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兩會,民生問題依舊是百姓關注的熱點,全國政協委員嚴慧英帶來了《關于建議部署啟動全國內澇與防洪城市大數據建設項目》,建議由國家發改委牽頭部署啟動全國內澇與防洪城市大數據建設項目,在此基礎上,創新城市防洪工作思路,按照流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要求,推進城市內澇防洪適應體系建設。
嚴慧英共提出了五點建議,接收到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及時回復。她建議改變城市防洪的基本理念,應該與綜合流域區域的資源環境總體承載力水平相適應。
針對此項建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例舉出具有良好效果的“因地制宜”式防洪案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指導萍鄉市解決流域洪水和城市暴雨碰頭導致的城市內澇問題時,按照了流域統籌思路,采取“上截、中蓄、下排”等措施,上截是指將上游來水引出,緩解下游城區外洪壓力;中蓄是指發揮城市河湖水系和綠地等的調蓄作用;下排是指完善排水管網和泵站,對城市內雨水進行強排。經過治理,萍鄉市應對洪澇災害能力顯著提升,基本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2020年6月5日萍鄉市遭受超過30年一遇的強降雨,超出城市設防標準,但城市低洼處積水深度和時間較以往均減少了70%以上。下一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加強與水利部等有關部門的溝通,努力推動建立城市防洪和排水防澇相統籌的工作機制,力爭在治理措施、建設標準、管理調度等方面充分協調銜接,逐步形成與流域、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洪澇治理體系。
提案中還建議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向適應水患的基礎設施體系建設轉變。2017年以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修訂頒布建筑、園林綠化、道路、排水設施等方面的10項標準規范,明確建設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透水性鋪裝等技術要求,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措施,讓城市的建筑、道路、綠地、公園等基礎設施都能適應暴雨水患的影響,盡可能減少內澇災害造成的損失。如江蘇省昆山市結合老舊小區改造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將屋面雨水、道路雨水通過側石開口、植草溝和暗溝導流進下凹式綠地和雨水花園滯蓄、凈化,起到良好效果,內澇積水現象顯著緩解。2020年7月6日,昆山市遭遇強降雨,最大小時雨量達73毫米,與2019年臺風“利奇馬”登陸造成的暴雨強度接近,改造后的小區沒有出現積水現象。浙江省寧波市在城市道路建設時將道路綠化帶建成下凹式綠地,把雨水最大限度消納、滯蓄在下凹式綠地中,避免雨水淹沒道路。2020年入汛以來,寧波市總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8成,經過海綿化改造的道路在梅雨期間未再發生以往“水浸街”的現象。
嚴慧英還建議建設科學、系統的基于基礎大數據體系,開展城市海綿地質體與洪水地表緩沖消納池工程等。對此,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印發《城市排水防澇設施普查數據采集與管理技術導則(試行)》,發布實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數據采集與維護技術規范》,要求各地在規劃建設環節,對自然生態本底、城市水文地質、氣象降雨數據、地上地下基礎設施等進行信息采集,實現規劃管控“一張圖”;在管理環節,要求充分運用大數據、在線監測、數學模型等先進技術方法,為設施運行管理和效果評估提供支撐。
西咸新區研發的“大數據+智慧海綿”管控平臺,以實時監測、模型模擬技術動態評估建設成效,并用于指導規劃、設計的優化和設施運行維護;廈門市依托“多規合一”平臺,建立統一的建設項目協同審批平臺,形成多部門信息共享、聯動審批的綜合高效信息化系統,實現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全程監管;福州市建立“聯排聯調”機制,統籌城區水系、管網、內河、水庫等運行管理,采用物聯網監測、大數據分析、云平臺計算等多種信息技術手段,對城區1000多個水庫、湖、池、河、閘、站,實現遠程一體調控和精準調度。
目前,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正在研究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關工作,推進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建設,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接下來,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將繼續推動CIM平臺建設,開展新城建供排水智能化試點,探索將城市水系統、地下管網等市政基礎進行升級改造和智能化管理,推進智能化終端感知設備建設,實現對防洪排澇等及時預警和應急處置,提高城市排水防澇管理的智慧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