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身體部位作尺子
米、升和千克以及不同層級的單位,如毫米、毫升等是全球通用的計量單位,被稱為“米制”或“公制”。然而,在古代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沒有統一的計量標準,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甚至不同村落之間就有不同的衡量標準,長度往往以身體部位作為參照,如肘長、步長、腳長、手指跨度等;有的地區用種子的數量衡量容量;谷物或石頭曾作為重量的標準……今天,有些時候,人們仍然用步長或肘長來臨時估計長度。
這些衡量方式既雜亂又不精確,每個人的肘都不一樣長,究竟用誰的呢?各種不公平會隱藏在雜亂的計量標準中。介于古代的交流范圍比較小,農業社會對精確度的需求也不高,這些衡量方式大致可以應付日常生活所需,但隨著社會大范圍交流的需求越來越多,各種物資交換越來越頻繁,加上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統一度量衡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那么,究竟用多長來作為通用的單位,而且大家都能獲得標準的、永恒不變的長度呢?
“1米”的誕生
今天的米制起源于18世紀90年代的法國,由當時的法國科學院組織。研究團隊決定以北極到赤道并經過巴黎的這段經線長度為準,確立其千萬分之一的長度為標準長度——1米。
1米的定義下好了,然而,這條經線長度該如何測量呢?在18世紀,測量這么長的距離并非易事。兩位天文學家花了6年時間才得到一個確切的數值,再通過數學家的計算,1米從此誕生了。
法國科學院用鉑金打造了一根非常精確的1米長的鉑金棒,并將之保存在一個保險箱中,這就是“1米”的實體,被稱為“米原器”,是制作1米標尺的標準參考物。許多國家也獲得了米原器的復制品。
容積單位“升”和重量單位“千克”的定義與米的定義在同時期得到確立,即千分之一立方米的容量為1升,1千克則被定義為1升4℃的水的重量。
由于精確測量米原器從首端到尾端的距離非常困難,1889年,國際計量大會重新制作了一個鉑合金米原器,其斷面為X型。米重新定義為0℃時該鉑合金米原器的長度。
“1米”在變化
1米標準終于制定下來,但故事還沒結束。時間一長,問題來了,物質總會發生變化,即使是鉑合金制作的米原器,即使變化很小,隨著時間的推移,1米的精確度也會越來越低,那么,永恒不變的標準就不存在了。很顯然,人們需要新的1米標準。
人們再次嘗試了多種方法,但總有不如意的地方。一個多世紀的努力之后,1960年,理想的方法終于被發明出來了,那就是光譜法:將氪原子能級間躍遷輻射在真空中的波長的1650763.73倍定為標準單位米。這表明米的長度標準不再依賴于某個人造物件,而是按照恒定不變的某種自然現象來定義。氪是一種惰性氣體,在充電時可發光,1米的定義就是以它發出的橙色譜線作為基準。
之后每隔幾年,國際計量大會都要重新討論米的定義。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在1983年,1米被定義為光在真空中行進1/299792458秒的距離,因為光的速度是恒定不變的,這也是沿用至今的米的定義,但更細微的修正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