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愛叢
濟寧市婦幼保健院,山東濟寧 272100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病變引起的心臟疾病, 冠脈管腔內可能出現脂質和壞死組織構成的斑塊, 斑塊突向管腔,管腔變狹窄甚至完全閉塞,冠脈畸形、冠脈炎癥、冠脈痙攣等也可導致管腔狹窄, 心肌供血也就隨之減少。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以及我國老齡化現象加重,冠心病的發病率也隨之升高。 作為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并發癥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 該次主要研究醫院-家庭一體化護理模式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該研究簡單隨機選取該院2017 年9 月—2018 年9 月收治的冠心病150 例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探討醫院-家庭一體化護理模式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納入患者為簡單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150 例冠心病患者,進行隨訪,采用隨機數表法平分為觀察組(采用醫院-家庭一體化護理方法)以及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觀察組 75 例,男 40 例,女 35 例;年齡 57~81 歲,平均(65.28±2.41)歲;病史 5~20 年,平均(14.1±3.9)年。 對照組 75 例,男 39 例,女 36 例;年齡60~79 歲,平均(66.24±1.89)歲;病史 4~21 年,平均(13.8±4.0)年。 兩組患者在上述一般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①納入冠心病患者臨床診斷參照2018 年由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多位專家組成的聯合委員會制定的“慢性穩定性冠心病診斷與治療指南”;②影像學檢查證實患者為冠心病;③排除不穩定性冠心病患者;④排除意識障礙患者; ⑤排除治療護理依從性差以及中途退出患者;⑥治療研究征得患者同意,且簽署同意書;⑦研究符合倫理規范標準,獲取倫理委員會許可。
1.3.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性護理及相關知識宣講。
1.3.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給予醫院-家庭一體化的護理方法,具體措施包括:①組織建立醫院-家庭一體化的治療護理團隊, 由2 名副主任醫師、3 名主治醫師、4名在冠心病患者的護理方面擁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護士共同組成,主要為團隊內的患者進行全面、有針對性的健康指導,同時負責醫院、患者二者間的溝通和協調。②健康宣教:首日,向患者科普冠心病的相關知識,增加患者對冠心病的了解, 消除患者對冠心病的認識誤區,減少患者對冠心病的恐懼,讓患者了解心絞痛發作時的急救藥物如何正確使用, 普及冠心病的相關注意事項,并向患者介紹完善常規檢查、特殊檢查對疾病的正規診治是非常必要的。 護理第2 天向患者科普冠心病日常護理手冊,強化疾病的自我管理意識,必要時舉辦冠心病日常護理要點的專業患教講座, 增進護患關系,促進患者對疾病的了解。 ③為每例患者建立專屬電子檔案,當患者護理結束時,責任護士需要向該患者再次強調冠心病的日常護理內容和心絞痛緊急發作時的護理要點及急救藥物使用方法,同時,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建立該患者的家庭檔案, 收錄患者的家庭成員聯系方式、 基本健康狀況等信息。 ④當患者護理結束后,護士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為其選取合適的醫療機構為患者進行日常的健康教育和跟蹤護理。 ⑤護理隨訪, 患者接受護理后的3 個月內, 每半個月1 次隨訪,可以是上門隨訪,也可以是電話回訪,3 個月后,每個月進行1 次電話隨訪, 隨訪應持續至患者出院半年后。 隨訪內容包括對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相關的健康知識宣教,包括適合冠心病患者采用的飲食方案、日常運動方案等, 向患者再次強化養成健康行為習慣的重要意義, 必要時協助患者制定強度適宜的健康行為計劃,并鼓勵患者堅持完成,同時通過每次隨訪及時了解患者的治療、護理依從性,及時解答患者的診治疑問。
對兩組采用不同護理方法的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評估,主要為生存質量,即QOL 評分,量表包括3 個維度,18 類健康領域,共42 個問題,每個指標包括5 個等級, 按照健康狀況的程度評為1~5 分, 總分值范圍在42~210 分。該次統計分析采取對量表轉換分析,以便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得分呈正相關,轉換后經Cronbach’s α值檢驗,該問卷的整體信度為81.2%。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采用醫院-家庭一體化護理模式后在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及生存質量總分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冠心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可能導致心臟血流供應量減少甚至中斷, 誘發局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的心肌組織缺血缺氧、心肌梗死。 冠心病在50~60 歲的中老年群體多發,是我國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因此醫護人員務必需要對冠心病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提高重視,以往常規護理工作僅是以疾病為中心,看重疾病的緩解。 該次研究是以患者為護理中心, 采用了醫院-家庭一體化的護理模式, 讓護理工作更有延續性,從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生存質量是衡量患者在護理干預前后的身心健康水平以及社會適應情況,冠心病患者往往病程長,疾病反復發作,但患者出院后,由于種種原因的干擾,如健康知識缺乏、健康問題認識不到位、經濟條件有限或家庭護理能力較差時,患者常常不能維持健康的飲食、運動習慣,從而影響患者的整體生存質量。 患者出院后由醫院跟進患者的診治效果,醫院定期隨訪患者,及時指導患者關于疾病的日常護理要點, 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冠心病的發病與患者日常的行為有著緊密的聯系, 基于此充分發揮家庭護理的作用,建立醫院、家庭一體的護理模式,可以達到更周全的護理目的,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護理習慣,同時進一步明確冠心病護理的注意要點和危險因素, 逐漸改善患者身體情況和病情發展情況, 最終達到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目的。
表 1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比較[(),分]

表 1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比較[(),分]
組別觀察組(n=75)對照組(n=75)t 值P 值心理健康護理前 護理后75.3±6.0 75.9±7.1 0.559 0.577 98.1±7.0 80.1±8.1 14.561<0.001生理健康護理前 護理后79.2±6.8 78.1±8.3 0.888 0.376 96.4±8.6 79.8±9.1 11.482<0.001社會適應能力護理前 護理后78.7±7.9 80.3±7.9 1.240 0.217 95.6±8.4 81.4±8.0 10.601<0.001生存質量總分護理前 護理后78.5±8.1 78.1±7.7 0.310 0.757 96.4±6.8 81.1±7.8 12.805<0.001
該次研究采取醫院-家庭一體化的護理模式與常規護理方法相對照, 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的心理健康(98.1±7.0)分、生理健康(96.4±8.6)分、社會適應能力(95.6±8.4)分、生存質量總分(96.4±6.8)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 (80.1±8.1) 分、(79.8±9.1) 分、(81.4±8.0) 分、(81.1±7.8)分(P<0.05),這與張翠玉[6]的研究結果:試驗組社會功能生理健康(身體健康)(64±11)分、社會適應能力(社會功能)(66±10)分,高于對照組(58±10)分、(29±10)分,類似。 說明醫院-家庭一體化的護理模式對于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質量改善效果明顯, 對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程度顯著。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我國老齡化人口越來越多,冠心病的發病率也隨之增高, 冠心病已經成為嚴重影響老年人生命安全的疾病之一, 雖然疾病治療技術的改善時間延長了患者的生存, 但患者對疾病的治療不僅滿足于延長生存時間, 如何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是醫護人員和患者當下更關注的問題。 慢性疾病QOL 是專為慢性疾病患者設計的生存質量狀況評估表, 是現今常用的評估慢性疾病患者臨床治療護理成效的工具之一,可以綜合評估患者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等多方面的健康狀況。 現代醫護人員必須充分認識并尊重患者的主體地位, 要善于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除基本的照護外,要深入挖掘患者的實際需求,從心里、生理、社會等多個角度,給予患者護理支持,提高護理工作質量,從而提高患者護理依從性和滿意度。
既往研究顯示, 冠心病的發生與患者日常不良的飲食、行為習慣關系密切。 通過采取醫院-家庭一體化的護理模式有助于患者改正不良生活習慣, 進而提高生存質量,提高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另一方面,患者經過科學的護理宣教,各方面的行為均會得到改善,飲食結構會更加健康、合理,自我護理會更加科學,在科學營養、護理的支持下,患者的機體功能會得到相應的改善, 這對于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 控制疾病惡化發展,有著積極且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醫院-家庭一體化的護理模式可提升冠心病患者的護理效果,有效增強患者的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以及日常生活自理以及活動能力, 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前景廣闊,應進一步研究應用以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