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娟


摘 要:中國陶瓷藝術在宋代達到頂峰,社會大環境的相對穩定,茶文化得到了空前發展,與之相對的茶具也呈現出繁榮姿態,以建窯、吉州窯產品為代表的黑釉茶盞風行一時。文章以兩窯口中的代表產品為主線,試分析黑釉茶盞在宋代流行的原因及燒制工藝。
關鍵詞:黑盞;建窯;吉州窯;宋代
宋代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的紛爭,基本形成大一統的局面,為社會經濟的繁榮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茶風盛行。王安石的《議茶疏》中說到“茶之為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無?!笨梢姴柙谒稳巳粘I钪幸呀洺蔀椴豢苫蛉钡囊徊糠?,成就了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飲茶成為上至皇室下至黎民的一種風尚。伴隨著茶文化的興盛,好茶配好盞,茶具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建窯、吉州窯(圖1、圖2)以其創新思維、精妙做工從眾多窯場中脫穎而出。正如蘇軾《游惠山》“明窗傾紫盞,色味兩奇絕”、黃庭堅《一解珠》“紫玉甌圓,淺浪泛春雪”等文人墨客筆下描述的那樣,美妙絕倫的黑釉茶盞成為當時風靡全國的茶具,備受追捧。
1 斗茶專用盞
飲茶的習俗滲透到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汴京城內茶坊、茶肆鱗次櫛比、賓客不止,市井鄉民以茶待客、以茶相贈、以茶祭祀。①伴隨著茶文化的興盛,文人雅士也將飲茶玩出了新花樣,賦予更多趣味,斗茶活動應運而生。
“斗茶”又稱“茗戰”,最早的記錄可見于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其中的“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②明確了斗茶的起源。在貢茶制度中,在每次決定貢茶品類前,將每個地區進貢的茶葉通過“斗茶”的方式一較高下,勝出者就可以作為上品貢茶進獻官家。③久而久之,這種測試茶品好壞的方法就被獨立出來,成為一種兼具娛樂性質的高雅活動,最初只在王公貴族間流行,上行下效,流傳到民間也成了文人雅士、市井平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
蔡襄《茶錄·點茶》中也提道:“茶少湯多,則云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鈔茶一錢匕,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之,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可見斗茶使用的是點茶法,將茶餅碾碎,放入茶盞中,后用熱水沖泡,再以“茶筅”拂擊,讓其充分混合,茶水表面泛起白沫,如乳膠狀黏附在盞壁上,稱之為“咬盞”,以盞面乳花的白、多、持續時間長為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黑釉茶盞(圖3)在斗茶活動中充分體現出了它的優勢,利用黑色釉面來襯托茶沫的白、多,能更加直觀地看出勝負。另一方面,黑釉茶盞的盞壁較厚,能延長茶的保溫時間,還起到了防燙的作用。
出于斗茶的特殊用途,黑釉茶盞也成了陶瓷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商品。蔡襄《茶錄》下篇:“茶色白,宜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試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這里就很明確地提到宋代斗茶偏好建安生產的黑盞,指的就是建盞,在福建建陽蘆花坪窯址發掘出印有陽文繁體“供御”“進琖”字樣的墊餅和帶有“供御”“進琖”字樣的碗底(圖4、圖5),證明建窯確實有專為宮廷燒造的御用茶盞,建窯、吉州窯也以其獨放異彩的風格得到了茶客的青睞。工匠們利用自然材料,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創造出了兔毫、油滴、木葉、剪紙貼花等巧奪天工的品種,俘獲了千百年前宋人的芳心,這份獨特的美感也一直影響至今。
2 建窯
《景德鎮陶錄》記載的“建窯,古建州窯也”,指的是福建兩處著名窯場,即一黑一白,白指的是德化窯,而“黑建”指的就是建陽窯,以燒黑瓷著稱,窯址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
2.1 兔毫盞
馮先銘的《中國陶瓷》中記載:“建窯……宋代著名黑瓷產地之一,以生產一種帶條狀結晶的黑釉茶盞而馳名于當時,是宋代文獻多處述及的兔毫盞的主要產地?!雹偻煤帘K(圖6)顧名思義,是在盞面出現一絲絲黃色、金色、銀色的兔毛絲般的條紋,形成天然雕飾的黑釉茶盞。試想一下,在兔毫盞里烹上一盞好茶,待茶沫慢慢散去,兔毫呈現出來,是味覺與視覺的雙重享受。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提到“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蔡襄說“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楊萬里的“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斑”,都對兔毫盞贊譽有加。
《中國古代瓷器鑒賞辭典》載:“建窯黑瓷因含鐵量較重、燒造時保溫時間較長,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鐵結晶,故能形成兔毫紋?!雹诤诖梢蛲临|含鐵成分較高,釉料中三氧化二鐵的含量在5%以上,所以胎體都較厚重,燒制過程中,溫度達到1300攝氏度,釉水處于熔融狀態,氣泡逸出,將釉層里的鐵質帶到釉表,且有流動性,就形成了條狀,溫度下降冷卻,在流過的地方析出赤鐵礦小晶體,“兔毫”就形成了,這也是為什么能在兔毫盞的表面摸到一條條兔毫的原因。
2.2 油滴盞
油滴盞(圖7)也是建窯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在黑色的釉面上形成了圓點狀或星點狀的“油滴”,若隱若現,大小不一,大的可達數毫米,小的只有針尖大小,顏色多樣,有銀色、褐色、藍色等。這類油滴盞數量較少,主要在南宋出現。
斗茶之風盛行,建盞隨之聲名鵲起,在建盞的盛名下,福建省內別的窯場也紛紛效仿,如福清窯、南平茶洋窯、武夷山的遇林亭窯都有燒制黑釉茶盞,其中也不乏精美之作。
3 吉州窯
吉州窯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主要窯口集中在吉安縣的永和鎮,因此又被稱為“永和窯”。吉州窯創燒于晚唐,興盛于南宋,其博采眾家之長,創燒了木葉天目、剪紙貼花、玳瑁斑等匠心獨運的品種。
3.1 木葉盞
木葉盞(圖8)是指在內壁黑釉下貼飾天然木葉,并在燒成過程中通過與釉層反應形成莖葉分明的葉片紋飾的裝飾工藝。它把大自然的氣息融入陶瓷的生命中,葉脈清晰,仿佛一片枯葉落在盞心,靈動灑脫,符合宋代“美到極致是自然”的審美觀。據悉,木葉盞中使用的葉片大多數為桑葉或菩提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種特殊選擇似乎也透露出“禪茶一味”的內涵。學術界一直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木葉盞是斗茶茶具中的一個特殊類別,另一種觀點則持木葉盞是寺廟中高僧的專用茶具,江西是禪宗“一花五葉”生根建基之地,也是禪宗“五宗七派”發源之地,兩者似乎可以相互印證。但這種對應關系也不絕對。從目前的木葉盞標本殘片統計來看,木葉多以桑葉、楊樹葉為多,也有樟樹葉、豆莢葉、桃樹葉、銀杏樹葉等。①
木葉盞不僅在外觀上給人以難忘的美感,在燒制工藝上也神秘了千百年。20世紀80年代,敖鏡秋、許作龍先生就做過木葉盞燒制實驗,發現能在吉州天目盞上構成清晰紋樣的木葉所應具備的必要條件,闡明了術葉紋樣形成過程的主干,并討論了呈色機理。②2013年,景德鎮陶瓷學院也對木葉盞進行了更深入的實驗,通過現代技術,結合文獻資料,再現吉州木葉盞的燒制過程,設置不同種樹葉、不同浸泡溶液、不同燒制溫度、不同釉層厚度來解析木葉盞的燒成秘密,得出了使用桑葉在適宜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浸泡,當葉肉被腐蝕、留下清晰葉脈時背面沾釉,將溫度控制在1260~1280攝氏度之間,木葉燒制效果最好。③可想而知,千百年前的工匠在摸索出木葉盞的燒制技巧時花費了多少心血,生產過程中要注意多少細節,才能留下這瑰麗無比的“尤物”。
3.2 剪紙貼花盞
在吉州窯的瓷苑中還有一朵不得不提的奇葩,那就是剪紙貼花盞,與民間的手工藝剪紙作品結合,呈現了一派富有生活情趣的畫面。如果沒有這種工藝,剪紙作品無法保存至今。剪紙貼花盞(圖9)讓宋人的剪紙工藝通過高超的陶瓷技術浴火重生,獲得永生。
吉州窯中的剪紙貼花裝飾基本上分為兩種類型:單色剪紙與多色剪紙。單色剪紙:將剪紙直接貼在坯胎上,施釉,揭去剪紙,入窯燒造。多色剪紙:先在坯胎上施淡黃的釉,然后貼上剪紙圖案,然后再施一層釉,最后揭去剪紙圖案,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
剪紙題材有動植物和吉祥文字等,素雅清新,淳樸自然,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早期吉州窯單色剪紙以團花形式為主,常見的有窗花形式中的梅朵、龍鳳題材。④
4 總結
宋代奉行高薪養士,文風興盛,文人墨客的社會地位提高,相對寬松的環境給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物質條件,斗茶成為眾人喜愛的娛樂活動之一。黑釉茶盞也隨著興盛繁榮,建窯、吉州窯的工匠們給產品注入創新思維,穩扎穩打磨礪燒制工藝,最終給后人留下了兔毫、油滴、木葉、剪紙貼花等精妙絕倫的產品,為宋代茶文化添上濃墨重彩且不可替代的一筆,展現了真正的“工匠精神”,值得現在的我們尊敬、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