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文件起草過程中,網友“云帆”所提的“互助性養老”建議最終被寫入全會文件。
什么是互助性養老?為什么農村適合互助性養老?農村養老服務還有哪些痛點和難點?
“互助性養老”是什么?
“互助性養老的基本理念,就是由低齡老年人照顧高齡老年人,由身體狀況較好的老年人照顧身體狀況較差的老年人,以此完成養老服務的代際傳遞。”武漢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解釋道。
在全國農村養老服務推進會議上了解到,當前,我國有一億多農村老年人,其中特困老年人約有367萬人,占城鄉特困老年人總數的95%。
“每天我都過來跟大家聚聚、說說話,心情都變好了。”在江西省幽蘭鎮桃嶺村紅溪章家頤養之家,89歲的老人余金仙正拉著她71歲的兒子章冬保的手,笑瞇瞇地迎接著到訪的客人。
村干部說,桃嶺村積極引導村里的鄉賢、群眾和低齡老年人積極開展為老服務,為行動不便、有特殊困難的老年人提供上門送餐、送醫和探視巡訪服務,到目前為止已有15名老年人“入家”。
在頤養之家的墻上可以看到,黨員志愿者值班表從周一到周日排得滿滿當當,值班表邊上還清楚地寫明了“理發、為老人送餐、陪老人娛樂”等具體服務內容。
“互助性養老的實現形式主要有三種,即志愿服務、低償服務、時間銀行。”賀雪峰認為,三種模式都介于居家養老和市場化養老服務之間,其內在邏輯是低齡老年人以閑暇時間照顧高齡老年人,從而換來自己高齡時的被照顧。
“互助性養老”模式為何尤其適合農村?
“互助性養老在農村的優勢,首先體現在農村具有建立在血緣、地緣、親緣關系上的鄰里守望傳統。”華北電力大學老齡科學與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老齡協會老齡科研基地負責人劉妮娜說。
劉妮娜認為,村黨支部領導下的村委會、集體經濟組織、老年人組織屬于互助組織,便于互助性養老服務開展。此外,農村老年人收入相對較低,對市場服務的購買力和購買欲望都相對偏低,對互助性養老服務接受度相對較高。
在一些農村地區,互助性養老在因地制宜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
北京市密云區山區面積大,村與村之間距離較遠,養老服務很難實現全覆蓋。同時,農村老年人鄉土觀念重,不愿離家養老,對市場化養老服務的需求比較弱。當地政府對990名老年人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85.96%的老年人表示生活可以基本自理,不需要日間照料、助浴助洗等服務。
在此基礎上,密云區統籌各鎮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組建本鎮鄰里互助機構,由機構根據本鎮老年人的分布,在本地招募鄰里互助員,組建若干鄰里互助隊,形成“鄰里互助機構、鄰里互助隊、鄰里互助員”三級組織結構。
該辦法實施一年內,為全區4985名獨居老人開展電話問候服務45萬次,入戶探視26萬次,提供代買代繳、衛生保潔、文化娛樂服務28萬次,有效解決了農村特別是山區獨居老人的居家養老照料難題。
“對于不少農村獨居、留守老年人來說,精神層面的需求往往大于物質層面的需求。”賀雪峰說,互助性養老可以讓老年人聚集起來,進行有益身心的文體娛樂活動,這也是互助性養老突出優勢之一。
農村養老問題還有哪些“答案”?
數據顯示,全國農村地區目前已有養老機構2萬多家,養老床位 194 萬多張,幸福院、頤養之家等互助養老設施10.8萬個,多層次的農村養老服務網絡已初步形成。
然而,面對農村人口老齡化挑戰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農村養老服務仍然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
“我國人口老齡化總體呈現出‘城鄉倒置局面,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未富先老等問題在農村表現尤為突出。”民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家庭養老能力弱化、農民養老保障不足、養老服務設施不健全、養老服務運行可持續性和監管偏弱等問題仍然制約著農村養老服務水平的提升。
“失能老年人是農村老年人中亟須幫助的一個群體。”賀雪峰認為,政府應加強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無償或者低償為失能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必要時可委托社會力量管理運營。
解決農村養老問題,少不了資金和制度的支持。
劉妮娜建議,一方面應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募捐、村集體投入、老年人自付等多渠道籌資,增加農村養老資金支持;另一方面應因地制宜確立組織形式,包括村“兩委”、農民合作社、老年協會等,促進農村居民特別是老年人參與自助互助。
相對于城市,農村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更為陳舊落后,管理服務更為粗放,安全隱患更加突出。
從全國養老服務推進會透露的信息來看,堅守服務質量與安全紅線,強化農村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將是接下來農村養老服務工作的重點之一。
相關鏈接當我們老了
如何養老,是關系到每個人生活前景的大問題。當你老了,頭發白了,打算怎么養老?如果身在農村,又將如何面對老年生活呢?以下這些模式也許能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社區養老:社區養老是指給老人們專門提供一個養老的地點,類似于傳統的敬老院,然后很多志愿者也都會來自愿地照顧老人。社區提供各種娛樂休閑場所,環境比較好,對于緩解養老難題來說非常合適。
退地養老:一些試點地區采取了退地養老的方式,老人自愿選擇退出土地,然后領取一筆補償款,這筆補償款可以作為養老費用,保障晚年生活。
互助公社式養老:互助公社與傳統養老院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養老護理員,或者說是只有少量的養老護理員。老人在互助公社,可以享受應有的硬件設施,還可以自行組成一個興趣團體。空閑的時候,老人可以做義工,賺取的工分可以存在公社的“時間銀行”兌換相應的報酬和服務。
家庭養老:以家庭為中心,靠子女親屬養老。這是目前農村養老的主流,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有贍養老人的義務。
農村養老保險:農村老人每年雖然也有養老金,但只能保障老人最基本的生活。政府的養老政策是托底的,在農民養老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