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這么多年碘鹽,你是否考慮過一個問題:為啥要在食鹽里加碘?在別的地方加不行嗎?
首先,加碘的載體必須是絕大多數人都會吃的。比如有的西方國家用面包做載體,因為他們的主食非常單一,面包幾乎人人都吃。
而中國人的飲食十分復雜,很難找到一個普適的食物做載體。你強化面粉,人家只吃米飯;你強化大米,人家喜歡啃饅頭。你通過動物性食品強化,人家吃素。
人人都離不開的,大概只有油、鹽、水等極個別選項。
其次,由于人體的碘需要量是相對穩定的,所以補碘載體(比如鹽)的攝入量也必須相對穩定。只有這樣,科學家通過數學模型計算出來的碘添加量才能符合絕大多數人的補碘需要。
一個是你自己吃的量相對穩定,一年四季的變化不大,且今年吃多少,明年差不多還是這些;另一個是不同人吃的量相對接近(以同年齡組計算)。
另外,選擇補碘載體還需要考慮經濟因素。補碘是公共衛生政策,花的是全民的錢。這里有個專業術語叫作“衛生經濟學”,目標就是花最少的錢,實現最大的公共衛生效益。
其實最早的補碘方式是美國人發明的用碘化鉀水溶液補碘,但這個方法需要醫生介入,不易推廣且執行成本太高,直到瑞士醫生改良為食鹽加碘。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評估,拉丁美洲每人每年的食鹽加碘成本僅1美分(全球總體水平是5美分),而健康收益換算成經濟指標,投入產出比高達1:265。太值了!
食鹽加碘還有其他優勢。比如:
——食鹽加碘有接近100年歷史,技術上最為成熟。
——碘鹽的運輸、保存都相對容易,便于送到偏僻的內陸山區。
——通過食鹽加碘不影響食物的色香味,消費者的接受度高。
——由于存在膳食結構改變等因素,碘強化政策也需要不時調整,而食鹽加碘量調整起來很方便。
——食鹽的生產商通常比較少,這樣更有利于監控質量,保證碘的添加量穩定。
正因如此,目前世界各國普遍認為食鹽是首選的補碘載體,食鹽全面加碘也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策略。
雖然特定食品加碘、動物飼料加碘等策略也有一定應用,但它們常是通過食品工業用鹽、飼料用鹽來實現。
冷知識:
碘制劑是常用消毒劑,比如碘酒、碘伏。過去動物養殖使用碘制劑消毒,例如奶牛擠奶前后的乳頭消毒,這是人獲取碘的重要途徑之一。
不過現在碘劑逐漸被雙氧水、季銨鹽等新型消毒劑取代,牛奶和普通奶粉中的碘含量也不如以前了。
相關鏈接
“碘鹽”和“無碘鹽”
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不僅是調味品,也有殺菌消毒、護齒、美容等功效。早期的食鹽中是沒有加碘的,但由于人體缺碘的原因造成很多人出現甲狀腺腫大,所以從1995年起,我國便開始實施全民食鹽加碘。
碘鹽和無碘鹽的區別:碘鹽是指含有碘酸鉀的氯化鈉的食鹽,缺碘容易引發多種疾病。無碘鹽是沒有添加碘化物的食鹽。
吃碘鹽的好處:食用加碘食鹽可以更好地促進物質的分解代謝,能更好地維持人體的能量平衡,促進人體體重、骨骼和肌肉的生長。
哪些人需要吃無碘鹽:無碘鹽能避免因為碘刺激甲狀腺素形成甲亢的風險。常年食用海鮮等富含碘元素食材的地區應該食用無碘鹽,因為碘食入過量對人體也是會造成危害的。如果本身就患有甲狀腺炎的人群更適合食用無碘食鹽,這樣才能不刺激炎癥的加重。
食用食鹽的注意事項:食鹽雖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但要適量。有專家調查,吃鹽越多,高血壓的發病率就越高,食鹽過多還會對心臟、胃和眼睛造成很大的危害,建議大家平時飲食中以清淡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