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淄博岜山萬杰醫院(市屬三級專科醫院),山東淄博 255213
原發性肝癌實為一種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 有著比較高的發病率,且預后不佳,有報道[1]指出,在全球范圍內我國肝癌患者無論是在發病率上, 還是在病死率上,所占比重均已達到50%。 針對巨塊型肝癌(≥5 cm)而言,因腫瘤巨大,且受占據、擠壓、侵潤等因素的作用與影響, 使得正常肝組織較少, 且腫瘤多累及血管;另外, 一些患者的腫瘤數≥2 個, 并且合并有肝硬化,因此,許多患者確診時便已失去手術機會。 當前,臨床多采用經皮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治療肝癌,但針對癌塊直徑≥5 cm 的肝癌患者,由于其病灶大,并且多不規則,且還靠近重要血管及膽囊、肝包膜等,因而容易出現治療不徹底,病灶復發或者遠處轉移等情況[2-3]。 所以急需找尋一種更為妥當、使用的治療方案。 有研究[4]指出,將TACE 與放射治療(放療)相聯合,能夠優勢互補,獲得更好的近、遠期效果。 對此,該文以該院于2012 年1 月—2017 年1 月收治的50 例原發性大/巨大肝癌患者,采用TACE 聯合放療方法來治療,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該院收治的50 例原發性大/巨大肝癌患者,均與原發性肝癌相關診斷標準相符[5],且經肝穿刺病理學檢查確診, 且經CT 或MRI 檢查發現占位性病變,且腫瘤直徑≥5 cm,近期(1 個月內)沒有放、化療及分子靶向治療經歷。 排除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如肝、腎等),有明顯腹水、胸水及精神疾病者;排除急慢性感染即甲狀腺功能、凝血功能障礙者。 患者對該次研究均知情同意,且該研究已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為兩組, 每組34 例。兩組年齡、性別、腫瘤直徑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1.2.1 對照組 單純行TACE:采用Seldinger 法,選擇左或右股動脈進行穿刺,然后選插管到肝固有動脈,采用阿霉素(注冊證號 H20130186,規格:10 mg/瓶)40 mg/m2,碘化油(國藥準字 H37022398,規格:10 mL)5~15 mL+絲裂霉素(國藥準字 H19999025,規格:10 mg×10 瓶)10 mg/m2混懸液,實施灌注栓塞。 每 2 周進行 1 次,連續使用 2 次。
1.2.2 聯合組 患者行標準仰臥位, 用熱塑體模將體位固定,增加腹壓,減少肝臟運動幅度。 用CT 進行增強掃描,控制層厚為1 mm,層距為3 cm,而對于病變兩端,需掃描多于病灶3 cm。醫師于計劃系統,對靶區與重要器官進行勾畫,將大體腫瘤體積(GTV)當作檢查的課件腫瘤糟,而臨床靶體積(CTV)為基于GTV 擴大1 cm,計劃把體積(PTV)是基于CTV 向上擴大2 cm、向下擴大1 cm。 物理師對相關計劃進行制定,使90%的等劑量趨向將>90%的CTV 劑量體積覆蓋。 對重要器官的放射受量加以控制,用體積劑量直方圖(DVH)對治療方案進行評估。 用瓦里安直線加速器6MVX 實施照射,2 Gy/次,1 次/d,5 次/周,總劑量控制在 60 Gy/30 次。
對比兩組近、遠期效果及不良反應情況。 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6]:若治療1 個月后,患者腫瘤消退,那么為完全緩解(CR);若消退面積大于50%,并且沒有新病灶出現,即為部分緩解(PR);如果消退面積不足50%,或面積增大小于25%,即為無變化(NR);若腫瘤面積增大大于 25%,即為疾病進展(PD)。 (CR 例數+PR 例數)/總例數=總有效率。3 年生存率。即3 年后存活病例。不良反應。 如白細胞減少、骨髓抑制、惡心嘔吐等。
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聯合組總有效率為72.00%,較之對照組顯著偏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 年生存率相比對照組顯著偏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聯合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2.00%, 相比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原發性肝癌作為一種較常發生的肝臟惡性腫瘤,由于治療難度大,治愈率低,因而是誘發患者死亡的主要病癥;針對巨塊型肝癌(≥5 cm)而言,其作為原發性肝癌中的常見類型,有著比較高的發生率,而且病情進展速度快,許多患者確診時便已喪失治療時機[7-8]。 針對TACE 而言, 其能夠借助碘油造影來定位腫瘤病灶,為化療藥物治療提供條件, 尤其是在肝臟局部使用化療藥物(比如氟尿嘧啶、奧沙利鉑等)[9],能夠較好的改善靜脈化療靶向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情況, 而且還有助于全身性靜脈化療所造成血液系統、 胃腸道不良反應的減輕。 但需要指出的是,針對肝臟實質深部以及巨型腫瘤病灶,此方法卻有著比較低的殺傷程度,化療藥物無法直達靶向部位,另外,由于存在動脈瘺以及肝門靜脈走行情況,會使TACE 化療難度增加,從而出現治療后腫瘤病灶殘留的情況[10-11]。 而對于放射治療而言,其能夠對TACE 治療后殘存癌細胞的有效抑制,促進局控率及遠期效果的提升, 還能將癌結節周邊殘存復發根源解決;尤其動脈化療,能同步化腫瘤細胞周期,對放射治療的殺滅有利,還能強化化療藥的敏感性。 有研究[12]指出,TACE 能夠將大量的癌細胞殺死, 使殘存的非增殖期細胞進入到增殖期,此時,乏氧細胞再充氧,可使放療敏感性提升。 有學者[13]以72 例原發性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采用TACE 聯合放療的方法進行治療,對照組單純行TACE 作對比,結果得知,觀察組治療效果70.56%,明顯高于對照組50.78%;而在不良反應方面,觀察組發生率為25.7%,對照組為20.9%,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文針對原發性肝癌患者,基于TACE 治療,聯合放療施治,并與單用TACE 進行比較,最終結果得知,聯合組無論是短期治療有效率(72.00%),還是 3 年生存率(44.00%),相比單純 TACE 的對照組(40.00%、16.00%)均顯著偏高(P<0.05);而在不良反應上,雖然聯合組有所增加,但增幅并不明顯(32.00%vs16.00%)(P>0.05),此結果與上述結論基本相近。從中可知,采用TACE 與放療相聯合的治療方案,近遠期效果可,而且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 將TACE 聯合放療應用于原發性大/巨大肝癌患者治療,不僅可后的不錯的近、遠期效果,而且不會大幅增加不良反應, 因而可達到延長生存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