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 娟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411)
“精準供給”是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核心,“中國德企之鄉”太倉被工信部授牌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在高端研發、產品升級、智能化生產等領域深入開展中德智能制造合作,雖然進駐太倉的德資企業日益增多,但是絕大多數為中小型企業,對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現出“多品種、小批量”的需求特點,導致其人才培養模式無法適用于一般的訂單式培養模式。針對區域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要、地方政府對德招商引資人才供給基地的需求,依托太倉的德國雙元制本土化教育特色品牌優勢,太倉市政府、德國工商大會上海代表處(AHK)、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和太倉部分德資企業深度融合共建共管跨企業培訓中心,作為學校和企業協同培養人才的紐帶,按以“銷”定“產”的原則以實現人才的優質供給、精準供給和有效供給。
我國經濟轉型需要供給側改革,職業教育同樣也需要供給側改革。所謂“供給側改革”是指采用“三去一降一補”(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措施創新供給結構,引導需求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實現“精準供給”。要實現區域制造業人才精準供給,就是要解決人才供給端(學校)的問題與需求端(企業)的問題[1]。目前,制造業人才供給側改革普遍面臨以下問題。
目前,高職教育人才精準供給生態環境還存在2個問題:(1)學科專業供給與產業行業發展不匹配。專業設置是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人才需求相結合的紐帶,直接關系到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契合度[2]。隨著科技驅動新商業模式和工業4.0 等產業升級拉開序幕,高職院校專業設置逐漸與目前當地行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相適應;(2)人才協同培養機制和平臺不完善。以“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尚未完善,使得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長期處于較低水平。
(1)校企聯合培養缺乏協同機制和協同平臺,企業深度參與培養缺乏抓手。當前校企聯合培養工作還沒有充分實現對接性,聯合培養工作多流于形式;政府支撐力度還不足,不易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未全面落實;(2)學校教育體系與企業管理體系存在先天脫節,學生缺乏融入企業文化的路徑,職業教育課程體系與學生職業成長規律不相匹配,實訓基地建設“產教”融合深度不夠,導致學生的職業性培養不足。
2.1.1 培訓中心設計模型與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相耦合
人才興,產業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必須服務于區域產業發展需要,才能帶動區域社會經濟社會穩步發展。跨企業培訓中心[3]。通過跨企業培訓中心精準對接區域重點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根據合作企業的人才培養規格和培養數量,精準配置教學資源,建立了基于培訓量和培訓模式的數據分析系統和培訓區域設計模型,以匹配性原則、雙跨性原則、高標準原則和企業化原則實施人才供給側改革,不斷推進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的有機融合,實現制造產業人才“精準供給”。
2.1.2 雙元制本土化深入與區域政策主導相耦合
人才培養質量是引領經濟發展的“驅動型資源”。比如太倉市政府出臺《關于深化“產教”融合加快“雙元制”教育發展的實施意見》等多項政策與資金保障(雙元制學徒補貼1.5 萬元/生,建設培訓中心補貼200 萬元/個),學院廣招博士和產業教授以全面優化師資力量,重點提檔“智能制造”等實踐基地軟硬件條件,不斷擴大雙元制人才培養規模和示范效應,全面推廣校企培“三站互動、分段輪換”的人才培養模式,以不斷提高雙元制人才培養質量與區域經濟發展匹配度。
2.1.3 雙元制教育品牌與區域招商引資相耦合
健雄學院借助國家、省市政府出臺的各項政策指導和德國工商大會的支持,依托跨企業培訓中心成立全國AHK 雙元制本土化示范推廣基地,主導制定“雙元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指南”地方標準,面向全國開展雙元制本土化系統解決方案和職業教育與“產教”融合發展模式推廣,打造培訓中心作為展示“人才力量”的重要窗口,以不斷提升區域招商引資規模和質量,實現了雙元制教育品牌樹立與區域招商引資共贏。
2.2.1 樹立“產教融合”“跨界思維”,創設“一董三委”管理組織
組織變革是深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的基礎與前提。建立需求導向的共享管理組織就是要全面對接產業、擁抱行業、融入企業,建立開放、協同、共享的管理組織體系[4]。跨企業培訓中心是以企業化為其主要特征,因此,在管理運行機制上與一般校內培訓基地有著顯著不同。跨企業培訓中心要借鑒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完善內部治理體系,釋放培訓中心活力,才能有效推進“產教”深入融合。跨企業培訓中心對接企業人才需求、行業標準、政府戰略、校企雙元人才培養模式,實行“政、行、企、校”四方協同、“一董三委跨”
企業培訓中心“一董三委”管理體制模型組織管理體制(圖1),即成立董事會和董事會領導下的教學指導委員會、培訓管理委員會、考試委員會,按照“政府支持、行業指導、企業融入、學校主體”的多元合作模式,以ISO9001 質量管理體系進行教學過程控制,三方(行業、企業、學校)共同負責的課程質量監控與評價范式,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可持續提高。
圖1 “一董三委”管理體制模型組織管理體制
2.2.2 樹立“產教”融合時間思維,創立“三層一體”雙元培養體系
“產教”融合時間思維是指產業與教育的融合是一個歷時性過程,經濟模式轉型必然帶來終身教育需求。一方面,學院通過引進德國“TWO IN ONE”模式,開展雙元制應用本科試點,為德企定向培養應用型技術與管理人才,構建了太倉從中職、高職到本科層次的雙元制培養體系,形成對接縣域產業鏈、創新鏈的教育鏈、人才連[5]。另一方面,通過打造成服務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高地和區域技能人才的培養基地,以構建企業技術人員和社會人員終身教育和可持續發展體系。
2.2.3 樹立“產教”融合技術思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搭建科研成果轉化平臺。
技術思維是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本質問題。(1)強調“產教”融合目標的精確性與嚴謹性;(2)“產教”融合技術方案遵循效率性與實用性;(3)“產教”融合手段多元化[6]。對此,跨企業培訓中心聯合區域德資企業共建智能制造培訓匯集區;協同政行企校推行多方參與的評價與認證標準;啟用智慧云,創設聯盟成員共享互通平臺;圍繞智能制造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根據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和工作崗位需要,校企合作開發嵌入行業標準的培養體系;從學術研究和企業實踐兩大層面構建校企合作平臺,打通產、學、研、用的全鏈條,實現利益共同體教育資源充分共享。
2.3.1 形成N+1+M 的“產教”對接模式,“校企培”三方聯動,精準對接
如圖2 所示,跨企業培訓中心外在的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多元培養主體的利益共享需求等方面,決定了其人才培養供給側的外部結構,推動了職業教育與縣域經濟的耦合發展。外部結構屬于跨企業培訓中心的宏觀規劃范疇,需要“政行企校”四方主體進行系統、精準的頂層設計,其余的供給要素均在此基礎上形成。微觀層面上,跨企業培訓中心一端鏈接區域內主導產業的N 家企業,按以“銷”定“產”的原則,將各企業的訂單分類并聯合“拼單”,精準對接企業對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標準,精準設置人才培養規格和培養數量,精準配置教學資源,根據人才培養的市場指向為企業定制輸送學徒,實現人才資源的“精準供給”;另一端鏈接M 所學校,構建從高職到應用本科多層次銜接的雙元制人才培養體系,將與企業簽訂學徒培養協議的學生集聚到培訓中心集中培訓,使各層次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與企業用人需求精準對接,從而形成多個學校聯合輸送,企業學校有效互動、專業產業精準對接的“N+1+M”產教對接模式。
圖2 跨企業培訓中心“N+1+M 的產教對接模式”模型
2.3.2 共建企業標準的培訓體系,破解校企人才供需脫節問題
跨企業培訓中心秉承校企雙元合作育人的基本原則,將區域支柱產業的行業和企業要素高度融入職業教育過程,建設企業培訓中心結構化培訓體系(圖3),以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人才培養與企業培養要求脫節的問題。一是學生入學即入職,由企業主導遴選學徒、學生和企業達成意向后,企業、學生和培訓中心三方統一簽訂學徒培訓協議,由企業、學校和培訓中心三方協同育人,在育人主體地位上,強調企業與學校地位的平等;二是根據企業技術標準和生產標準,共建企業標準的培訓體系,對接德國職業工種教學標準和教育部“1+X”證書制度試點的課程體系,在合作關系上,強調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三是由學校教師、培訓中心培訓師和德企工程師組成“三師”教學團隊,按照行業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通過引培并舉、引博入企、分類培訓等措施建立教師產、學、研一體化教師管理制度,打造出多元跨界、優勢互補的“智慧倉”,在資源共享上,實現學校與企業資源共享、合作共贏;四是構建基于企業標準的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創建全真的企業環境,營造企業的文化氛圍,實施企業的現場管理標準[5],培養學徒的職業習慣和職業素養,形成與企業相同的職業思維,實現職業學習和企業現場工作的無縫銜接。
圖3 跨企業培訓中心構建企業標準的培訓體系示意圖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自2004年創立以來,積極引進雙元制教育模式,一方面與規模企業(如舍弗勒公司等)聯合建立企業培訓中心,為企業量身定制工匠之才;另一方面在政府支持下聯合區域內建不起培訓中心的中小型企業創建跨企業培訓中心,解決了中小型企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供給難題。并與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億邁齒輪(太倉)有限公司等德資企業共同培養高職層次的雙元制教學班,與常熟理工學院共同培養本科層次的高本銜接教學班,與同濟大學、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共同培養應用本科教學班,形成了“三層一體”的雙元培養體系。學生按照“三站互動、分段輪換”人才模式,在學校、培訓中心和企業3 個學習站點開始交替式學習理論和實踐課程。跨企業培訓中心的培訓計劃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對接行會職業資格認證標準校企共同開發模塊化課程體系;崗位知識也從“認識”“認知”深入到“跟崗”“頂崗”,最終符合崗位需求。健雄學院跨企業培訓中心的協同育人主要體現4 個“原則”:(1)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規格及培訓內容與區域產業類型和企業人才需求呈“匹配性原則”;(2)培訓中心在人才培養體系中需綜合職業學校和企業雙方的特點,體現“雙跨性”原則;(3)培訓環境、培訓現場及培訓設備依照企業的生產專業環境進行規劃設計,呈現“高標準”原則;(4)培訓中心按照企業的管理模式進行企業化運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使其養成與企業相同的職業思維,體現“企業化”原則。
跨企業培訓中心的建設對促進職業教育與區域產業的良性互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從宏觀層面上探索出了“產教”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從中觀層面總結出了教育資源精準對接企業需求的新模型,從微觀層面探索了校企聯合培養結構化的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