺覓食、棲息、飛行三個畫面,突出白鷺精巧的美;《落花生》則通過一家人議論花生的好處,寫出了花生樸實無華的品質。《桂花雨》《珍珠鳥》都通過記敘事件表達喜愛之情,但《珍珠鳥》還抒發了作者從中獲得的感悟。在課文重組中,不但可以確定讀寫結合點,而且還有利于從不同文本中挖掘相互聯系的內容和可比的素材,在分析、比較中,學生就能發掘寫作特點,并在作文中有意識地運用自己掌握的寫作方法,順利實現從閱讀到寫作的遷移。
(3)說明類群文讀寫對接
說明文在小學習作中不多,但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五上的習作單元內容是“介紹一種事物”,要求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介紹事物主要特點。本單元安排了兩篇精讀課文,分別從不同的方面介紹了事物的特點。《太陽》是科普說明文,說明方法多樣,語言平實;《松鼠》是文藝說明文,適當運用敘述和描寫,語言活潑。習作例文《鯨》從不同方面介紹了鯨的特點和生活習性,《風向袋的制作》則分步驟介紹了制作過程。教學中,將兩篇精讀課文放在一起,讓學生明白說明文的特點是說清楚事物的特點,根據介紹對象可以選擇如《太陽》一樣平實的語言,也可選擇如《松鼠》般風趣活潑的語言。再將兩篇習作例文放在一起,通過比對分析,引導學生學習說明文的寫作形式,可以運用分類別的方法介紹,也可以分步驟介紹。習作給學生提供了許多寫作范圍,引導學生細加分析,同樣可以分為上述幾類,指導學生根據表達的主題和特點,選擇寫作的側重點,借鑒群文閱讀中習得的方法,有效化解了說明類習作的難度。
2.依據訓練重點分類對接。統編語文教材采用雙線組元,每單元都安排了必備的語文要素,其中就包括要掌握的寫作方法。五上第七單元主題是“自然之美”,語文要素要求“學習描寫景物的變化”。本單元四篇文章對景物的描寫主要采用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習作要求“寫出景物的動態變化,使畫面更加鮮活”。帶著對同一種寫作手法的學習,可以將本單元幾篇文章組合進行群文閱讀,如將《鳥的天堂》與《月跡》放在一起,兩篇文章對景物描寫既有靜態描寫,又有動態描寫。單就動態描寫,二者又有區別,《鳥的天堂》通過一些連接詞“起初、后來、接著”等寫出了群鳥飛鳴的景象、由靜到動的變化;而《月跡》對月亮動態的變化,主要是通過一些生動的動詞“溜、爬”等來描寫的,突出了月亮的調皮。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動態描寫方法,也可以擴充課外文章,如《黃果樹瀑布》則在描寫中加入了作者的想象聯想。這樣在多篇文章中反復揣摩這種手法的運用,學生便逐漸產生運用這種手法去表達的意識。在寫作指導中,讓學生將前面閱讀中學到的方法與單元習作任務加以聯系,再進行系統的指導,學生就能自如運用動態描寫的方法。
3.依據寫作方法分類對接。文章寫得好不好,寫作方法很重要。在群文讀寫中滲透寫作方法指導,引導學生有序組織語句、合理安排篇章結構等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如針對習作常用的總分總、總分、分總等結構方法,教師可選擇一組有此類特點的文章或段落組織教學。三上第六單元《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是典型的總分總結構,教學中將兩篇文章組合在一起,引導學生感受總分總的寫法就是先提出自己的觀點,再從不同的方面進行敘述,最后總結全文。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通過海水、海底、海灘三個方面來描寫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美麗的小興安嶺》通過描寫四季不同的景色展現了小興安嶺的美麗。學完之后,學生就學會了通過這樣的方法來提升習作的條理性。
三、群文讀寫對接原則
通過實踐,筆者發現將寫作置于群文閱讀中,寫作的神秘面紗被慢慢揭開了,學生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法。但在教學中,為了提高效率,讓學生的習作水平得到最大的提升,還需注意對接原則。
1.要根據習作要求選擇合適的文章進行組元。一般情況下,習作內容與該單元的文章主題聯系緊密,但從寫作要求來看,有些課文的指向性就不夠明確。因此,在習作教學時不能生拉硬拽將本組文章組合在一起,這樣不但無益學生寫作,更是耗費時間。我們可以根據習作內容選取風格多樣、學生易于接受的文章,這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習得了寫作技法。
2.關注即時性評價,強化寫作效果。一篇作文從上課到寫作,再從老師批改到講評,間隔的時間較長,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很難得到及時解決,長此以往,寫作訓練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筆者經過嘗試,可以在兩課時的寫作課上第一節課寫,第二節課采用學生自評自改、學生互評互改、教師評改等評價方式,這樣既便于學生取長補短,也強化了寫作效果,使寫、評、改真正融為一體。
葉圣陶先生說過:“多練才會熟,熟了,寫作關也就通過了[3]。”群文讀寫對接,為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讓學生在課堂上實現寫作素材、寫作思路、寫作方法等的同步積累。群文讀寫對接的形式應該靈活多樣,筆者以上所述的只是其中的一些方面,要想求得寫作效果的最優化,不斷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需要我們一線教師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3.
[2]余映潮.這樣教語文——余映潮創新教學設計40篇[M].北京:教學科學出版社,2012:7.
[3]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學科學出版社,1980:721.
作者簡介:
郝霞(1984-),女,漢族,甘肅武威人,中小學二級教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