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惠瓊
江門市婦幼保健院婦科,廣東江門 529000
盆底肌功能障礙性疾病屬于臨床常見疾病, 通常是因盆底支撐結構損傷或缺損而造成[1]。 在盆骨和下體之間以盆底肌等作為支撐性結構,其與彈簧床類似,不僅可以起到支撐作用,還可以起到承托作用,另外有生理功能,如控制排尿、排便等,但女性分娩后,會損傷盆底肌[2-3]。 據相關研究指出[4-5],盆底功能障礙與分娩有直接關系,分娩會損傷盆底肌肉功能,降低盆底肌力,這不僅會對產婦正常排尿產生影響, 而且還會對產婦心理情緒產生不良影響。 因此對產婦實施有效護理干預非常重要。 常規護理在臨床中的應用主要注重疾病護理,容易忽視患者感受,而針對性護理護理使護理服務更具針對性,提高護理質量[6-7]。該文方便選取2017 年5月—2019 年5 月該院88 名產婦納入研究對象,探析在產婦中應用針對性護理干預對其盆底肌功能恢復及不良情緒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從該院方便擇取88 名產婦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 44 名產婦中,24 名初產婦,20 名經產婦; 年齡 37~43歲, 平均 (40.56±3.13) 歲; 孕周 36~42 周, 平均(39.56±2.46)周。 研究組 44 名產婦中,26 名初產婦,18名經產婦;年齡 37~44 歲,平均(40.61±3.23)歲;孕周37~43 周,平均(39.62±2.50)周。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單胎妊娠,無精神疾病及智能障礙,該次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且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存在高危妊娠因素,盆腔手術史、盆腔臟器脫垂等患者。
對照組產婦行以常規護理, 幫助其改善不良飲食以及生活習慣,禁止飲用咖啡、酒、碳酸飲料等刺激性飲品。 研究組產婦行以針對性護理干預:①健康教育。與產婦文化水平相結合,開展座談會,向產婦說明分娩對盆底肌功能產生的影響,同時說明原因、影響因素等相關知識,增加產婦對疾病的認識,使其認識到盆底康復鍛煉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同時向產婦講解產后訓練目的方法,包括盆底肌群鍛煉、盆底功能鍛煉等,特別說明相關注意事項。 初期會出現尿潴留、尿失禁等癥狀,后期會出現性交痛、腰部不適、大便失禁、泌尿道感染或生殖道感染等癥狀, 囑產婦產后1 個月禁止參與體力勞動、不能負重、不能盆浴,同時不能發生性行為,另外避免久坐。②心理護理干預。對產婦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對其不良情緒進行了解,并了解不良心理的產生原因,耐心傾聽產婦的主訴,針對產婦的實際情況給予心理疏導和支持,使產婦的顧慮消除。 同時對產婦康復鍛煉給予一對一指導,增加其對康復鍛煉方法的了解,并與產婦一同制定康復鍛煉目標以及計劃, 保證康復鍛煉的個體化, 同時也讓產婦以良好的心態積極參與盆底肌功能康復鍛煉。③盆底肌康復鍛煉。由護理人員對產婦盆底肌功能鍛煉予以指導, 使其有意識地進行收縮、放松恥骨-尾骨肌群,并在陰道中放置肌電探頭,對鍛煉情況進行檢查,15~30 min/次,2~3 次/d, 注意控制鍛煉時間、強度。
盆底肌功能分級:無收縮,收縮0 次,保持0 s 為0級;顫動,收縮1 次,保持1 s 為 1 級;不完全收縮,收縮2次,保持 2 s 為 2 級;完全收縮,收縮 3 次,保持 3 s,無對抗為3 級;完全收縮,收縮4 次,保持4 s,輕微對抗為4 級;完全收縮,收縮超過5 次,保持超過3 s,持續對抗為5 級;級別越高則表示產婦盆底肌改善效果越好。 通過焦慮自評量表評估兩組焦慮情緒,評分以50 分為分界值,評分越高焦慮越嚴重;通過抑郁自評量表評估兩組抑郁情緒,評分以53 分為分界值,評分越高抑郁越嚴重。 對兩組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等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統計。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盆底肌功能改善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430,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盆底肌改善情況對比[n(%)]
護理干預前兩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護理干預后, 研究組焦慮評分(44.17±3.01)分、抑郁評分(43.17±5.74)分均低于對照組(50.13±4.14)分、(48.96±6.1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724、4.573,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不良情緒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不良情緒評分對比[(),分]
時間 組別 焦慮 抑郁護理干預前護理干預后對照組(n=44)研究組(n=44)t 值P 值對照組(n=44)研究組(n=44)t 值P 值55.23±5.46 55.71±5.74 0.402 0.689 50.13±4.14 44.17±3.01 7.724<0.001 54.48±6.17 54.34±6.37 0.105 0.917 48.96±6.13 43.17±5.74 4.573<0.001
研究組尿失禁、 盆腔器官脫垂等并發癥總發生率(9.09%)低于對照組(34.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122,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在產科分娩過程中,由于子宮變大,使得盆底組織受壓增加,同時肛提肌撕裂,使骨盆受到損傷,嚴重影響正常盆底功能[8-9]。 如果不及時開展恢復性訓練,則很難恢復子宮、 膀胱以及直腸等盆腔器官的正常解剖位置。因此需要做好護理干預工作,改善患者盆底肌功能,使患者不良情緒得到改善,提高其產后生活質量[10-11]。
該次研究中,對產婦行以針對性護理干預,并與常規護理作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盆底肌功能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針對性護理干預的應用可以使產婦盆底肌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提高盆底肌功能分級。 同時護理干預前兩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相近(P>0.05),護理干預后研究組焦慮評分、 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經過護理后,產婦不良情緒均得到改善,但針對性護理干預的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提示針對性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緩解產婦的焦慮以及抑郁情緒,這對產婦盆底肌功能鍛煉的順利開展有利,使產婦依從性提升。 研究組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等并發癥總發生率(9.09%)低于對照組(34.09%)(P<0.05),在吳蘭[12]研究中,觀察組尿失禁發生率為4.0%、盆腔器官脫垂發生率為6.0%,總發生率為10.0%,對照組尿失禁發生率為16.0%、盆腔器官脫垂發生率為20.0%,總發生率為36.0%,這與該次研究結果相近,說明針對性護理干預的應用可以有效避免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脫垂等現象發生,對產婦產后恢復有利。 針對性護理干預主要涉及到健康教育、 心理護理以及盆底肌功能鍛煉等內容, 健康教育增加產婦對疾病和盆底肌功能鍛煉相關知識認識,使產婦臨床依從性提高。 心理護理可以使產婦負面情緒得到改善,積極參與盆底肌功能鍛煉。 盆底肌功能鍛煉則可以提高產婦盆底肌功能分級, 利于產婦恢復。 常規護理容易忽視產婦產后心理狀況變化,與之相比針對性護理干預可以更好地關注產婦情緒變化,幫助其緩解不良情緒,使其負性情緒減輕,同時針對性護理干預作為個體化整體護理模式, 使產婦更加充分地認識盆底疾病產生的不良影響, 以便對對盆底肌康復訓練重要性予以了解, 對產婦產后針對性康復護理予以指導, 使其不良情緒得到緩解, 負性情緒減輕,對產婦身心恢復有重要意義。 同時針對性護理干預可以使產婦產后盆底訓練依從性提高, 從理論知識向訓練轉變,對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進行有效預防。
綜上所述,在產婦中應用針對性護理干預可以促進盆底肌功能恢復,可以改善不良情緒,臨床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