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會男
長時間接觸溫度不高的熱源會導致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也可稱之為低溫燒傷或低熱燒傷,是指長時間接觸溫度不太高的熱源,因熱量蓄積而導致接觸部位皮膚或皮下組織燒傷,是從真皮淺層向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的漸進性損害。
一般認為70℃熱源持續接觸皮膚1分鐘后,可致表皮全層損害,44℃熱源持續接觸6小時,可引起皮膚基底細胞不可逆損傷。低溫燙傷的溫度一般在44℃-51℃(僅僅比人體基礎體溫略高),其皮膚損傷程度與溫度、接觸時間成正相關。雖然大多數取暖物品的溫度人體可以忍受,甚至是在讓人感覺較為舒適的范圍內,但過長時間的直接接觸仍可引起皮膚不可逆的損傷。
一般來說,低溫燙傷好發于嬰幼兒、糖尿病患者以及老年人。因這類人群對寒冷的抵抗力均較差,使用取暖物品也相對較為頻繁。嬰幼兒普遍表達能力欠佳,如家長未能細心周到地照顧則很容易引起低溫燙傷。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管神經病變,對皮膚損害刺激性的感知和防御能力低下,也是低溫燙傷的高發人群。老年人的皮膚隨年齡增長而變薄,皮膚張力、感覺功能、自我防護作用以及對周圍環境溫度的調節功能較差,再生機能降低,皮膚血運減慢,對低溫刺激的反應較差,在低溫的持續作用下容易導致皮膚的燙傷。
低溫燙傷皮膚創面的疼痛感并不十分明顯,僅在皮膚上出現紅腫、水皰、脫皮或者發白的現象,面積也不大,在普通人眼中燙傷皮膚表面看上去“傷不太嚴重”,但創面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如果處理不當,嚴重的會發生潰爛,很長時間都難以愈合。低溫燙傷一般是在夜間睡眠時發生,通常皮膚感覺相對遲鈍,以致發生燙傷還難以察覺,不少燙傷是到了很嚴重的程度才被發現。
一旦發生低溫燙傷,應該先用冷毛巾敷上或用涼水沖洗燙傷處,以盡快達到局部降溫的目的,再及時就醫,千萬不要用牙膏、醬油或者其他非專用藥膏涂抹燙傷處,這樣容易遮蓋創面,影響醫生的判斷,也容易引起燙傷處感染。
做好保護措施預防低溫燙傷
預防低溫燙傷,生活中應注意這些方面。對于嬰幼兒和老年人除了應加強看護、照料,最好不要讓他們長時間接觸溫度超過體溫的物品。一些患有糖尿病、脈管炎或中風后遺癥,長期臥床的老人尤需特別注意。如果使用電熱毯,溫度不要事先設置得過高,也不要整夜使用,更不要長時間地貼近暖氣片等取暖設備。
年輕人在使用各種取暖設備時,也一定要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在使用金屬和電子取暖器時,有封套的要嚴格使用封套,并且不要緊貼皮膚,盡可能地避免低溫燙傷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