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未尖
“公辦民助”“名校辦民?!薄奥摵限k學”……各類冠以名校招牌的合作辦學學校遍地開花。僅在西南某省會城市,當地教育部門的不完全統計顯示,2014年以來,全市通過政府、企業與省外教育資源優質的學校開展的各類聯合辦學學校報備數累計達200多所。《半月談》記者在多地采訪了解到,一些名校合作辦學過程中出現“冠名辦?!薄皰炫妻k?!庇忻麩o實、地產商辦校成“售樓招牌”等問題。(2021年2月24日《江淮晨報》轉《半月談》報道)
“冠名辦校”早已盛行好些年,初衷確實是想利用名校資源,吸引社會資源(比如房地產開發商)參與辦學,彌補政府教育投入的不足,提升地方教育水平。
后來,名校、地方政府、合作辦學者紛紛發現,以名校招牌所辦民校因為收費不菲,似乎成為一個“聚寶盆”,便開始力推這種辦學模式,一些地方政府還對此加大人力、財力、物力等傾斜。于是,各類冠以名校招牌的合作辦學遍地開花。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本就有限,一旦在“冠名辦校”上花費太多,勢必縮減對其他公辦學校的投入,使得公辦學校之間呈現出“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分化狀況。同時,名校所辦民校借助其公辦名校背景、官方背景,搶奪優質生源,擠壓真正民辦學校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拉大了教育不公。
對學生及家長而言,在“冠名辦校”風潮下,往往未必能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因為以名校招牌所辦民校,辦學質量良莠不齊,效果不盡理想。有的“冠名辦?!笨赡苤皇浅鍪酃诿麢啵詈筮M行利益分成,而教育資源與名校毫不沾邊,換言之,雖然掛著名校的牌子,教育理念、教學能力、管理模式等跟名校并沒什么直接關系,是典型的“掛羊頭賣狗肉”。在有的“冠名辦?!敝?,名校雖是在真實參與,但因分校太多,稀釋了名校優質教育資源,教育質量并不高,或受到投資方的掣肘,醉心于利益追逐,社會認同度越來越低。
此外,當“冠名辦校”的做法越來越普遍,在僧多粥少之下,一些家長別無選擇,只好花更多錢去享受原本是公益性、普惠性的義務教育。另一些家長的擇校心理被甚囂塵上的“冠名辦?!彼呋?,社會的“擇校熱潮”一再被激發,整個社會彌漫著一種不理性的辦學與焦慮的求學氣息。還有一些“冠名辦校”因投資不到位或規劃調整,引進的名校落了空,而老百姓卻花大價錢購買了有“名校光環”加持的所謂學區,無疑落入了樓盤“聯姻”名校的陷阱。據說還有開發商將樓盤賣光,還沒有多少投入的外地名校抽身而走。
因此,各地應對現有的“冠名辦校”加強規范,加強監管,防止名校合作辦學野蠻生長、變形走偏。盡量讓名校所辦民校與“母體”徹底脫鉤,實施“四獨立”——獨立的法人資格、獨立的財務會計制度、獨立招生、獨立頒發學業證書,讓公辦、民辦學校各歸其位。若有新的“冠名辦?!眲t不應給審批。近年來,個別地方暫停了公辦學校托管民辦學校的審批,有的還要求公辦中小學不得參與創辦民辦學校。這無疑是正本清源、重構競爭公平之舉。
(編輯 邢多多1048572239@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