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靈鋒
廣東省中山市橫欄醫院檢驗科,廣東中山 528478
高血壓屬于臨床一類常見疾病, 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且年輕化的趨勢, 已逐漸成為社會公共衛生中的一大難題。 西醫多采取藥物治療,需患者長期口服降壓藥以控制自身血壓, 但長期用藥易使其生成藥物依賴性。 臨床實踐表明[1],高血壓危害不僅是患者自身血壓改變引發的臨床癥狀,更嚴重的是其能造成腎、心、腦等多個器官與系統病變, 其中腦血栓以及急性冠脈綜合征等血栓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 已經嚴重威脅到患者生命健康。 有研究表明[2],同型半胱氨酸(Hcy)屬于心腦血管病獨立危險因素, 其輕中度升高能使動脈粥樣硬化加快, 同時還能使血管性疾病的死亡風險與聯合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增加,而高Hcy 水平可引發腦梗、心梗以及冠心病等。 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和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與活動度呈正相關關系, 同時也是心血管病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 據有關研究顯示[3],hs-CRP>3 mg/L 即可判斷心血管病風險升高。 為此, 現對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該院接收的高血壓患者共180 例進行研究, 并與同期該院60 名健康體檢者開展對比,分析hs-CRP、Hcy 水平和3 級高血壓之間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前瞻性方便選取該院接收的高血壓患者共180 例納入高血壓組,納入標準:均與2010 年修訂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有關原發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相符[4],不同時間血壓測量3 次,平均收縮壓(SBP)≥140 mmHg或(和)平均舒張壓(DBP)≥90 mmHg 即可診斷是原發性高血壓;均自愿并同意參加該研究,選取病例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年齡50~80 歲。 排除標準:存在慢性感染者;存在貧血者;存在高血糖及高血脂者;甲狀腺功能存在異常者。 按《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高血壓的分級標準,將上述患者分成Ⅰ、Ⅱ、Ⅲ級組,每組 60 例,高血壓Ⅰ組中男 39 例,女 21 例;年齡 50~80歲,平均(67.25±5.32)歲。 高血壓Ⅱ組中男 40 例,女 20例;年齡 52~76 歲,平均(68.48±5.86)歲。 高血壓Ⅲ組中男 38 例,女 22 例;年齡 50~78 歲,平均(68.14±5.65)歲。 另選取同期該院60 名健康體檢者設為對照組,男40 名,女 20 名;年齡 54~76 歲,平均(66.96±5.85)歲。組間各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所有受試者開展hs-CRP 以及Hcy 水平檢測,抽取空腹狀態下的清晨肘靜脈全血共6 mL,將其中1 mL全血放到濃度0.2%二胺四乙酸二鈉抗凝試管中, 在離心機中以3 000 r/min 的速度開展離心處理15 min,后取血漿放到-70℃冰箱中保存, 再統一采取循環酶法對樣本進行Hcy 測定,并選擇免疫比濁法對hs-CRP 水平進行測定,對各組的數據進行準確記錄。 Hcy 的正常參考范圍是<10 μmol/L,hs-CRP 的正常參考范圍是 0.58~1.13 mg/L,若超過該范圍即為陽性。
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高血壓組的 SBP、DBP、hs-CRP 以及 Hcy 水平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高血壓組與對照組的有關檢測結果對比()

表1 高血壓組與對照組的有關檢測結果對比()
組別SBP(mmHg)DBP(mmHg)hs-CRP(μmol/L) Hcy(mg/L)高血壓組(n=180)對照組(n=60)t 值P 值100.35±8.26 80.45±9.54 12.215<0.05 160.74±19.53 123.76±24.15 9.223<0.05 2.69±0.70 0.38±0.12 25.194<0.05 13.25±2.25 11.09±2.50 4.975<0.05
3 組的 SBP、DBP、hs-CRP 以及 Hcy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高血壓Ⅲ組最高,其次是高血壓Ⅱ組、高血壓Ⅰ組。 見表2。
表2 級別不同的3 組高血患者的有關檢測結果對比()

表2 級別不同的3 組高血患者的有關檢測結果對比()
組別SBP(mmHg)DBP(mmHg)hs-CRP(μmol/L)Hcy(mg/L)高血壓Ⅰ組(n=60)高血壓Ⅱ組(n=60)高血壓Ⅲ組(n=60)F 值P 值145.26±7.35 169.25±8.68 187.42±5.13 517.040<0.05 95.40±5.63 105.47±5.96 118.45±6.24 228.260<0.05 2.45±0.49 2.81±0.59 2.98±0.72 13.870<0.05 12.30±1.89 13.25±2.09 13.98±2.20 9.990<0.05
3 級高血壓與hs-CRP 水平之間為正相關關系 (r=0.796,P<0.05);3 級高血壓與 Hcy 水平間也是正相關關系(r=0.608,P<0.05)。
伴隨人們生活水平日漸改善, 高血壓的發病率也在不斷升高,3 級高血壓屬于臨床一類常見的慢性疾病, 其發生和較多因素有著密切關系, 據有關研究顯示,心血管病中,因高血壓導致的死亡高達60%[5]。 對于老年患者,高血壓造成靶器官損害,特別是腎臟和心血管系統損害,是其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機體處在高血壓狀態,動脈內膜組織的代謝會出現異常,引發血管內皮受損,進而使得血管內皮功能出現障礙。 且腎素、兒茶酚胺、 血管緊張素等高血壓有關物質也能使得動脈內膜受損,引發動脈粥樣硬化。 此外,血壓上升,血流對血管壁側壓力與沖擊力增加,也會使血管內皮受損,進而出現動脈粥樣硬化。
有學者認為[6],血尿酸屬于高血壓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 Hcy 屬于機體蛋氨酸在代謝過程中的中間產物,其作為一類含硫的非必要氨基酸, 參與機體再甲基化過程以及轉硫過程,經研究證明[7],Hcy 屬于血管損傷、血栓栓塞類疾病以及動脈粥樣硬化獨立性的危險因素之一。陳珊珊等[8]表明,Hcy 含量上升和血壓升高關系密切,Hcy 水平會伴隨血壓上升而上升, 同時Hcy 水平≥80 μmol/L 時, 患者患上高血壓的概率是原來的3 倍。馬建黨[9]將68 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設為觀察組,同時選取68 名健康體檢者設定為對照組,均行血清Hcy 水平檢測,結果發現,觀察組的 Hcy 水平為(19.37±3.41)μmol/L 比對照組(7.25±1.64)μmol/L 更高,進一步將觀察組分成高血壓 1 級、2 級與 3 級 3 組, 發現 3 組 Hcy水平分別為 (15.26±2.23)、(18.69±3.17)、(22.48±3.92)μmol/L。 該次研究發現,高血壓組的Hcy 水平為(13.25±2.25)μmol/L 比對照組 (11.09±2.50)μmol/L 明顯升高,同時高血壓Ⅰ組、Ⅱ組及Ⅲ組Hcy 水平分別為(12.30±1.89)、(13.25±2.09)、(13.98±2.20)μmol/L,這和馬建黨[9]研究中結果相一致, 說明高血壓分級越高,Hcy 水平就越高,二者之間呈正相關,其主要機制為:因Hcy 和血壓以及血管內有關組織結構有著緊密聯系, 包含凝血纖溶系統、血小板、血管內皮、血管平滑肌細胞、膠原纖維成分以及血管壁彈性纖維成分等。
Hs-CRP 屬于急性炎癥期的一類反應蛋白,機體發生感染、 外傷或者經歷手術后 Hs-CRP 水平會有一定上升,利用炎癥因子誘導將補體激活,進而達到免疫調控的效果[10-11]。 臨床有關Hs-CRP 研究多集中在心血管病, 同時證明了該指標對預測心血管病發生風險有著重要作用[12]。 近幾年來,Hs-CRP 開始被逐漸應用到周圍血管栓塞、 糖尿病以及高血壓等一系列疾病診斷及預測工作中,其主要機制是因Hs-CRP 利用和損傷組織結合,加快白細胞黏附聚集、激活補體等眾多方式,參與同時加快動脈粥樣硬化與動脈血栓生成。高濃度Hs-CRP 能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增生、遷移與動脈內膜增厚,血管重構的阻力加大,進而造成血壓的上升。 該次研究也充分證明了以上理論,高血壓組的Hs-CRP 水平明顯比對照組高,同時高血壓分級越高,Hs-CRP 水平越高,提示高血壓發生發展和該指標關系密切。
綜上所述,hs-CRP、Hcy 水平變化和3 級高血壓關系密切,能為臨床診斷及評估患者病情提供出有效參考依據,同時對醫師制訂有關治療方案也有重要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