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煒



摘 要: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民群眾對審美需求的提高,博物館在堅持傳統發展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數字化提升,有利于更好地展示博物館的魅力,進一步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獲得更佳的參觀感受。文章結合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數字化提升實例,闡述數字化博物館建設的內容、意義和社會效果。
關鍵詞:數字化;博物館;建設
現代博物館依然是具有收藏、展示、研究功能的機構,但已不像傳統博物館那樣,僅采用傳統模式處理其三大功能。為了迎合時代進步和觀眾審美提升,利用高科技技術不斷發展的成果,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已是必然選擇。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的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也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本文主要從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數字化展廳和龜茲洞窟復原展示廳的提升內容與方法入手,通過對博物館陳列以及龜茲洞窟復原的數字化提升理念的介紹,闡述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內容、意義和社會效果。
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位于多浪河畔,建成于2017年12月,外觀設計彰顯漢唐風韻,氣勢雄渾莊重。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有館藏文物10000余件,以本地出土文物和傳世文物為主,文物時代跨度大,自先秦時期始,歷經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直至清代、民國時期。藏品種類齊全、特色鮮明,呈現出多元一體文化交流交融的特點。博物館建筑面積1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9000平方米,由“阿克蘇歷史文化廳”“新疆古代貨幣廳”“阿克蘇自然地理廳”“紅船啟航 逐夢前行—中國共產黨黨史展”四個常設展廳以及兩個臨時展廳、數字化展廳、龜茲洞窟復原展示廳、學術報告廳、青少年活動區等組成,是一座集歷史、藝術、民俗、自然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1 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數字化建設
為了更好地說明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內容和方法,我們把它的數字化建設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博物館陳列文物精品的數字化提升,二是博物館內展示阿克蘇地區遺址點的數字化建設。
1.1 博物館陳列的數字化提升
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采用全息技術、AR增強現實、3D觸控交互等技術對館內的精品文物、相關的歷史典故進行文化宣傳;采用高清3D掃描三維重建技術,結合虛擬瀏覽、古跡復原、觀眾現場多媒體互動等多種互動體驗方式使觀眾全面了解并認識阿克蘇地區的歷史文化以及館內珍貴文物(圖1、圖2)。
1.1.1 3D全息技術展示文物
傳統的博物館玻璃柜展示無法讓觀眾近距離觀察文物的每一處細節。3D全息技術逼真還原文物,將文物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給觀眾,展示框中展示多個物體,觀眾用手指觸控展示的虛擬文物,即可實現對文物全方位、無死角的觀看。同時對每一件文物配有相關的音頻解說,支持手勢切換多個文物展示,支持手勢自主旋轉縮放文物。
1.1.2 AR增強現實技術開發館藏部分精品文物
用AR增強現實技術對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內的單耳帶流大彩陶罐、雙耳黃釉陶罐、青銅釜、駝紐銅印等一系列精品文物進行設計,并開發出一款4D可交互式的兒童益智類涂色卡與AR明信片結合的文創產品。該產品以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內的精品文物為設計原型,設計出與文物相對應的線框圖,通過按照提供的失色器物線框圖用彩色繪畫筆涂色。用下載的App掃描已經完成涂色完成的卡片,即可看到文物完整的三維模型。
1.1.3 智能穿衣鏡(魔鏡換裝系統)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中國傳統服飾為藍本設計的智能穿衣鏡,能夠讓觀眾虛擬穿戴阿克蘇地區的特色服飾,并合影留念。系統增強了博物館與觀眾的互動性,在娛樂的同時對阿克蘇地區的優秀歷史文化進行傳播教育。魔鏡換裝系統如同一面穿衣鏡,體驗者站在裝有體感識別設備的顯示器前面,通過手勢選擇特色服飾,鏡中的自己就會立即穿戴服飾。觀眾可以任意切換不同的服裝,可以點擊鏡中的圖標進行拍照,如果連接打印機,還可以將自己穿著少數民族服飾的形象打印成紙質照片(圖3)。
1.1.4 錢幣主題App展示
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進程和人文環境,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新疆錢幣。錢幣主題App通過動畫或游戲的方式,將阿克蘇地區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歷史文化、人文風俗在移動端展示出來。App中主要有兩個板塊:第一個板塊,通過動畫的形式,向觀眾演示澆鑄法范鑄、翻砂法鑄錢、打壓法鑄錢三種鑄幣方法;第二板塊針對板塊一中的三種鑄幣方法,設計一到兩個鑄造古代錢幣的小游戲。
1.1.5 三維掃描文物
傳統的博物館玻璃柜展示無法讓觀眾近距離地觀看文物的各個方面。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對館內的精品文物進行三維掃描,實現文物的1∶1三維模型來還原文物,體驗者在設備面前可通過手勢去觸控展示物體,可實現展示文物的720度無死角觀看,同時支持細節放大(縮放功能)、物體切換、文字及相關歷史信息的獲取等功能,配有相應的語音介紹。
1.2 阿克蘇地區遺址點的數字化建設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在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內隔出一處獨立的空間,作為沉浸式體驗區;采集阿克蘇地區八處遺址點的全景數據(克孜爾尕哈烽燧、克孜爾石窟、蘇巴什佛寺遺址、闊納齊蘭古城、通古斯巴西古城、唐王城遺址、丘達依塔格戍堡、烏什喀特古城);根據建設目標,對現有數據進行創作、加工數據制作、場景開發、內容處理、影音字幕編輯,同時設計、開發搭建帶入式展示系統。
第二,利用阿克蘇地區的地形地貌數據及絲綢之路的地形數據共同制作本項目的數字地形內容,以此為基礎展示阿克蘇地區的八處遺址點全景數據。根據已有數字資料進行資料梳理,有針對性地采集阿克蘇地區文物古跡的全景數據,對采集后的全景數據素材進行開發創作、設計內容,進行程序內容的制作。完成每處遺址的講解詞錄制、中英文配音、字幕編輯、字幕合成等工作。
2 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意義
2.1 對于博物館的意義
第一,傳統博物館陳列需要大量的展柜和陳列架來展示文物,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間。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在藏品展示時,受到空間和文物本身的尺寸限制,無法將全部適合展出的藏品展示出來。同時,出于安全考慮,絲織品、棉質品、紙張和壁畫等容易受到損害的藏品對保存有嚴格的要求,也無法展示出來,如阿克蘇地區特色服飾。這些因素大大降低了藏品的展出率和利用率。將藏品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全方位展示藏品,這樣就突破了空間的限制。除了展品陳列的問題,博物館數字化建設還可以以數字化的方式為博物館建立完整的數據庫,一方面減輕了博物館的工作量,另一方面避免了信息遺失帶來的嚴重后果。
第二,博物館的數字化是博物館在數字網絡空間的再現,是通過數字化的手段把博物館所要表達的語言通過數字化展現在觀眾面前,具有網絡化、智能化、虛擬化的特點。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互相交叉結合點,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必然利用科技手段,同時科技手段在博物館數字化的建設過程中得以驗證和改進,這是科技與文化結合起來的文化交流傳播的高科技藝術領域的成果。
2.2 對于觀眾的意義
第一,數字化的方式讓觀眾從觸、感、聽等多方面來體驗富有西域特色風情的阿克蘇文化。讓觀眾更加細致地近距離觀察文物的每一處細節,達到現場互動的娛樂效果。采用趣味游戲的方式,使觀眾了解新疆錢幣文化與中原貨幣文化一脈相承,是祖國錢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加了解阿克蘇地區數千年以來深厚的地域文化。
第二,針對阿克蘇地區厚重的文化資源,采集并制作所需的數據內容(全景數據),利用數字化展示手段對現有展陳手段進行提升改造,更加生動地展現阿克蘇地區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形象直觀的陳展手段,讓觀眾更直接、更生動地認識和了解阿克蘇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地域民俗文化特點。
3 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社會效果
作為歷史文化與現代科技有效結合的具體舉措,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數字化提升項目已向公眾正式免費開放,吸引了眾多進館觀眾的積極參與(圖4、圖5)。
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數字化提升項目更多地采用了全息技術、AR增強現實、3D觸控交互等技術,對阿克蘇地區精品文物、相關歷史文化融入現代科技,使阿克蘇地區館藏文物“活”起來,歷史文化“活”起來,結合三維掃描、虛擬瀏覽、古跡復原、觀眾現場多媒體互動等多種體驗方式,使觀眾全面了解并認識阿克蘇地區的歷史文化和館藏精美文物,體會阿克蘇地區的多元一體文化魅力,在提升中華文化認同感的同時,帶給觀眾互動式的參觀體驗,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阿克蘇地區數千年來的歷史變遷以及作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節點之一的西域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