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道彬
濟寧醫學院附屬金鄉醫院皮膚性病科,山東濟寧 272200
慢性蕁麻疹屬于過敏性皮膚疾病的一種表現形式,臨床發生率相對較高,該病癥具有一定的過敏性、多發性、病情遷延、反復發作等特點,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常見于皮膚發白、皮膚風團以及皮膚瘙癢等[1]。目前臨床針對慢性蕁麻疹有多種治療方案, 但效果均無法達到理想標準。 近年來有學者提出[2-3],對慢性蕁麻疹患者行枸地氯雷他定遞減治療不僅效果確切,且安全性顯著。 該次為進一步驗證該療法的臨床應用價值, 以 2019 年 2 月—2020 年 2 月于該院接受診療的106 例慢性蕁麻疹患者為該次研究對象, 通過對照氯雷他定片與枸地氯雷他定遞減療法展開分析, 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接受診療的106 例慢性蕁麻疹患者為該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與2014 版《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提出的慢性蕁麻疹臨床診斷標準相符者;②本人或家屬對該次研究知情授權者; ③近期不存在受體激動劑、糖皮質激素或抗組胺等治療者。排除標準:①膽堿能或是人工等其他蕁麻疹者; ②伴有血液系統疾病者;③伴有免疫系統疾病者;④研究用藥禁忌者;⑤伴有臟器功能嚴重障礙者;⑥妊娠期、哺乳期或是精神疾病者等;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該研究,根據隨機雙盲法以及53 例單組區間條件將患者分別歸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對照組男 31 例,女 22 例;年齡 19~67 歲,平均(35.32±4.10)歲。 試驗組男 33 例,女 20 例;年齡 22~70 歲,平均(35.59±4.23)歲。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臨床治療方案為氯雷他定片:取5 mg 氯雷他定膠囊(國藥準字 H20080213)。 1 次/d,10 mg/次,持續治療1 個月。
試驗組臨床治療方案為枸地氯雷他定遞減:取8.8 mg枸地氯雷他定片(國藥準字H20090138)給予患者口服,1 次/d,持續給藥2 周;在第3 周時將給藥頻率調整至每2 天 1 次,持續到第 4 周結束;在第 5 周時,將給藥頻率調整至每3 天1 次,持續到第6 周結束;在第7 周時,將給藥頻率調整至每4 天1 次,持續到第8 周結束治療。
①治療前后血清IgE 水平:以羅氏Cobase411 型化學發光儀與配套試劑通過電化學發光法進行檢測。
②治療后癥狀評分: 通過4 級評分法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風團數量、風團大小、風團持續時間、瘙癢程度進行評分,滿分為4 分,所得分值與患者癥狀嚴重程度之間存在正比關聯[4]。
③不良反應情況:口干、嗜睡、乏力、頭暈等。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血清IgE 水平趨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血清IgE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gE 水平對比[(),IU/mL]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gE 水平對比[(),IU/mL]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n=53)對照組(n=53)t 值P 值131.37±13.79 130.46±14.62 0.330 0.742 89.31±10.06 107.15±12.22 8.205<0.001
試驗組治療后的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評分對比[(),分]
組別 風團數量(分)風團大小(分)風團持續時間(分)瘙癢程度(分)試驗組(n=53)對照組(n=53)t 值P 值0.97±0.11 1.16±0.17 6.831<0.001 0.92±0.06 1.37±0.09 30.287<0.001 0.65±0.21 0.98±0.31 6.416<0.001 0.57±0.09 1.37±0.18 28.940<0.001
試驗組3.77%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15.09%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慢性蕁麻疹屬于臨床發生頻率相對較高的一種過敏性皮膚疾病,查閱既有研究資料可知[5],我國慢性蕁麻疹的年發病率在3%左右,臨床認為慢性蕁麻疹的主要發病機制為黏膜小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強、皮膚小血管擴張等因素導致患者機體出現局限性水腫反應,一般情況下,患者發病后病情每周發作次數在3 次左右。慢性蕁麻疹引發因素較為繁雜, 臨床認為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藥物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飲食因素、精神因素、感染因素、內分泌障礙等,此外,慢性蕁麻疹發病、病情進展的影響因素還涉及化學遞質、炎癥細胞以及細胞因子等方面[6-7],有學者研究發現,相對比健康人而言, 慢性蕁麻疹患者的血清IgE 水平大幅度升高,即慢性蕁麻疹臨床診斷中,血清IgE 水平具有較高的敏感性、特異性,若血清IgE 水平異常升高,表示患者有較高的慢性蕁麻疹罹患風險[8]。 在臨床癥狀方面,患者發病后的表現多集中于全身不適、瘙癢、食欲不振、頭痛、發熱等,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早期治療是保證患者生活質量的根本條件。 目前臨床針對慢性蕁麻疹有多種治療方案,但效果均無法達到理想標準。
該次為進一步驗證慢性蕁麻疹患者行枸地氯雷他定遞減治療不僅效果確切,且安全性顯著,以該院接受診療的106 例慢性蕁麻疹患者為該次研究對象,通過對照氯雷他定片與枸地氯雷他定遞減療法展開對比分析, 結果顯示, 治療后, 試驗組患者的血清IgE 水平(89.31±10.06)IU/mL、風團數量評分(0.97±0.11)分、風團大小評分(0.92±0.06)分、風團持續時間評分(0.65±0.21)分、瘙癢程度評分(0.57±0.09)分低于對照組(107.15±12.22)IU/mL、(1.16±0.17)分、(1.37±0.09)分、(0.98±0.31)分、(1.37±0.18)分;試驗組 3.77%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15.09%(P<0.05)。 此研究與王振[8]學者的研究結果: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67%低于參照組的10.00%(P<0.05),具有趨同性。 可見在慢性蕁麻疹臨床治療中, 枸地氯雷他定遞減療法具有更為確切的臨床效果,且可以為患者的治療安全性提供較好的保障。
枸地氯雷他定作為一種非鎮靜性長效三環類抗組胺藥物,具有較為優秀的水溶性,且生物利用度相對較高,對患者行口服治療,藥物進入患者機體后可以在短時間內向枸地氯雷他定轉化,且半衰期相對較長,進而有效拮抗患者外周H1 受體,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肥大細胞膜的穩定性, 避免肥大細胞的組胺釋放量大幅度提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機體免疫調節能力,因此可以產生較為顯著的抗過敏、抗炎效果,最終可解除患者皮膚風團、皮膚瘙癢等癥狀[9]。 不僅如此,相對比氯雷他定而言, 枸地氯雷他定并不會嚴重干擾患者的鉀離子通道電流,血腦屏障滲透性較差,對患者行遞減方案治療,可以緩解患者的心臟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同時還能減低患者出現口干、 乏力、 頭暈等不良反應的風險性,有利于進一步優化患者的臨床治療依從性,最終實現臨床治療目標。
綜上所述, 枸地氯雷他定遞減療法可以有效降低慢性蕁麻疹患者的血清IgE 水平,糾正臨床癥狀,且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性較低, 可以為患者的預后提供較好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