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奉俊
孩童時期,家鄉的年味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殺豬則是迎接過年的重頭戲。在父老鄉親的傳統觀念里,年豬的大小肥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家庭的運氣、福氣和辛勞,如果一個家庭一年到頭沒有養出一頭像樣的年豬,被認為這一家人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運氣不好,六畜不旺。
因此,在這窮鄉僻壤的大山里,家人不管平時多么缺糧少油,都要想法養好一頭年豬,有的一頭年豬要養上兩年多,重量要有200多斤才舍得殺。有的人家年豬不幸遭了瘟疫死了,得趕快買上頭百來斤的生豬喂養,每天三時呵護喂養,直到可以支灶架鍋燒水磨刀準備宰殺的那時懸著的心才能放得下來。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這就是我的鄉親們,他們不肯示弱,也不愿服輸。他們要通過自家的辛勞讓孩子們知道人應該怎樣活著才能有尊嚴。
殺年豬一般都安排在臘月二十三到年三十。按照習俗,一家殺年豬,全村來祝賀。鄉親們殺年豬的日程,事先口頭商量安排,今天是誰家,明后天又是誰家,排定日期后,主人還要登門一家一戶的邀請鄉鄰到家做客,全村人就這樣沿著豬叫聲的次序輪流去“吃大戶”。
大家聚在一起殺年豬,不僅僅是為了能吃塊新鮮肉,而是村里人一年之中聚人氣,講和氣,融感情的一個好機會。年豬一叫,全村男女老少紛紛登門賀喜。不能前來吃飯的老弱病殘孕,主人家要在開飯之前派人挨家挨戶給他們送去最好的飯菜,讓一碗熱氣騰騰的新鮮肉湯承載著大山里沿襲千百年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家鄉人歷來講究善惡因果,不濫殺生。按照習俗,一個人在一天之內不能提刀宰殺超過三頭豬,自家養的豬不能自己提刀宰殺。如果要殺的是母豬,還得燒香舉行儀式,給將要逝去的生靈“超度”,有孕在身的牲畜不能殺,宰殺牛這樣“懷胎十月”的動物得先超度。
家鄉的年夜飯雖不那么豐富“排場”,但也有著自己的溫暖和幸福。年夜飯主要在本家族內舉行,一家三兄弟,早在老三家吃一頓,中午在老二家吃一餐,晚上在老大家擺一席。假設一家兄弟除夕這天各吃各家飯,在外人看來就是兄弟不和睦,妯娌有矛盾,家不和難得百事興。
大年初一,天還沒有大亮,家鄉的人家就已經燈火點點,人們就忙碌著燒水煮餃子過大年。這一天不能睡懶覺,大人要早起生火下水餃做家務,勤儉方能持家,小孩要早起圍著火爐大聲誦讀,詩出書最宜啟后……這片大山里的人,就這樣把對新春的美好憧憬和愿望通過點滴言傳身教。
過年自然要燃放鞭炮,鄉親們在祭祀迎新時,三聲炮響,通天地,祈福壽,其他時間燃放,適可而止。假設有人在夜深人靜時,還在燃放鞭炮,那將被認為有損民風,家教不嚴。如果在過去一年里家中有白事或重大病災,這家人這個年基本上不會燃放鞭炮。
我雖離開家鄉多年了,但兄弟姐妹還在家鄉居住,每年在過年前回家一趟,總會帶一副春聯貼在老屋的大門上,有著紅紅火火的愿望和祝福才是年。我總在逢年過節的飯桌上多添兩套餐具,在開餐前先往這兩套餐具里夾好菜、斟滿酒,祭天祭地祭故人,這又是一年……幾分鄉思,一樣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