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承諾制全面推行 遠去了奇葩證明”
2021年4月15日《南方周末》方舟評論
承諾的前提是守信,承諾者必須對自己的承諾負責,不能把承諾制當作弄虛作假的可乘之機。如果承諾者不守信用,給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嚴重的,不光會抬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更會損害社會誠信建設,其危害不亞于奇葩證明。以城市房產限購政策為例,要求購房者到不動產登記部門開具無房證明是許多城市認定購房者是否有購房資格或者能否享受首套房貸款利率的規定動作,若用購房者的無房承諾代替管理部門的無房證明,在一線城市一房難求、熱點城區搖號難上的當下,難免有人簽署虛假承諾,而一旦讓其騙過了資格審查,把房子買下來了,事后糾正將面臨一系列社會問題和法律糾紛。
承諾是無信不立的,要想讓承諾制行穩致遠,加強信用管理勢在必行。對管理部門而言,不能以為推行承諾制了,責任都在承諾一方,出事了自己沒有責任,而要履行好審查義務和監管職責,做到及時發現查處虛假承諾行為,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監督機制,讓承諾者不能也不敢瞎承諾。對承諾者而言,要意識到從奇葩證明到一紙承諾轉變的來之不易,要珍視自身信用,把承諾是金當作行為準則,真正做到心懷敬畏簽承諾。
江蘇揚州?李政?邗江區紀檢監察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