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仁高娃


摘 要:我國是鹿類動物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產鹿種類最多的國家。從考古發現來看,從先秦時期以來,鹿在人類的社會文化生活中扮演了很多很重要的角色。新疆地區先秦時期考古發現的以“鹿”為形象的文化遺存很多,在歷史積淀中形成了不同種類的意向表達,并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和文化意義,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
關鍵詞:鹿;形象;意義;功能
早在先秦時期,鹿就與原始族群的社會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系,以特定的形象出現在人類文化的不同領域中,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深厚底蘊的中國鹿文化。從文獻資料的記載來看,最早在《山海經》中有“其獸多麋鹿”的記載,《詩經·小雅·鹿鳴》中也有“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獸之所同,麀鹿麌麌”等優美語句;很多流傳至今的神話也有不少與神鹿有關,其內容或唯美或壯麗。隨著時間的推移,鹿的形象以不同物質為載體,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巖畫上、陶器上、木器上、青銅器上、金器上都有鹿的形象,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內涵各異,但是無論是什么時間,無論是什么形態,鹿的形象代表的更多的是吉祥,是美。
考古發現表明,動物鹿的形象在新疆各地的歷史遺跡都有發現。對古代一些民族或部族來說,鹿是一種非同尋常的動物,出現于他們的政治、宗教、文化生活中,并見諸歷史文獻記載及考古遺存當中。①鹿崇拜作為從遠古時期開始有的一種自然崇拜意識,因受到氣候、地理等因素的影響,不斷演變和發展著。“不同氣候不同需要產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②因此,各地在不同時期也產生了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藝術創作。人們鹿崇拜意識的演變和發展,表現在以鹿為元素的巖畫、鹿石、佩飾、壁畫中,內容非常豐富,鹿的形態可謂是千姿百態。可見人們是把鹿當作吉祥的正面形象來進行崇拜,并賦予了它強大的功能,有些功能甚至保留至今。
新疆各地發現的鹿形象的文化遺存中,時代較早的是巖畫和鹿石。我國是世界上巖畫最多的國家之一,新疆又是我國巖畫最多的省區③,尤其是北疆阿勒泰、伊犁、塔城等地區的巖畫以數量多、分布廣、內容豐富、保存較好著稱,其中動物題材、狩獵題材和生殖崇拜題材的巖畫居多。這些地區的巖畫中以鹿為題材的巖畫占很大篇幅。蘇北海先生認為新疆巖畫中鹿的種類大致有梅花鹿、麋鹿、駝鹿、馴鹿等④,它們線條流暢,體態優美,姿態各異,有的做仰望天空狀,有的做奔跑狀,有的則悠閑漫步,有的似乎已溫柔入眠,有的兩兩依偎,有的被獵手追趕做四處逃散狀。它們的種類從鹿角的形態上可以直接辨認,但無論是哪一種鹿,鹿角都描繪得大而有力,雄壯不失美麗。鹿紋巖畫的主要題材有群鹿巖畫、單鹿巖畫和與其他動物一起出現的狩獵或游牧巖畫。不難看出,當時人們對鹿的性情、生活習性和種類等都有了比較精準的認識。但很多鹿紋巖畫有一個共性,就是作者將鹿的體型描繪得比獵手要高大許多,似乎有些比例失調。阿勒泰、塔城等地區冬季很長也非常嚴寒,人們獵得的動物體型大就意味著肉多,獵物越多人們的溫飽就越有保障,也許正因為這個原因,作者將鹿的體型畫得龐大些。在自然環境惡劣、食物短缺的時代,人們自然而然會產生對食物的敬畏之情。這個敬畏之情和對溫飽的渴望,促使人們自發地將心中的希望描繪在巖石上,作為一種崇拜方式去表達。人們甚至將有些鹿的生殖器描繪得很突出,表明人們對鹿的力量和繁殖力有了很濃郁的精神向往和崇拜。此外,鹿這種健壯而溫順的動物很容易得到人們精神上的崇拜,從發現巖畫的組合可以推斷鹿與早期部族的生殖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都有很大的關聯(圖1、圖2)。
除了巖畫以外,鹿石也是先秦時期北方草原出現的重要的文化遺存。《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中對鹿石概念的界定是:“一般認為是經過人工敲鑿雕刻加工而成的一種碑狀石刻,因雕刻有鹿的圖案而得名。”鹿石主要分布在亞歐草原一帶。①鹿石一般呈刀形或長方柱形,雕刻著風格化鹿紋或自然寫實狀鹿紋,另有野獸紋、武器紋和少量人面紋等。阿勒泰地區富蘊縣發現的恰爾格爾的1號鹿石(圖3)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恰爾格爾的1號鹿石通高317厘米,最寬的面寬約40厘米,形狀呈刀形,截面呈五邊形,最寬面的上部有一圓,鹿石上的圓與鹿紋由一圈連續的點分成上下兩個部分,兩側和前面共有十幾只排列整齊的鳥嘴鹿紋形象。這些鹿紋圖案線條流暢,非常精美,保存也很完好。恰爾格爾的1號鹿石雄偉壯觀,是至今發現的最高和最精美的一通鹿石。除了恰爾格爾的1號鹿石這類典型鹿石以外,還有一些雕刻有馬、牛、野豬、狼、虎、豹、鳥類等動物紋樣以及三角、平行線、曲線、斜線等幾何圖形的非典型鹿石,時代基本為青銅時代。蘇聯學者沃爾科夫認為:“鹿石上的鹿形之所以與太陽崇拜有著密切的關系,第一是因為在多數場合下表示鹿朝著太陽的圓圈奔去,第二是因為據神話學和民族學材料,鹿是與太陽崇拜有直接關系的動物,這些是不容懷疑的。”有的學者還認為,鹿石及其圖像“反映了早期獵人的天文知識和天道觀念”②。也有學者認為鹿石應該是動物崇拜現象的物化表現,鹿石上鹿嘴常呈現類似水鳥的尖喙狀,此種鳥喙造型的鹿,被認為具有引領死者靈魂脫離肉身抵達天堂的神力。③
動物紋是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早期在我國北方地帶及歐亞草原地帶常見的一種器物裝飾。④鹿紋形象的文物出土很多,質地以青銅、金、木等為主,哈巴河縣東塔勒德墓地、吐魯番洋海墓地、且末縣扎滾魯克墓地、呼圖壁縣康家石門子墓地等均有出土。哈巴河縣東塔勒德墓地時代為距今3000~2000年,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金器和金飾件,尤其是動物造型的金飾件是東塔勒德墓群出土的金器中最具特色的一種,以制作精美、造型真實生動而著稱。回首金鹿飾件(圖4)就是其中最精致的一件。它以金箔剪鏨成回頭臥鹿的形象,四肢自然屈臥,鹿首優雅回望,鹿角形狀與一些鹿石中的幾乎相同,這與古代游牧民族對鹿的崇拜一脈相承。此外,該墓地出土的虎逐鹿錯金鐵泡(圖5),直徑4厘米,做工非常精湛,表面錯金有虎追鹿的形態,栩栩如生。由于鹿具有體態優美、性情溫和、迅捷靈敏的特性,又是人們主要的食物來源,被古人視為具有神奇力量的動物,進而將其視為部落圖騰。吐魯番盆地的洋海墓地發掘墓葬600余座,時代距今3300~2200年,出土隨葬品非常豐富,主要以陶器和木器為主,尤其是木器,涵蓋了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是皮具、毛紡織品、銅器、鐵器、骨角器、金銀器、糧食作物、海貝、草編器、氈制品、石器、毛紡織品和服飾等。洋海墓地出土隨葬品的動物紋裝飾風格最具特征。洋海墓地出土的木桶大多為深腹桶,制作工藝基本是將木柱掏成桶狀后安裝圓平底,并且桶身會雕刻精美的動物圖案紋樣,如北山羊、馬、狼、虎、狗、鹿、駱駝、野豬等,雕刻技法基本相同,每個動物都被雕刻得非常寫實。刻鹿紋木桶(圖6)就是其中的珍品。這件木桶外側雕刻著一只臥鹿,簡簡單單幾筆,卻將鹿的形象雕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鹿角,雕刻得非常雄壯美麗,折射出當時人們對鹿這種動物的認識已經達到了非常深刻的程度。且末縣扎滾魯克古墓群是新疆地區先秦時期的重要墓群,時代距今約3000~2200年。墓地面積約25平方千米,多為家族叢葬,出土了干尸、陶器、銅器、鐵器、木器、皮革制品、角質品和毛織物等,內涵豐富。著名的狼羊紋木盒、羊鹿紋木桶等均出自這里。羊鹿紋木桶(圖7)桶身也是用整塊圓木掏挖鑿刻而成,底部為獨立安裝。桶外壁涂滿黑漆后雕刻了羊和鹿紋,雕刻手法非常嫻熟。從其展開圖(圖7)可以將鹿紋和羊紋看得非常清楚,尤其是大角鹿的形象非常寫實。如果說以上幾件文物所展現的是平面的鹿紋形象的話,那么阿合奇縣庫蘭薩日克墓地出土的金鷹啄鹿金飾件(圖8)則是這一時期金器中立體感非常強的一件精品。金鷹啄鹿金飾件高約3厘米,雖然很小,但是鑄制工藝非常精湛。鷹鹿呈上下組合,鹿在下呈站立狀,引頸昂首,耳、角向后延伸,胴體渾圓,四足微內曲;而金鷹做雙翅高展狀立于鹿背上,俯首、豎耳勾喙。鷹的胸部與鹿角自然相連。作者將鷹啄小鹿的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
總之,先秦時期以動物紋為主的出土文物以數量多、質地多樣、形象優美、器形豐富以及分布范圍廣泛為主要特點。其中,以鹿紋為主的文物占有一定的比例。仔細分析不難看出其功能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可以大致總結為祖先崇拜、圖騰崇拜、財富象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