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倫
從業蔬菜電商 起步的關鍵在于選對產品
蔬菜電商在選擇產品時,往往考慮多個因素:是否在口感上受消費者歡迎;是否有穩定的貨源供應;是否適合中長途物流運輸……如果僅僅因為某種蔬菜好吃,而貿然引入到電商銷售中,無疑增大了“翻船”的風險。
如何選擇適合電商銷售的蔬菜?這是擺在很多蔬菜電商從業者面前的重要問題。選對了,就能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殺”出一條血路;選錯了,就可能“半路翻船”,血本無歸。
山東省濰坊市壽光是全國的蔬菜生產、物流、交易中心之一,以壽光蔬菜為核心的蔬菜產業集群正在形成。同時,各項蔬菜標準化種植流程的落地實施,對蔬菜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壽光市洛城街道南莊村的一家合作社,在蔬菜電商上試水成功。幾年前,合作社的李安全率先試種了“金童”“玉女”兩個水果黃瓜品種。由于產品比較稀缺,所以供不應求。除了線下銷售,李安全還嘗試起了線上銷售。如今,南莊村的“金童”“玉女”水果黃瓜進入了“阿里巴巴”的“盒馬鮮生”等平臺銷售,也被列入2022年北京冬奧會優質農產品推薦名錄。
蔬菜產區發展電商 熱情之外更需謹慎
蔬菜電商還有哪些發展方向,前景如何?對一些種植體系完善且成熟的區域來說,這是他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在蔬菜電商這片“藍?!敝泻叫?,必須慎之又慎。
從目前來看,蔬菜交易中,傳統的線下市場仍然占據主流,這是由蔬菜產品固有的特性決定的。而近年來網購群體基數增大和線上生鮮銷售市場的規模擴大,為蔬菜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電商為蔬菜產業帶來了一批新的客戶,創造了一種新的市場業態,使菜農、合作社、農產品經營主體實現跨越中間商直接與消費者溝通。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以及日漸興起的二三線城市,不斷擴大的電商消費群體,是蔬菜電商發展的有利因素。一些蔬菜主產區完全可以嘗試電商銷售,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蔬菜電商市場。
但也有部分人對蔬菜電商的發展前景持保守態度。他們認為:
一方面,近年來生鮮電商的銷售額連年增長,增長速度太快,同時這個市場突然吸引了大批資本入場,市場環境更加復雜,每年崛起的生鮮電商企業和關門停業的企業同樣多,市場風險增加,而蔬菜產業、菜農面對風險時很難做出及時的反應。
另一方面,蔬菜與水果不同,雖然品種很多,但是適合鮮食的品種很少,且很多蔬菜儲存、運輸損耗率高,不適合中長途物流配送,再加上線下的農貿市場、超市、集市對消費者仍有很大吸引力,這也是蔬菜生鮮電商面臨的固有挑戰。
另外,一些蔬菜產區的產業化程度較低,蔬菜種植技術、產品品質往往難有保證,貿然入局蔬菜電商,則要面對比產業成熟地區更大的風險,甚至會反過來打擊本地傳統模式下的蔬菜行業。
“新技術+新模式+新農商” 走出蔬菜產銷對接新路徑
那么,電商平臺的新技術、蔬菜生產的新模式,加上現代農業生產的新商業模式,能撞擊出怎樣的火花?
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結合在山東壽光、陜西洛川等地的調研情況,建議電商平臺從蔬菜需求特點、蔬菜流通要素出發,結合網絡追溯機制、消費者畫像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解決人民群眾需求與蔬菜產區供需不平衡、流通環節質量損耗及由于生產要素不穩定產生的標準化問題等。
北京潤生農村發展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徐小青認為,蔬菜產業達到“種得好、賣得好、吃得好”,一個是品質培育,一個是品牌修養。特別是在2020年特殊的“后疫情時期”,線上交易顯現出了優勢,電商平臺不僅涉入了流通領域,更是對生產、技術、品牌營銷,乃至農戶、經營主體等新農商體系的改革與成長,都帶來了反向的助推作用。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首席專家李清澤認為,無論是山東壽光等國內蔬菜優勢產區,還是農產品上行平臺,可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加強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的建設,“單品驅動、年年滾動、各方聯動”,走出一條線上線下融合的新路徑。
協同各類主體 補齊標準化、冷鏈和人才等短板
多年來,各地的蔬菜種植業發展也帶動了農村發展、農業進步、農民致富。在產業化日漸成熟之時,如何迎接互聯網對市場的沖擊?
互聯網對蔬菜產業,甚至整個農業的影響是必然的,在市場銷售方式和渠道日趨多樣化的今天,蔬菜行業不能再固守原來的“一畝三分地”,要主動迎接市場沖擊,在沖擊中尋求改變。
蔬菜產業發展一頭連接著“腳上沾泥”的生產者,另一頭是追求性價比的消費者。因而有關專家認為,應加強優良品種培育、源頭控制、標準完善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立蔬菜流通體系,并線上線下各類主體協同,進一步優化蔬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王鳳忠提出,蔬菜生產、流通全供應鏈上需各方主體協同,補足標準化、冷鏈等短板。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原院長、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羅云波認為,在倉儲、物流過程中,如何保證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保證食物品質及質量安全,是目前蔬菜流通領域面臨的問題之一。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劉富中表示,在蔬菜上行體系中,可以通過建設綠色生產方式、綠色溯源系統來補齊部分現有問題,電商平臺等流通體系的主體,可與農業農村部的標準化生產基地、優質農產品基地、出口農產品基地進行對接,讓消費者吃到放心菜、優質菜。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植物食物與營養政策研究中心負責人黃家章則從產品質量安全、食物營養科普等方面,建議平臺明確準入門檻,引導蔬菜產業優質化、營養化。
相關鏈接做生鮮電商的六大應對舉措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如此嚴峻的形式,準備進入生鮮電商業序列的朋友們,以下幾項意見可供參考。
1.專注細分市場。細分市場,一方面可以從產品方面細分:進口牛奶、有機食品、深海海鮮等。另一方面可以從消費者細分:孕嬰群體、老外群體等。還有就是做小而美的Niche Market(利基市場),中國消費群體龐大,任何一個小眾市場足以養活一個300-500畝的農莊。
2.具備資源優勢的產地直銷。這主要是因為就目前生鮮農產品的產業鏈而言,優質的農產品更為稀缺;另外一方面,生鮮食品不標準,需要更多的“第一現場”知識。生產基地具備先天性條件,不用考慮產業鏈的上游問題,考慮更多的是應該通過哪種渠道來銷售的問題。
3.中高端的特色生鮮產品將在生鮮電商市場上獲得更大的市場。大眾化的食材面臨著線下超市、菜市場的沖擊,而特色化的高品質生鮮產品更受年輕人的歡迎。中國生鮮電商的消費主力人群主要是28-38歲的年輕白領。這類人群購買力強,對生活品質要求高,樂意選擇品質更好,更安全的生鮮食材。
4.與專業運輸隊伍合作。相比于冷鏈運輸的大投資,不如選擇與成熟的運輸團隊合作。同時,專業的知識,有利于減少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消耗。
5.產品質量是關鍵。不論采用何種方式,產品的質量好壞是最根本落腳點??煽康馁|量保證是做好生鮮電商的要點之一,無論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無論什么模式,質量才是王道。
6.生鮮 O2O 也是未來生鮮電商發展的一個方向。依托于自身線下店鋪優勢的 O2O 模式,通過打折、提供信息、服務預訂等方式,把線下商店的消息推送給互聯網用戶,從而將他們轉換為自己的線下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