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華,胡利紅,張玉妹
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總醫院產科,福建三明 353300
產后出血一般發生在產婦分娩后24 h 內, 自然分娩出血量>500 mL,剖宮產分娩出血量>1 000 mL,其為分娩后常見并發癥, 也是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因素[1]。出現產后出血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子宮收縮乏力、凝血功能異常及軟產道損傷等, 其中子宮收縮乏力是導致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約占85%。 可見改善產后宮縮乏力,是減少產后出血的關鍵,也是減少產婦病死率的關鍵所在。 縮宮素是臨床用于止血的藥物,近年來,欣母沛作為一種用于治療產后出血的藥物在臨床得以廣泛使用,作為一種前列腺素衍生物,具有促進子宮收縮的效果[2]。 該研究將 2017 年 7 月—2018 年 8 月該院收治的78 例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患者分成兩組進行研究,采用欣母沛進行止血,并與采用縮宮素的患者進行對照研究,探究兩種不同治療方式取得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方便選取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患者78 例,納入標準:①足月分娩產婦;②單胎產婦;③無妊娠高血壓或糖尿病等疾病。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②凝血功能異常;③由子宮撕裂或胎盤粘連導致的大出血;④不愿意配合,中途退出者。 按照產婦入院時間將其分為兩組,每組39 例,其中命名為對照組的患者給予縮宮素治療, 另外命名為觀察組的患者給予欣母沛治療。 對照組最小年齡20 歲,最大年齡40 歲,平均年齡(31.01±3.08)歲;孕周 37~40 周,平均孕周(39.03±0.18)周;初產婦 29 例,經產婦 10 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9 例,剖宮產10 例。 觀察組最小年齡21歲,最大年齡 41 歲,平均年齡(31.05±3.10)歲;孕周 37~41 周,平均孕周(39.05±0.21)周;初產婦 30 例,經產婦9 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31 例,剖宮產8 例,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獲得該院倫理委員會支持, 并在患者及家屬知情的前提下,簽署知情同意書。
觀察組(n=39)給予欣母沛(注冊證號H20120388,規格:1 mL∶250 μg)治療,胎兒分娩出后,在患者宮頸或臀部位置,肌肉注射250 μg 欣母沛,根據產婦出血量適當調整劑量,最大劑量為2 mg。
對照組(n=39)給予縮宮素(國藥準字H34022979,規格:1 mL∶10 U)治療,胎兒分娩出后給予10 U 縮宮素入壺,同時靜脈滴注10 U 縮宮素,將其混合至500 mL/0.9%氯化鈉中。
①采用稱重法測量產婦的出血量,記錄產時、產后2 h 及產后24 h 出血量。
②治療有效率判斷標準。 無效:患者子宮收縮及出血情況無變化,甚至加重難以控制,轉為手術治療;好轉: 患者子宮收縮有所改善, 出血量減少>20%且≤50%;顯著:患者子宮收縮良好,出血量減少>50%且≤80%;痊愈:患者子宮明顯收縮,無出血情況發生。 治療有效率=(好轉+顯著+痊愈)例數/總例數×100.00%。
③采用凝血檢測儀測量患者凝血功能指標, 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及纖維蛋白原(FIB)
④記錄兩組患者出現的頭痛、 惡心嘔吐及腹瀉等情況。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予以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產時、產后2 h 及產后24 h出血量均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 1 兩組患者出血量情況比較[(),mL]
表 1 兩組患者出血量情況比較[(),mL]
組別 產時 產后2 h 產后24 h對照組(n=39)觀察組(n=39)t 值P 值976.59±352.69 656.54±354.25 27.584<0.05 223.58±60.58 178.59±52.59 15.231<0.05 510.69±68.54 420.21±71.22 10.584<0.05
觀察組總有效例數38 例(97.44%),對照組總有效例數 32 例(82.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治療有效率結果比較
分娩后,兩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與分娩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對比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凝血功能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輸血前后變化情況對比()
表3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輸血前后變化情況對比()
指標 時間 觀察組(n=39) 對照組(n=39)t 值 P 值PT(s)TT(s)APTT(s)FIB(g/L)分娩前分娩后24 h分娩前分娩后24 h分娩前分娩后24 h分娩前分娩后24 h 11.55±3.38 11.23±3.12 17.50±2.31 18.23±2.23 27.23±2.23 28.34±3.23 458.23±35.54 455.33±35.12 11.34±3.42 11.12±3.08 17.23±2.28 18.23±1.12 27.42±2.45 28.35±3.51 456.23±34.45 456.18±35.23 0.000 0.001 0.002 0.000 0.001 0.002 0.003 0.001>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觀察組4 例(10.26%)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3 例(7.69%)出現不良反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01,P>0.05),見表 4。
表4 兩組產婦不良反應率結果對比
宮縮乏力是導致分娩后出血的主要因素, 而產后出血是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改善產婦宮縮乏力對于減少產后出血及產婦病死率有著積極作用[3]。近年來,由宮縮乏力導致的產后出血情況頻頻發生,少量出血可通過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但大量出血會導致產婦出現失血性休克的情況,出血情況如控制不佳,患者有摘除子宮的風險,因此,采取何種有效措施能保證止血效果的同時保證安全性,是產科面臨的難題[4]。
目前治療子宮收縮乏力產后出血以藥物為主,縮宮素在臨床沿用已久,該種藥物起效快,能快速止血,且不良反應少,但藥物藥效短,維持濃度不高,且受雌激素水平的影響,治療效果方面存在個體差異,使其在臨床使用受限[5]。 欣母沛是一種前列腺素衍生物,其具有極強的促進子宮收縮效果,能提高子宮內壓力,使得血竇位置在最短時間內得以閉合, 從而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6]。 該種藥物的半衰期長,生物相容性良好,其預防產后出血,并減少產后出血量,與冉紅菊[7]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其認為欣母沛能減少產后出血,使用價值高,是一種高效且安全的止血藥物。 如同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時、產后2 h 及產后24 h 出血量顯著低于對照組,可見,欣母沛的止血效果顯著。 與學者[8]研究相比, 對52 例產婦采用欣母沛治療, 產婦產后2 h 及24 h 陰道流血量分別為 (155.48±5.84)mL、(415.18±10.54)mL, 明 顯 低 于 對 照 組 的 (230.58±15.48)mL、(520.60±10.84)mL,表明欣母沛治療宮縮乏力能減少產后出血。 而產后出血多因為產婦分娩時消耗大量體力,尤其是自然分娩產婦,而剖宮產產婦產后身體虛弱,子宮肌纖維收縮無力,無法壓迫血管[9],因此,產后出血情況頻頻發生,縮宮素雖能在短時間內促進子宮收縮,但宮縮時間延長后,受體達到飽和狀態,即使增加劑量也無法達到止血效果, 而注射欣母沛其中含有卡前列素成分,其水溶性強,能通過鈣離子載體,提高肌細胞內Ca2+濃度,促進子宮平滑肌收縮,起到良好止血效果[10]。且藥物的半衰期長能持續發揮藥效, 促使子宮不斷收縮,不斷壓迫血管,以控制出血情況。
1986 年, 欣母沛最早在美國被臨床投入到止血的治療中, 外國學者隨后將其運用到12 家醫療機構中,用于產后出血產婦,治療有效率高達95%以上[11],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例數38 例(97.44%),對照組總有效例數 32 例(82.05%)(P<0.05),該次研究結果得以印證,同時,學者研究也指出[12],其選取66 例患者進行研究,觀察組總有效例數31 例(93.94%)高于對照組的 81.82%(27/33)(P<0.05)。 同時,兩組患者的凝血功能未見異常變化,不良反應率未見明顯增加,說明欣母沛的止血效果好,不良反應少,不失為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最佳治療方式。
綜上所述,對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患者,采用欣母沛止血有著較好的止血效果, 患者出血量得以顯著減少,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得到證實,臨床可進一步研究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