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錢”
“掙”字:左邊是手,右邊是爭,其意為要用雙手去辛苦的勞動。
“掙錢”指的是,你用自己的雙手依靠出售技能或資源去換取薪酬。在這個過程中,其始點為物,終點也是物。而且換取的薪酬跟你的勞動成果成正比,但是你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能換取的薪酬比較少。所以一般一個普通人,只能找到一家企業去打工,去“掙錢”換取財富。
然而大家的時間和體力幾乎相差無幾,為了讓自己能夠換取更高的薪酬,只能去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熟練程度。例如通過讀書獲得更高的技能價值;或者通過愛思考、大量實踐、會溝通等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價值。
但是,對于普通人來說,每天拼死拼活為自己爭取的一點點薪酬,真的能趕得上錢貶值的速度嗎?
“賺錢”
“賺”字:左邊是貝,代表金錢;右邊是一只手拿二支禾苗,代表糧食。其意為用錢買糧食再賣出去,然后又得到錢。
也可以這樣理解:右邊的“兼”字為兼職的兼,再加一個“貝”,就是說讓你的錢去做兼職,幫你用錢生錢。
這種人可以不動技術、也可以不是資源的直接擁有者,但他們往往懂得如何去配置資源,通過優化資源去賺錢,老板就屬于這類人。
這樣即使你什么也不做,每天在沙灘上曬太陽,財富也會一刻不停的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才是真正意義的財富增值,關鍵是你要把它做成一個循環,那財富就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金融思維
未來的每一件物品、每一項服務、每一個企業,都可以變成一個金融產品,然后對其進行金融運作。
什么是金融運作?就是推動資金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國家和地區,最有效率的產業、企業,最有效率的項目、個人,從而實現資本的增值和擴張。中國正在全面金融化。
從現在開始,你必須有工具箱意識。即:你的房子、車子等都是你的金融工具,你的目的不是徹底擁有它們,而是利用它們。你要通過更新、買入、贖回實現它們的增值,然后推高自己的高度,從而可以配置更多資源。
金融的本質就是錢如何生錢。
錢不是萬惡之源,錢只是可以將一切量化。資產可以量化,思維可以量化,甚至時間都可以量化。
在金融思維主導下,這種邏輯將世界變成3種角色:
打工者:我有力氣,誰給我錢,我就幫他干活(掙錢)。
創業者:我有智慧,我需要把錢變成更多的錢(賺錢)。
銀行等機構:我有信用,幫助你們讓錢流動起來(躺著賺錢)。
理財的真正奧秘
錢是紙做的,本身并不值錢。教科書里說它是儲藏手段、價值尺度和交易媒介。就是說,我們能拿著這些紙換到想要的東西或者服務。所以,錢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錢變成需要的東西(服務)才有意義。
從這個意義上說,你擔心的并不是虧錢,而是擔心錢買不到本來能買到的東西。
所以,理財的問題,其實是怎么花錢的問題。把錢花完不算本事,有花不完的錢才是本事!而怎么讓這筆錢源源不斷地花不完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