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秀梅


摘 要:遼墓壁畫是了解遼代歷史的重要資料,目前發現的遼墓壁畫眾多,內容題材十分豐富,涉及契丹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文章通過簡要闡析遼墓壁畫中的休閑娛樂活動內容,來展現當時契丹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使今人更加清晰地了解千年前古人的生活方式。
關鍵詞:遼墓壁畫;馬球;圍棋;角抵
契丹建國后,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在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基礎上,也開始追求精神文化上的充盈,各種休閑娛樂活動隨之興起,并且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史料及考古發掘資料,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時期人們喜愛的休閑娛樂項目。有學者研究認為遼代的休閑娛樂項目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即中原傳統農業娛樂項目和草原游牧文化娛樂項目,種類主要包括馬球、雙陸、圍棋、葉格戲、角抵、百戲、釣魚、獵鷹等。本文主要介紹受中原文化影響而發展起來的休閑體育娛樂項目。
1 契丹的休閑娛樂活動
1.1 馬球
契丹族是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驍勇尚武,擅長騎射,馬在契丹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從目前出土的遼代文物來看,與馬相關的內容極其豐富,契丹鞍馬更是聞名天下,在遼墓壁畫中也發現許多關于馬的題材內容,如射獵圖、出行圖、侍從牽馬圖、儀仗車輿圖、打馬球圖等,其中打馬球題材作為當時盛行的體育娛樂活動尤為引人關注。契丹人非常喜好打馬球,打馬球又被稱為擊鞠、騎鞠、擊球,在《遼史》等史料中一般統稱為“擊鞠”,指的是比賽者騎在馬背上,手執月杖擊打球的一項競技體育項目。打馬球在中國古代深受各民族喜愛,現在的很多影視作品中也常有打馬球內容,使人們對這一活動并不陌生。
關于馬球的起源,目前學術界說法不一,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馬球運動是由波斯、吐蕃傳入中國,并在唐代有所發展;第二種說法認為馬球起源于中國本土,最遲在漢代就已出現。關于馬球的起源筆者更偏向于第二種說法,因為在三國時期,著名才子曹植在其《名都篇》中就已有關于擊鞠的記載,“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雖是在詩篇中簡單描寫,但足以證明馬球在這一時期已經出現。
馬球運動真正發展興盛是在唐代,它是當時非常流行的一項體育娛樂活動。據史料記載唐代皇帝多是馬球愛好者,非常喜愛打馬球。1971年章懷太子墓發現的《馬球圖》,真實地描繪出盛唐時期打馬球的場景。在遼代,騎馬打球是最貼近契丹人生產生活的體育娛樂項目,據史料記載,馬球在遼穆宗時由中原傳入,遼代統治階級非常喜歡打馬球,《遼史》中關于皇帝打馬球的記載就有20多處,馬球很快在契丹社會流行發展起來,并深受各個階層的喜愛。打馬球成為一種社會風尚,馬球一度成為“國球”。遼人對于馬球運動的喜愛,在遼墓壁畫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目前出土的遼墓壁畫中就有多幅內容與打馬球有關。
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鄉豐水山村皮匠溝1號遼墓在墓室西南壁繪有一幅《馬球圖》(圖1),畫面描繪的是進行馬球比賽的激烈場面。一共五名契丹人,每人各騎一匹馬,馬的顏色不一。五人均頭戴胡帽,束腰,足蹬長靴。五人中有的身穿窄袖圓領紅袍,有的身穿窄袖圓領白袍,均手持月杖,正精神飽滿地進行比賽。其中,中間兩人揮動著月杖爭搶著一個紅球。這幅壁畫線條流暢,比例準確,結構清晰,動態畫面表現得恰到好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遼代馬球比賽的場面,這在遼墓壁畫中尚屬首次發現,意義重大。
1995 年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瑪尼罕鄉七家遼墓發現了一幅《馬球圖》壁畫(圖2),壁畫位于墓室西南壁,發現時畫面已出現殘損,僅保留原畫的三分之一,但仍可見畫面大致內容。畫中繪有八名參賽者和八匹馬,左右兩側各有一球門,球門為兩個紅色立柱。八名參賽者衣著不同顏色圓領長袍,頭戴平頂圓帽,帽后有飄帶,手持月杖。兩門之間可見五騎正在進行緊張比賽,馬均作奔跑狀。右下側第一騎淡紅色的馬上乘著一位契丹男子,右手執月杖,正揮舞擊球。右側靠球門的一騎為灰色馬,乘坐者左手握月杖,回首看向球門。其上一排三騎,馬首均向左,乘騎者上半身已脫落。整幅壁畫場面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讓觀者能身臨其境地感受馬球場上激烈的爭奪場景。
河北宣化下八里二區2號遼墓出土了一幅《持馬球桿備騎圖》(圖3)。壁畫位于墓室東南壁,表現的是一馬夫頭戴帽,后腦處扎束起一綹,身穿赭色長袍,長袍的下擺系于腰間,雙袖挽起,露著胳膊,左手持鞭,右手握著馬繩,回首注視著身后的馬。馬立于畫面最前邊,馬具齊全。馬旁站一年輕人,髡發造型,外穿藍色圓領長袍,內穿白色中衣,雙手拿著兩根馬球桿,一根赭色一根白色,神態平和,目視前方。整個畫面描繪的是一場馬球比賽前,參賽者正在進行準備工作,等待進場的場景。
1.2 圍棋
圍棋,古時稱為“弈”,是一種傳統的博弈智力游戲,起源于中國,歷史悠久,據說上古時代就已出現。唐宋時期圍棋得到迅速發展,對弈之風遍及全國,逐漸成為老少皆宜的休閑游藝項目。對于圍棋何時傳入契丹社會,史料中并沒有明確記載,但它很快被契丹社會接受卻是不爭的事實。據《契丹國志》記載:“夏月以布易氈帳,籍草圍棋、雙陸,或深澗張鷹。”記載了皇帝貴戚們每年夏季在避暑休閑時,都會玩圍棋、雙陸棋或者去獵鷹,說明圍棋作為益智類游戲在遼代同射獵活動一樣深受統治階層的喜愛。目前在內蒙古的敖漢旗、遼寧省的法庫縣及河北省的張家口等地都有遼代圍棋子或圍棋相關文物出土,近年在遼墓壁畫中也陸續發現圍棋相關題材。
1974年5月,在遼寧法庫葉茂臺圣跡山7號遼墓中發現了一幅以圍棋為題材的絹畫,名為《深山會棋圖》(圖4)。畫面上山峰陡起、云煙升騰,山中二人對弈而坐。山下溪水潺潺,溪畔有一男子沿著山路策杖而行,后隨兩名童子,三人似乎是要進山趕赴棋約。整幅畫為青綠著色,遠景重巒疊嶂,白云掩映,主景是山崖林木、樓閣洞府、山溪流水,畫意幽靜,襯托了畫中人物的精神面貌,表現了琴棋酒會的悠閑生活,也反映出當時遼代百姓對圍棋的熱愛。
1977年4月,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白塔子發現的壁畫墓中出土了全套圍棋子,棋盤為矮方木桌形,盤面涂白漆,縱橫各13行,黑棋子79枚,白棋子76枚,出土時棋子擺在盤上,為正在進行中的棋局形式。2001年8月,在遼寧阜新市遼代蕭德溫墓中出土了一幅《圍棋》壁畫,壁畫位于墓門右側的甬道上。畫面中枝繁葉茂的松樹下兩名男子席地坐在一圍棋盤的兩側,正在對弈,旁立一人背著雙手俯首屈身作觀棋狀。
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城西約3千米的下八里村張文藻墓(M7)中發現了一幅壁畫《三老會棋圖》(圖5),壁畫繪于后室木門門額之上和拱券之間磚砌的半圓形堵頭上。堵頭今已脫落破碎,但基本可以復原。畫面描繪了下圍棋的場景,其中以圍坐在棋盤周圍的三位對弈老者為主,右側三幼者侍立一旁,應為侍者。最左面的老者頭飾梳高,挽成圓形,小髭須,頦下有幾縷長髯,頗具道骨仙風。他上身著白色中單,紫色襯襦,外著縞色寬袖大袍,紫色抱肚,腰系勒帛(軟帶),右手作抬起狀。中間一人頭帶展腳幞頭,圓面龐,有五縷長髯,身著朱色交領襯襦,縞色圓領長袍,腰系朱帶,正聚精會神地注視棋子,左手扶于膝上,右手指向棋子,若有所動。右面一人為光頭絡腮胡子形象,應是僧人。他身著圓領寬袖長袈裟,袒著胸,左手持著缽,右手抬起,用食指指向棋盤。僧人背后有三個幼童,左前為一梳雙抓髻的女童,身著紅色交領衫,白色窄腿褲,圓口麻鞋,右手執一桿,桿頂掛有兩個圓形物,似為盛酒的葫蘆。第二人在其身后,也是一個梳雙抓轡的女童,身著白色中單,交領紅色衫,窄腿白褲,雙手捧一圓形物,似為硯。最右邊為一小僧,禿頭,身著交領灰上衣,白褲,圓口麻鞋。肩后背一圓形物,似斗簽或雨具。棋盤為正方形,底座束腰,上有小壺門,盤面刻方格,橫為16格,豎為12格,按三人的比例大小約略復原,其尺寸約長60厘米、寬50厘米、高15厘米。棋盤的眼上有星星點點的棋子。此幅壁畫將下棋場景描繪得栩栩如生,真實再現了遼人圍桌玩棋的場面。
1.3 角抵
角抵,又稱“角觝”“角牴”,是一種深受契丹族喜愛的體育運動項目,類似于現在的“摔跤”。據《史記》《漢書》《文獻通考》等史料記載,角抵活動應起源于戰國時期,到了秦代才正式有“角抵”這一稱呼。角抵活動因兼具運動性和娛樂性,并且簡單好學,深受各個民族的喜愛。作為游牧民族,契丹人也酷愛這一活動,角抵傳入后,很快被契丹人接受,并與本民族的內在特性有機結合,從而成為深受全民喜愛的休閑體育活動。在遼地,角抵活動具有契丹族自己的特點,不但是一項競技項目,也常是宮廷宴會等重要場合的休閑娛樂表演項目,據《遼史》記載,遼代統治階層常以觀看角抵戲為樂。
1931年在遼寧省的遼陽市發現了一件非常珍貴的遼代白色陶罐,為八棱形,這件陶罐的獨特之處是在其腹部形象地繪有八副小兒角抵圖,細致完整地描繪出角抵活動從準備開始到比賽結束時的場面,這為研究遼代的角抵活動提供了較為直觀的實物資料。1991年7月,在內蒙古赤峰市的敖漢旗娘娘廟的遼墓中發現了一幅《角抵圖》壁畫(圖6),這是迄今為止遼代墓葬中發現的唯一一幅以角抵為題材的壁畫。壁畫繪于墓室南壁西側,畫中繪有一赤膊的契丹青年男子,髡發造型,五指張開,揮動著雙臂作拼搏狀,雙腿跳動著。據參與考古的工作人員介紹,其背后有三匹向前走動的紅馬。在其墓門的東側亦繪有一個與之相對的赤膊契丹男子,兩者正準備進行角抵比賽。由于年代久遠,壁畫已有部分脫落,出現破損,看不清整體面貌。這幅壁畫形象地表現出當時契丹人進行角抵活動的比賽場景,為研究角抵活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2 契丹休閑娛樂活動形成原因分析
2.1 自然地理環境因素
遼代地處北方,疆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多變,高山、森林、草原、丘陵、沙漠等地形兼有,這就造成遼代不同地區呈現出不同類型的氣候特點,如東京道、南京道氣候相對溫暖濕潤,西京道和上京道北部,溫度較低風沙較大,但整體上看遼境氣候呈現出冬季寒冷多雪、春季多大風揚沙的氣候特征。這使遼代植被分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也使遼代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據存世文獻史料及考古發掘資料可知,遼代的野生飛禽類有天鵝、大雁、野鴨、野燕、野雞等,陸地野生動物有老虎、熊、鹿、貂、狐貍、野豬、野兔等,水生動物類有魚等。正是這樣復雜的自然生態環境,使遼人生產生活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也造成了其休閑娛樂方式兼具草原游牧與中原農耕的特點,如:春季會在長春州的魚兒濼、鴨子河、混同江等地釣魚;夏季會張鷹;秋季會射虎、射鹿;冬季會鑿冰捕魚等。在與北宋接壤的燕云十六州等地會根據氣候特點來播種不同種類的農作物。
2.2 政治環境因素
統治階級的政策走向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在遼代,除了述律后等少數人外,整個統治階層對漢族文化采取的多是包容政策,對中原先進文化十分推崇,如實行科舉制、推崇儒學、喜歡宴飲、茶道等,上層社會的推崇支持,使中原娛樂項目在遼地迅速發展起來。此外,遼與中原政權之間的戰爭,使大量中原漢族人士涌入遼地,也間接地促進了中原娛樂活動的傳播。如契丹皇室對馬球運動十分癡迷,在郊外專門設置馬球場,每逢重要節日,都要舉行打馬球活動。統治階層的鼓勵推崇直接影響著社會其他階層,馬球活動由此迅速發展起來。
2.3 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化
遼代的疆域遼闊,其統治范圍內民族眾多,有契丹族、奚族、漢族、女真、室韋等民族共同生活。民族結構的多樣性不僅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改變了契丹族原有的社會生活方式,契丹民族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特別是中原農耕文化,對其政治體制、禮儀風俗、婚俗制度、文化教育、宗教文字、休閑娛樂等方面都有深遠影響。同時,民族間的融合也促進了遼代體育文化的交流融合,使遼代的休閑娛樂活動更加豐富,也更加多元化。
參考文獻
[1]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葉隆禮.契丹國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孫建華.內蒙古遼代壁畫[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河北省文物考古所.宣化遼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5]張光福.中國美術史[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2.
[6]張國慶.遼代社會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7]張鵬.遼代契丹體育活動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7.
[8]張松柏.遼代的摔跤運動—從敖漢旗娘娘廟遼墓摔跤壁畫談起[J].內蒙古文物考古,1997(1):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