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涵文,賈玉潔,馮小學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緣起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以及京張高鐵的建設實施,北京地區鐵路綜合交通樞紐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疏解北京北站、北京站、北京南站、北京西站四大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四環外新增清河站、星火站、豐臺站三大綜合交通樞紐[1]。現有樞紐功能格局得到優化,既有車站客流壓力得以緩解,帶動客運車站布局發生改變。其中,北京清河綜合交通樞紐以清河站為主體進行建設實施。清河站是京張高鐵上最大的鐵路車站,站址選定在海淀區清河鎮北五環外,場地西側為G7高架及上地東路,北側為安寧莊北路,東側為站東街,南側為小營西路。清河站規劃為4臺8線,遠期年旅客發送量1 600萬人次[2]。清河站建成后可以緩解北京北站的壓力,同時構建西北方向出京的新交通門戶(圖1)[3]。在北京城區的7個樞紐站之中,預測到2028年清河站與北京北站旅客發送量相似。

圖1 清河站樞紐與北京北站樞紐布局
根據《北京市總體規劃—海淀分區規劃<2017年—2035年>》要求:海淀將建設支撐首都中心定位的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宜居城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讓城市更宜居[4]。規劃明確指出加強客運樞紐和交通節點建設,提高換乘效率和服務水平,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公共交通接駁換乘條件。而新建清河站作為2022年冬奧會始發站之一,不僅是服務京張高鐵的重要樞紐,更是展示中國高鐵成就的重要門戶[5],其承擔多種交通運行和轉乘功能,是集高速鐵路、普速鐵路、地鐵昌平線、19號線、13號線、S5線及市政工程于一體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
因清河綜合交通樞紐在北京市城市空間規劃與修建性詳細規劃中并未做條件預留,新建清河站對本區域的未來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思路帶來巨大轉變,為既有城市區域管理帶來巨大挑戰。又因為現狀建設用地局促、鐵路樞紐用地條件緊張導致與周邊城市地塊現狀難以協調,剩余一級土地可建設容量有限。在項目批復與前期設計階段,清河站、清河站西廣場與西公交樞紐得到統一批復,進行統一設計,清河站將區域內被京張高鐵割裂的城市空間“織補”起來;在站場中既有城市軌道交通與國鐵站場同場設計,實現國鐵、地鐵、市政間高效換乘[6]。而清河站東廣場因為是清河綜合交通樞紐的組成部分,和西廣場共同承擔清河站的客流集散。其承擔著火車站與東側小米地塊、三元地塊等工作崗位之間大量客流集散的重要功能。為優化區域交通,提升城建品質,解決站城融合發展難題,本項目很有必要與清河站同步實施。
本工程位于海淀區北部清河鎮。場地規劃設計用地控制線東起當代城市家園建設用地西側邊線以及清河站東入口樓梯及地面廣場,南至安寧莊西二條道路撥地北側邊界,西至清河站建設范圍東側邊界,北至安寧莊路北側與清河站配套北樞紐一體化項目結合部分為止,項目是京張高鐵清河站核心區的重點工程,清河綜合交通樞紐的核心要素(圖2)。

圖2 清河站區位分析
2.2.1 項目定位
為優化周邊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區域品質,本項目從3個角度考慮進行方案設計[7]。
(1)優化交通組織流線,滿足海淀清河片區的交通換乘需求。
(2)考慮清河站施工,盡量與清河站同期建設,節約利用清河核心區域土地,降低施工難度。
(3)營造高品質的城市門戶空間,提升站域空間環境品質。
基于以上設計目標,本項目定位如下。
(1)與周邊用地布局相協調、多種運輸方式有效銜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內暢外達、便捷高效、安全綠色、協同國鐵與城市發展的紐帶。
(2)北京市城北區域的城市門戶與活力引擎,海淀區高新技術展示的門戶(圖3)。

圖3 項目定位分析
2.2.2 設計原則
由項目定位可知,本工程是站城融合的樣板性工程,對于改善交通環境,提升區域活力意義重大,為達成設計定位,本項目遵循下述四點設計原則[8]。
(1)滿足功能需求的人本主義設計原則
本方案設計優化了周邊城市環境、改善了周邊交通條件,對周邊高新技術產業園、東側商務辦公地塊、清河站進行分析與研究,推行步行、慢行、綠色出行為主的交通模式,創造出便利,舒適,暢通的出行環境(圖4)。通過對以東廣場通廊為節點的城市周邊功能分析,以可持續綠色發展為設計基調,以換乘流線合理性為考慮重點,著力于城市門戶、多樣接駁、展示利用等理念要素,最大限度滿足市民使用需求,方便市民出行[9];

圖4 人本主義設計原則
(2)經濟與高品質、科學與可實施性統一的原則
本工程在形成和諧、優雅、現代感統一基調的基礎上突出個性,以形成風格統一與高品質的建筑意向(圖5)。同時本項目以可實施性為第一要義,在考察周邊環境與場地條件基礎上,對設計預算進行控制,對于項目的重難點全局把控,設計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內外暢達兼具經濟型與高品質,科學性與可實施性統一的精品工程。

圖5 經濟性與高品質、科學性與可實施性統一
(3)廣場與周邊一體化設計原則
一體化設計主要內容包括土地利用、交通接駁、地上空間綜合利用、城市空間形態等內容[10]。包含3個層面,車站一體化、車站核心區與周邊的無縫連接、車站周邊的城市建筑整體布局(圖6)。本項目將高鐵站內的城市通廊延伸至城市地界,將周邊清河火車站配套北樞紐一體化項目、東側小米地塊、三元地塊等區域的大量客流引入本項目中,采用立體步行接駁系統,保障人行安全、釋放城市道路交叉口車輛通行能力、方便公交樞紐和周邊建筑與清河樞紐換乘連通。

圖6 廣場與周邊一體化設計
(4)節約用地的原則
根據交通通廊特點確定通廊內功能區域的面積;力求做到用地布局緊湊、交通便捷、管理方便(圖7)。最大限度營造良好城市公共空間效果,充分利用地下空間與人行天橋空間,將流線梳理后的地面公共空間還給城市,供市民平等使用,解決旅客高效換乘與城市公共空間合理利用等系列城市問題。

圖7 節約用地布局
本項目處于城市核心城區,周邊現狀復雜,既有限制因素眾多、多專業交叉設計頻繁、多工種技術銜接頻繁。基地西側緊鄰清河高鐵站,西、南、北側均與城市接駁,作為清河站功能區的重要節點,東廣場肩負著本區域優化城市環境、改善交通條件,推進綠色步行交通模式,創造暢通出行環境的重任[11]。
清河片區用地發展以居住功能以及相應的居住配套功能為主,辦公用地主要集中在北部上地信息產業組團,用地功能比較集中。本項目西側為鐵路用地,東側以居住用地、商業用地等開發用地為主(圖8)。

圖8 用地規劃圖示
清河站東廣場在市政交通方面與3條地上城市道路、2條地下城市道路相鄰(圖9),在圖9中1所示位置,本工程地面廣場與西一條道路、西二條道路銜接,在地面廣場豎向設計標中,需結合相關道路標高確定,找好排水方向,以免道路雨水排向本地塊;圖9中2所示位置,本工程東側緊鄰既有建筑,在地面廣場豎向設計中,需結合相鄰地塊地面高程確定,適當抬高廣場高程,以免形成雨水倒灌現象。圖9中3所示位置,位于站東街的橋樁,需結合相關道路設計單位,準確落位,以免橋柱影響站東街車行道寬度需求。

圖9 道路交通條件圖示
本項目自身技術復雜,且涉及與空間規劃、道路交通、建筑、市政等多學科的技術解決及協調[12]。
在本項目地下一層北側,存在3處技術難點(圖10),在圖10中1所示位置,國鐵清河站地下車庫出入口通道改為向北出地面,此處用地較為狹窄,設計中車庫出入口結構與城市通廊結構一體設計。在圖10中2所示位置,權屬關系不同的慢性公交系統與本項目交叉,設計與相關設計單位密切配合,控制好各自所需的凈空需求,而且此處施工為工程逆作法,所以本項目的設計條件需要及早預留,同時城市通廊最終實現目的是連接清河站與北樞紐地塊,從疏散與消防角度考慮,需與相關設計單位溝通,在北樞紐地塊設計中,要考慮城市通廊的消防疏散問題。在圖10中3所示位置,城市通廊西側墻體距離清河站匝道橋距離較近,在結構設計中,需密切配合其他設計單位,以免后施工工程對先施工的工程造成結構安全性影響。在圖10中4所示位置,因受用地條件限制,跨越安寧莊路的天橋北側橋樁需落入北樞紐地塊里,在設計中需協調相關設計單位,確定好北側橋樁落位。

圖10 清河站地下一層平面
又因為本項目用地狹長,周邊均為既有建筑,東側緊靠3棟既有建筑,需要與東側建筑統籌考慮,關注功能的同時關注東側建筑的結構安全(圖11)。位于地塊北側的悅MOMA更加靠近項目用地,在天橋設計中,除考慮天橋本身的通行能力前提下,還需統籌考慮與該建筑的視覺距離。

圖11 清河站地面層平面
清河東廣場協同地鐵清河站、國鐵清河站與東側商務片區、周邊高科技產業園區的高效聚集,實現站的有機生長,站與城的自然銜接。清河站周邊分布有大量高新技術企業,其中清河站西廣場布局有以科技產業園、產業大廈為主要業態的占地面積51.1 hm2的上地信息產業基地,其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第一發展組團;清河站東側分布有作為上地產業區業態延伸的小米產業園、三元科技園等高新技術企業,也規劃有安寧莊公交樞紐。本項目周邊上地信息產業區、中關村產業區、小米科技園等重要的高新技術企業聚集區域,擁有其他片區難以企及的優厚資源(圖12)。大量的乘客、商務人群與高新技術企業人才賦予片區極大活力,同時具有城市門戶應具備的精致藝術的城市品質、高端的商務層次、完備的基礎設施等諸多條件[13]。

圖12 協同站城一體設計
本項目作為紐帶作用承接清河站與配套北樞紐地塊與東側小米地塊的大量客流,是地鐵與公交出行人群、商務人群、游客人群接駁換乘的聯系紐帶,有必要采用立體步行交通系統,在高鐵站周邊復雜交通環境下承接清河站與周邊區域人流客流,營造人性化城市場所[14]。
在場所中存在自然采光、有綠植小品,設計出可觀景、可停留談天的環境,盡可能改善城市微空間環境,深化設計城市細節,提升空間品質。在底層與二層增加客流通行能力,避免對地面層市政道路影響,最大可能促使人車分流,保障人行安全,疏導周邊車流,實現城市周邊建筑與清河站的便捷連接[15]。
向東向北擴寬后的東廣場,優化后的東廣場管線綜合設計、架空電纜入地、站域聯排聯蓄排水系統、熱力、自來水、通信、電力等集約優化的管網方案并與火車站同步規劃建設,形成更為開放美觀、安全舒適的環境空間,在滿足換乘需求及道路與相鄰建筑的多重困難條件下,重建站東街區域為清河站東側的主要城市綠化開放空間。在最大范圍內不影響清河站施工及原設計道路系統,并與東側建筑保持最大可能距離。
清河站東廣場內部空間裝飾從北方大木作建筑中尋求靈感,簡裝飾簡裝修,表現出古都風貌與人文氣質同時力求整體風格質樸簡約。材質選擇采用干掛石材墻面,與清河火車站材質色彩相似,延續清河火車站大氣莊重風格同時注重歷史風格的傳承(圖13)。同時原有清河站老站房位于本項目的南側,設計中也考慮在廣場中形成南北向的文化軸線,重塑地區文化脈絡[16]。

圖13 融合于本土文化設計
清河站東入口不僅是車站的一個主要出入口,是作為城市核心的重要城市空間以及人群聚集、城市活動的重要環境,更加重要的是承載了區域的交通功能。現清河站東廣場區域用地狹窄,空間局限,難以滿足大量的人群交通需求(圖14)。為避免其他交通樞紐地區客流疏散問題再次出現,清河站東廣場區域需要合理預測潛在使用人群,增大可承受客流需求,擴大交通空間面積。

圖14 空間節點重構
本項目共分為3層,地下層景觀以硬地鋪裝為主,間以小塊的樹池、盆景及藝術雕塑,為旅客提供休憩、放松的空間,同時為未來展示預留場所。自由多變的模塊組合帶來不同的視覺變化,以疏散為主的廣場空間強調引導性,串聯排列的樹池構成“通道”感,在夏季則創造出人們熟悉的林蔭路的感覺。整體設計在保證人員的安全及環境的舒適的前提下增加了廣場的趣味性[17]。地面層廣場采用花崗巖鋪砌,本項目地面層面積為4 122.94 m2,廣場存在兩個方形的大中庭,其上下空間的滲透與層次關系,使得兩處景觀形成互動,增加場所景觀內生吸引力。因受到東側商務地塊紅線影響,地面層通行最不利點處寬度為8.6 m。地面層北側廣場,在景觀品質提升的同時,營造了更多的城市開放節點,重構建筑與建筑之間,建筑與景觀之間和諧共生的關系(圖15)[17]。天橋設計以輕巧、簡單、小截面組件、易延伸的設計單元為基準,創造通透、開放、與綠化環境呼應、有圍合感的二層天橋空間,天橋穿梭于光線充分、環境優雅的城市建筑中,輕巧的結構讓可以延展又可相互結合的天橋空間,以及光影通透、視界開放的城市空間,共同成為環境主體[18]。

圖15 置入人性化的景觀
本項目將清河站、公共交通接駁空間、北側一體化地塊與小米地塊綜合考慮,營造便捷通暢站前廣場空間,是“站城融合”通過交通與城市空間互動互補的設計手法;立體交通接駁基本實現人車分流,增加清河站東廣場安全性,在廣場兩側置入科技展示功能,有效利用廣場灰空間,增加土地綜合開發的空間價值,是“站城融合”中復合業態促進周邊空間增值的展現;通過在景觀設計中結合城市的地域文化,延續城市的景觀軸帶,打造交通、展覽、游憩的景觀通廊,協同周邊景觀設計,是“站城融合”中優化空間環境,提升既有城市環境的體現;通過完善東廣場功能體系,營建車站與城市公共交通的協同體,是“站城融合”中實現車站與城市協同發展的體現。
本文依據“站城融合”的設計理念,對清河站東廣場規劃設計進行方案研究,探索解決城市既有復雜區域新建站房與城市環境共融共通難題。本工程設計實踐能夠為新時期的“站城融合”設計提供設計思路。限于文章篇幅和理論水平,后續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化,以期為后續鐵路車站站前廣場的規劃設計提供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