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一華,李素藝
廈門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福建廈門 361021
骨科創傷面一般會造成較大面積的軟組織缺損,創傷面不易愈合,導致感染概率增大。 臨床上一般采用置入引流管排出壞死組織、滲液和膿液等,達到引流的目的[1]。 但是該方法的弊端就是治療時間太長,術后感染概率較大。 負壓封閉引流術(VSD)誕生于上世紀90年的德國, 治療原理是用含有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鹽泡沫敷料的引流管對皮膚和軟組織損傷的創傷面進行覆蓋或者填充,然后利用生物半透膜封閉,把引流管接入負壓吸引[2]。 這是一種處理創面和深部引流的新型方法,能夠徹底去除創面的分泌物和壞死組織,在治療各種難愈性創傷面的效果都十分顯著,且治療時間短,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治療費用也相對較低,受到很多醫生的青睞。 該研究通過對廈門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期間收治的骨科創傷面感染患者120 例進行研究, 討論負壓封閉引流術在骨科感染創傷面治療中的實際應用和相關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廈門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收治的骨科創傷面感染患者 120 例,男性65 例,女性55 例;年齡 21~75 歲,平均年齡(45.6±7.8)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化膿感染,上肢前臂感染28 例,骶尾部感染5例, 小腿感染33 例, 足踝部感染32 例, 大腿感染22例。隨機把患者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6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該研究和所選病例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同意實施,并且患者本人和家屬對該次研究知情,自愿簽訂同意書。
對照組:常規開放式引流,給患者進行創傷面無菌清理,包括膿液、壞死組織等,在清理時若創傷面較大,則用引流條進行引流操作, 若創傷面較小則采用抗生素對感染部位進行處理,在1 周后進行復查,檢查有無殘留壞死組織,有殘留害死組織則進行再次清理。
實驗組:采用負壓封閉引流術,做好創傷面無菌清理、腸胃道準備、抗生素準備等工作,用VSD 敷料覆蓋住創傷面并且固定,封閉范圍最好在3 cm 左右[3]。 調整患者創傷面位置,固定好引流管,保持引流不受壓迫。連接負壓并把負壓值引流值調整為0.04~0.06 MPa,手術后持續引流時間為2 d,2 d 后可調整為每使用5 min間隔2 min 的方法,并持續引流10 d。 在引流1 周后去除創傷面敷料,若患者創傷面長出了新肉芽則進行創口縫合,若創傷面沒有長出新肉芽則患上新的敷料繼續引流,在此期間配合適量抗生素使用,減小感染概率[4]。
手術護理:①VSD 護理:保持負壓壓力在正常值域和良好的密閉性, 對創傷嚴重的患者可適當延長引流時間。 仔細觀察引流液的性質、流量和顏色等指標;②創傷面護理:VSD 敷料不需要每天更換,但要密切觀察患處周圍皮膚是否有變化; ③營養支持: 患者感染傷口,機體需要營養量大,需要對患者加大營養支持,護理人員加強對電解質和蛋白質等指標的觀察, 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補充高蛋白、高熱量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避免患者體內營養和電解質水平的失衡。 同時對營養不良、糖尿病、結核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來講,他們的創面愈合能力較差,要給予全身營養支持,改善營養狀況,以達到增強機體細胞再生能力的目的,促進創傷面的愈合;④防止感染護理:觀察患者體溫、脈搏、呼吸等情況,防止患者發炎、呼吸不暢、發熱等;⑤疼痛護理:及時評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安慰鼓勵和鎮靜藥物結合的方式來消除患者疼痛, 必要時可適當降低負壓值,緩解疼痛程度;⑥康復鍛煉: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局部肌肉鍛煉, 鍛煉情況和鍛煉量視患者具體恢復情況而定,防止鍛煉過度影響恢復情況,也要避免患者長期臥躺造成肌肉萎縮、靜脈血栓等不良反應[5];⑦心理護理:在進行手術前,充分向患者及家屬介紹該方法的優點, 在健康教育時要提醒患者在手術中需要注意到的事項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對心情焦慮和緊張的患者要及時溝通,幫助患者樹立信心。
護理中注意事項:①隨時觀察VSD 敷料,防止敷料變干、變硬,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②在對敷料進行縫合時要保持周圍清潔干凈,并確保粘合性較好,防止敷料漏氣;③對患者創傷面進行嚴密監控,觀察VSD 是否給患者皮膚造成較大刺激,若出現皮膚刺激過大,則需要進行相關處理后再重新使用敷料[6];④糾正患者患處位置,保證引流管不受壓迫,使引流通暢;⑤對VSD 引流管必須進行嚴密的無菌包扎,確保不會感染和漏液;⑥更換引流管時要先關閉負壓吸引,避免內液回流;⑦對引流瓶進行嚴密監控, 若引流瓶內有紅色液體出現則表示患處有出血情況,需要立即停止引流操作,進行止血處理;⑧對患者進行嚴密監視,做好生理鹽水沖管預防堵管措施和壓力調節, 避免出現堵塞或者壓力過大給患者帶來不適。
①觀察兩組護理總滿意度;②觀察患者疼痛程度、住院時間和創傷面愈合時間; ③觀察兩組在護理后的治療總有效率,其中顯效:治療2 周后,患者創傷面痊愈;有效:治療2 周后,患者創傷面積減少明顯,周圍皮膚完好,滲出物較少;無效:治療2 周后,患者創面和分泌物減少不明顯,甚至出現壞死組織需要二次清理。 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總滿意度為88.33%, 對照組總滿意度為 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實驗組疼痛評分小于對照組, 住院時間和創口愈合時間也短于對照組, 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住院時間及愈合時間對比()

表2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住院時間及愈合時間對比()
組別 疼痛評分(分) 住院時間(d) 愈合時間(d)對照組(n=60)實驗組(n=60)t 值P 值8.2±1.3 5.1±1.2 13.573<0.001 29.7±7.3 24.1±3.8 5.271<0.001 23.5±5.6 17.2±4.4 6.852<0.001
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1.67%, 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71.67%,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負壓封閉引流術能夠長時間持續穩定提供負壓,為患者創傷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有效減輕周圍組織和創傷面的水腫情況,及時將滲出液和壞死組織排除,提高創傷面局部血液循環,避免感染發生[7]。 傳統方法在治療骨科感染創傷面時,縫合、引流更換敷料的時間太長,患處位置暴露較多,且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極易發生感染。 有資料顯示,VSD 具有感染概率低和治愈率高這兩個主要優點。 李德勝等[7]曾經研究表示,負壓封閉引流術在治療骨科感染面創傷的術后感染率為4%,且治療的總有效率高達95%,這對臨床上治療骨科感染創傷面有重要的現實意義[8]。 次研究治療有效率的對比上和李德勝學者的觀點基本一致, 采用封閉負壓引流術的實驗組患者顯效率為46.67%, 總有效率高達91.67%; 而采用傳統方式治療的對照組患者顯效率為36.67%,總有效率僅為71.67%。
在護理方面, 護理人員通過VSD 護理、 創傷面護理、營養護理、防感染護理、疼痛護理、心理護理和康復護理等方面,密切觀察患者的恢復情況,改善患者營養和電解質均衡,增強新陳代謝能力,加強對敷料及敷料周圍組織的觀察和判斷,加強對患者的心理疏導,保持VSD 持續有效的吸引,緩解患者疼痛。 在VSD 護理時,通過對VSD 敷料的密切觀察,防止敷料變干、變硬治療效果產生影響。 對敷料進行縫合時及時清理周圍的殘留物,并確保粘合性較好,防止敷料漏氣。 對患者創傷面進行嚴密監控,若出現敷料對皮膚刺激過大的情況,則立刻進行清潔處理, 重新評估VSD 成分對皮膚的刺激,并更換敷料。 糾正患者患處位置,保證引流管不受壓迫,使引流通暢。 更換引流管時要先關閉負壓吸引,避免內液回流。 對引流瓶進行嚴密監控,如出現出血情況則立刻停止引流操作,進行止血處理。 做好生理鹽水沖管預防堵管措施和壓力調節, 避免出現堵塞或者壓力過大給患者帶來不適。 以上護理手段通過與相應的治療配合,促使患者的恢復情況良好,進一步提高了生活質量。
該研究中, 采用VSD 治療的實驗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和創口愈合時間也短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說明了VSD 技術能夠加快創傷面愈合,減輕患者痛苦,降低了感染率,這一結果和相關學者研究[6]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 采用負壓封閉引流術在治療骨科感染創傷面時,能夠有效改善創傷面周圍組織環境,縮短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