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
病了才能多睡?
今年3月中旬的某天晚上,本該準時出現在直播間里的薇婭,突然消失了。她在微博上抱歉地向大家解釋,自己住院了,膝蓋半月板受傷,需要動手術,還安慰關心她的粉絲:“不過一切安好,過兩天見。”
這是以敬業著稱的薇婭,在高強度直播工作的5年中,第一次因為身體“敗下陣來”。微博留言里,她的好友、主持人李靜給她留言:“趁機多睡。”
真不容易,她終于有機會,可以多睡睡覺了。
人的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生命是在睡眠中度過,這個說法并不夸張。可人們對睡眠的認識與重視程度,遠遠沒有與其實際的重要性相對等。現代人或是晚睡,或是失眠,各類睡眠障礙現象相當普遍。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年輕人屬于“螢火蟲”群體,數據有其可靠性。
然而,將此群體的形成歸之為“主動加入”,未必準確。
從個體的生存競爭,到社會發展帶來的快節奏、多元化生活形態,都決定了晚睡成為多數人別無選擇的現實。學業任務之重,學子們不得放松,職場上“996”到“007”乃至“365”無休的工作模式,都使得涉身其中的人們上足了發條往前趕。
從人類文明發展與社會形態變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正常現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農耕時代人們普遍的生活節奏。那個時候晚上不早早睡覺,要么瞪著眼睛看星星,要么浪費火燭,難得有個青年“鑿壁偷光”一回,就揚名天下了。
如今呢,太陽下山了,天和地還都是亮的——城市亮化工程成果顯著,再寧靜的鄉鎮,也還有幾星路燈徹夜長明。即便家里窗簾緊閉,各類電器乃至Wi-Fi之類的指示燈,都在以微光提示著咱們,現代生活的信號保障,是正常運轉的。
早期電視信號剛出來時,曾有人反對將基站裝在自家附近,說干擾睡眠。如今各種信號鋪天蓋地,大家習慣了。是否影響睡眠呢?不用問基站,每個人看看自己日常手機使用的情況就了解了——我們享受現代文明成果的同時,也奉獻了更多時間與精力給到這些成果。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日子,回不去了。城市的夜越來越晚了,快要連到白天了。每天8小時以上的充足睡眠,對于都市人來說,幾乎快成為久遠的傳說了。
睡眠時間不是絕對的
何謂充足睡眠?時長的說法只是個參照,并不適用所有個體。缺乏規律作息,熬夜且透支健康的人們,無論出自何種原因,日積月累地打疲勞仗,對生理機能與心智狀態都是極大的損害。職場上時有“過勞死”“猝死”之現象,究其原因,多與缺覺有相當大的關系。當我們從理性上認識到睡眠對人體機能運轉的重要作用時,乃可明了,在個人發展與身心養護之間,取乎中道,持衡而行。
中醫有云: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凡人有病,莫不強調要臥床休息。大病住院,也是要先配床位。為什么?因為睡下來了,諸事不做身心安頓了,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之功能運轉,才可以恢復正常乃至提升效能。
有些心理疾病,甚至是強制性睡眠就可以治愈的。有“森田療法”專治青少年厭學癥,具體方法就是,讓厭學者臥床休息,除了吃喝拉撒之外,一概不許離開床鋪。與此同時,也不許接觸其他任何信息,沒有手機、電腦,沒有書籍文字,也沒有人聊天。是的,照顧者只提供基本飲食以及最必要的信息交流。
這樣三天下來,厭學者得到充分休息,同時也無任何信息干擾,寧靜,乃至后來會有些無聊,于是,再看到文字,感覺好親切,就不厭學了。
此法重在實施得當,原理其實就是利用人體機能特征,針對“厭學”的心理,反其道而行之——一條道上走過頭了,往回走就是了。躺下來不讀不看不聽不聊,好好地睡覺,最大限度減少生命消耗,身心安靜下來,人的呼吸與心跳節奏都會變得平穩有序,趨于常態。而人體單位時間內心率隨呼吸變化而產生的曲線,又是衡量“心率變異指數”的重要指標。這一指數,也是直接決定了人體心腦血管功能相關的生理狀態與運作水平——常規的藥物,只是控制表面現象,卻不能解決現象發生的根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安眠藥了,強制入睡,卻無法提升單位時間的睡眠質量,也不能讓你下次不失眠——此謂治標。
如何治本?有些人以為吃營養品之類可以補充能量而后減少缺覺帶來的影響,也有人干脆以咖啡之類提神,回避困的感覺。顯然,這些都非長久之計,且因為不在現象產生的根本處起作用,總有“失效”的那天。而到那時,其負面作用也已經形成了。
到頭來,如果上天還給機會療愈,不可或缺的,還是“睡補”。到了睡補也不起多大作用時,那說明自身的生理機能運轉已經消耗太多,不易恢復常態了。怎么辦?多睡加上調和均衡的飲食營養,再加上安定的生活環境與良好的情感支持系統,可使得治療或曰恢復過程順暢一些。可上述條件,對于現代奔忙著的職場人士來說,談何易得?
許多亞健康與生病人士一邊工作一邊用藥,明明知道最好的治療方案、恢復健康的良法,卻不具備相應的條件去達成。療愈之路,其道甚艱。
如何正確地睡
不論學子還是職場精英,在既有作息節奏中盡可能多些睡眠時間,只要想做,總還是有努力余地的。此外,也有許多提升單位時間睡眠質量的方法可供選擇。比如睡眠用具的選擇和睡眠環境中光與色的布局,如何符合人體需求;冬天上床前,手腳冰冷的情況有無改觀;夏季入睡前,空調溫度是否適宜,是否調為睡眠模式。上述種種,調整到位了,睡眠質量就會好轉。
此外,最重要的一點是,睡覺之前要“先睡心,后睡眼”(語出宋代周密《齊東野語》),指人心神寧靜,才能進入良好的睡眠狀態。中國歷史上道家修成者張三豐先生更有《睡仙功》一詩留世,其中有“莫散亂,須安恬”之類,同樣是將入睡者心神安寧、氣息勻長作為具體方法,上升到了拓展生命功能的高度。
以此來檢視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睡覺之前多數在做什么?刷手機刷到困了才睡,或是干脆刷到興奮了直接失眠,哪里還有“睡心”之說呢?
如此狀態下睡眠,首先是不易入睡,其次是難有深睡,當然睡眠質量也不高了。
如果有儀器來實時監測這種狀態下的心率變異指數,其心率與呼吸節律,也必然是隨情緒起伏與注意力變化而變動不息的。這些指數不穩定時,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的修復功能就無法充分啟動,所謂的“休息”和“充電”之類,其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以此來理解長期睡眠不足或是睡眠障礙對心腦血管疾病乃至抑郁情緒之類的影響,就容易多了。所以,少年、青年、中老年們,人生不同階段固然有各自的任務目標,可達成這一切的基礎,歸根到底,無非還是為了自己的身心安頓、宜居當下。睡眠如此重要,千萬重視。那種“舍不得短眠而被迫長眠”的悲劇,是我們所不愿再見的,那么,立足自身實際情況,有序改進睡眠質量,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