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輝
摘 要:在信息技術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轉變。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改變了原有的運營理念,能夠幫助博物館有效拓展發展空間。數字化技術能夠使博物館有效整合現有資源,讓文物以更好的方式更為全面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有效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這些年來,數字化技術逐漸應用于博物館文物保護方面,并且取得了較為不錯的成果,文章對此進行簡單分析探討,希望能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數字化技術;博物館;文物保護
0 引言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與廣泛應用,人們越來越習慣數字化在生產生活中所提供的便利。對于博物館而言,在發展與建設的過程中也必須接受數字化思維,加強數字化建設,如此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潮流,推動博物館的進一步發展。文物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證明,應用數字化技術保護文物能夠更大程度展現其藝術文化價值,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1 文物數字化的基本概述
傳統文物保護方法基本為手工操作,容易遺漏信息,并且直接接觸文物,會對文物造成傷害,同保護文物的理念背道而馳。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平穩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日益提高,文物保護工作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重視,社會的發展與技術的變革對文物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物數字化由此誕生。文物數字化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同時也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體現。
文物數字化主要是指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結合相關學科的技術實現文物的數字化。想要學習基礎的文物數字化技能,需要重視文、理、工多門學科的交叉與多種技術的綜合應用。文物數字化具有一定的綜合性特點,僅僅憑借單一學科或單一技術無法實現。想要實現文物數字化,必須要重視以下四方面內容:第一,文物數字化要將數字化技術同考古知識理論相結合,獲得更多精準的數據,進而實現文物的保護、研究、管理與利用。第二,文物數字化屬于系統工程,需要不同專業的人才相互合作,做到團隊分工明確,若是將專業的事交由不專業的人,必然會對最后的數字化結果產生不良影響。正所謂“術業有專攻”,項目失敗可以重來,但是延誤文物保護的時間卻無法彌補,因此必須重視文物數字化的前期規劃與方案設計。第三,文物的類別不同,其進行數字化的方法有所區別。哪怕文物的類別相同,因為自然環境與地理位置的不同,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數字化方法。在文物保護的大框架下,制定文物保護的數字化方案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第四,文物數字化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文物保護方面,還應該能夠對公眾與社會有益處。在當今社會,數據是十分寶貴的資源,然而文博界有著海量的文物數字化數據,卻未能實現有效利用,因此文物數字化工作者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最大化實現數字化數據的有效應用,推動我國文博事業長遠健康發展。
2 數字化技術應用于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具體策略
2.1 博物館虛擬化文物保管的策略
虛擬化保存是指虛擬場景技術與虛擬現實技術。虛擬場景技術能夠利用復原軟件與系統合成將歷史場景還原,保障歷史畫面鮮明生動。虛擬現實技術是指借助互聯網與3D技術幫助游客在線游覽博物館,深入了解博物館的展覽現狀。比如說,故宮博物院同其他機構進行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的共同研究,全方位立體化掃描故宮建筑結構與內部館藏文物的細節,在數據庫中完整存儲故宮的建筑信息與文物信息,使人們更為深入地了解文物發展歷程,更大程度上激發人們對于文物的興趣。在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博物館加強信息化建設、應用數字化技術能夠有效推動自身長遠發展。
2.2 打造多場景瀏覽模式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傳統的博物館服務方式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因此,博物館必須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拓展服務范圍。移動博物館指的是以手機或者其他智能設備為基礎,通過移動通信網絡幫助用戶獲取博物館服務,保障用戶能夠在移動終端上下載館藏資源,既便于攜帶,又能夠隨時瀏覽。與此同時,通過RSS訂閱功能,移動終端還可以為用戶提供科學合理且具有個性化的服務。文物藏品信息多種多樣,不論圖像資料或是檔案資料都記錄了文物的文化特點與歷史背景。想要有效保管復雜海量的數字化信息有著很大的難度,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必須重視信息收集和錄入工作。文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同時也對相關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除能夠熟練掌握監控信息外,工作人員還需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水平,可以熟練操作管理系統,進而實現對文物的有效管理和監控。
2.3 利用導航講解技術
要想向各國人民展示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必須先做好博物館的文物宣傳工作。信息技術可以提供不同語言的導航服務,博物館參觀游客可以自行選擇講解語言。合理應用數字導航技術,游客可以實現快速且精準定位,有效降低人工講解成本,為游客帶來更好的導航服務體驗。博物館可以將監控系統安裝于導航講解設備之中,防止文物出現破壞或是丟失的情況,加強對于文物的管理。
3 數字化技術應用于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現實意義
3.1 數字化存儲各類文物的歷史文化信息
每一件文物都有屬于自己的歷史文化背景,都是我國的寶貴文化資源。現如今,我國積極開發文物保護技術并且已經開始使用,但是伴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文物還是會由于各種外部因素出現損壞。利用數字化技術三維掃描文物可以快速精準地收集并整理相關的歷史信息并對其進行永久存儲,便于日后檢索調用。文物不僅自身是珍貴財富,其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同樣是寶貴資源。
3.2 有助于擴展文物的展覽范疇
游客是博物館的服務對象,但是一些游客因為交通不便、時間不充足等原因無法到博物館中觀賞各類文物,并且部分古建筑文物不便在博物館內進行展覽。信息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們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桎梏,人們可以借助互聯網相隔萬里進行實時溝通交流,游客同樣可以不局限于時間、地點,更為自由地欣賞文物。
3.3 推動館際間文物資源共享
館際之間加強合作能夠更為有效地實現文物資源的共享,進而更為便利地組織文物展覽活動。從前,博物館之間想要相互借用文物需要向上級單位匯報審批,辦理一系列手續,耗費大量時間精力,一些珍貴的文物出于安全考慮,有時不被允許外借。而如今的博物館借助數字化技術便能收集文物照片、視頻等信息資料,方便進行展覽。
4 數字化技術應用于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規范要求
社會發展至現階段,我國有博物館5000余家,藏品3000萬余件/套,每年組織萬余次展覽,但因為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仍然未能完全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博物館通過數字化技術收集文物數據,創建文物模型,支持群眾通過視頻等網絡方式參觀文物,借助數據庫檢索掌握文物各項參數信息與保存時間,防止出現文物參展壓力過大的情況,更大程度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4.1 同本地實際相結合
同傳統博物館發展模式有所不同,數字化技術普遍應用會深入影響博物館文物管理工作,因此博物館管理層必須考慮博物館文物的結構特征與發展情況,根據自身的特色與館舍的條件創建恰當規模且具有個性化的數據庫。在進行文物相關工作時,無論是文物展覽還是文物保護,都應該建立準確且清晰的目錄,實行精細分類,為數字化建設提供更為良好的基礎。
4.2 及時明確建設內容
與博物館文物相關的數字化建設工程,其特征為復雜性與系統性,相關管理人員應當及時明確數字化建設的具體內容,遵從內容差異性的原則,做好分類,進而保障建設內容可以有序完成。博物館文物相關數字化建設主要涉及以下兩個工序流程:一是收集文物相關數據,二是對已獲取的數據進行處理與應用。文物相關數據主要包括文字與實體圖像,能夠幫助人們在短時間內全面把握文物特征,有利于文物后續的編排和分類。將文物數據信息分類好之后,將其錄入數據庫中,方便日后的共享與交流,有助于制定出更為科學合理且具有可行性的文物保護方案。
4.3 開發科學的數據庫
要想有效完成博物館數字化改建工作,工作人員首先需要系統掌握各類文物信息,之后同博物館現實情況相結合,開發具有一定安全性的數據庫,有利于進行高效數據采集活動,妥善保存與開發應用相關文物信息數據。
4.4 創建文物展覽網站
現如今,人們的生活被各類網絡軟件包圍,博物館想要使更多的群眾觀賞文物,就應當創建文物展示網站,使人們足不出戶便能通過網絡技術感受到文物的魅力。在創建網站時,可以利用聲音、視頻等方式有層次地展現出文物的特色。在進行網絡建設時應當重視群眾的反饋意見,努力提升群眾對于博物館的認可程度。
5 數字化技術應用于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些許建議
5.1 創建實用的數字化管理系統
各地博物館在創建數字化管理系統時應當同實際情況相結合,將同文物有關的信息數據分門別類進行存儲與備份,保障能夠長時間保存。在推廣數字化管理系統后,群眾能夠更為便利地提出文物信息的改善意見,進一步優化服務模式,進一步改進館內資源更新。
5.2 增加文物的研究深度
合理應用數字化技術能夠幫助專業人員更為深入地開展文物研究工作。在進行文物保護工作時,工作人員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文物相關信息的搜索與整理,提升工作效率。并且工作人員還可以實時完善已有資料,推動文物保護研究工作發展。
5.3 提升文物的保護與管理效率
提升文物的保護與管理效率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一件文物輸出之后,相關人員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在管理系統中記錄輸出原因、輸出時間等相關信息,在提高輸出工作效率的同時,還能方便文物日后的檢查破損工作,便于對文物進行集中性保護與針對性修復。
6 總結
先進的數字化技術能夠對文物進行長遠保護,但是實際工作中,再先進的保護技術也無法阻擋時間對于文物的損壞,文物數字化工作可以延緩這個過程,卻難以阻擋。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璀璨文明的國家,文物見證了那些歲月長河里我國的輝煌歷史,也是我國文明隨著時間流逝而留下的積淀,保護文物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在互聯網時代,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中應用數字化技術能夠有效提升保護工作的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馬琛.試談新時期石質文物保護的新方式—以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石刻文物三維數字化掃描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58-61.
[2]李士鋒,尹燕運,杜文曉,等.基于SuperMap的古建文物數字化保護 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J].巖土工程技術,2020(4):234-237.
[3]孫保燕,翁裕育,周賢君.基于Remake的三維建模技術在摩崖石刻數字化重建中的應用[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8(4):110-114.
[4]劉宏光,王鑫森,高超.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文物建筑建檔保護工作中的應用探討[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7(6):127-129.
[5]張洪吉,羅勇,裴尼松,等.基于三維激光掃描的古建筑文物三維數字化保護研究—以四川樂山文廟大成殿為例[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6(7):42-44.
[6]比爾吉特·范·拉爾,吳美萍.不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之專業檢修工作模式探討:以比利時“文物古跡監護”機構為例[J].中國文化遺產,2020(2):36-46.
[7]賈肖虎,淳慶,廖海學.犧牲陽極法應用及其在鋼筋混凝土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20(2):103-111.
[8]陳吉.無人機遙感技術與GIS系統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中的運用 —以上海市金山區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9):90-93.
[9]龔德才,胡霜晴.文物保護學科基礎理論探索—基于文物實體質點模型的文物實體狀態研究[J].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9(4):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