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柯
在大學講座現場,有個看起來比較成熟的學生,問了我一個很生活化的問題。他說自己一進學校,就發現同學們都熱衷于加入各類社團,他自己也加入了文學社。
可是,他參加文學社一年多之后,心里總是覺得很沒勁。平時大家就是寫點東西,在內部贈閱的報紙、雜志上發一發。剛入校園的大學生,一開始都以為社團會有什么趣味十足的活動,可以讓自己有很大的改變,但是時間不長,就發現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他問:“加入文學社對學生有什么用?”
我想了想,加入文學社好像真沒什么明顯的實際作用。文學社是校園的古老傳統,我們樂于寫詩、作文,贊美年華,抒發情懷。不過這對于普通社員來說,似乎又都是離實際用處很遙遠的行為。
如果是文學社的骨干成員,做管理方面的工作,可能會有一點實用的方面。組織活動,拉廣告,邀請嘉賓,跟學校的領導打交道,懇求批場地,申請經費,諸如此類,還是可以鍛煉一些做事的能力。
但是這種鍛煉,又是有限的。去外面找個大公司實習,一樣可以獲得,甚至積累的經驗更多,也更加正規化……
就在那短短一分鐘,我腦海里浮現出漫天飛雪的畫面。我只記得,千禧年的冬夜,我也是文學社的一名學生,代表文學社團參加省里的詩歌比賽。那次比賽我拿了特等獎。寒夜落雪,我們一群人為了慶祝得獎,提議去吃火鍋,大家一路說說唱唱,很快樂。
雖然贏得了獎勵,學校也沒給我獎金,還讓我自己去復印了獲獎證書交到校團委。對了,學校復印費都沒給我報銷。我不是有意要“黑”母校,但是,這恰恰說明,在大多數人看來,文學沒有實用價值,哪怕得獎,也不如別的獎勵。我后來拿了大學生科研獎,就有實打實的獎金。
但是,許多年后我回憶起來,卻覺得文學社的經歷很美好。一生之中,再也難以有這樣的時刻。你再也找不到那樣的小伙伴,也找不到那樣的氛圍,更找不到那樣的心境了。人到中年以后,忙于酒色財氣,忙于生計飯碗,忙于生老病死,忙于喜怒哀樂貪嗔癡,忙于功成名就,就不會再有那么多人面容清瘦、笑容明朗。
那個雪夜,我們找了一個小飯館,拉著老板不讓他打烊關門。店里暖烘烘的,我們說說笑笑,吃著糖醋里脊和水煮肉,喝著凍得透心涼的啤酒,喝得全身發熱,臉頰通紅,無憂無慮。
據說,在那次比賽后,有一個女孩跟一個外系的男孩走到了一起。后來他們還結婚了。
“哪怕文學社什么用都沒有,它還有一個奇妙的作用——吸引女生。要知道,喜歡文學的女孩總是很多的。這正是無用之用?!蔽也恢肋@個回答是否真的解決了那個年輕學生心中的困惑,我只知道,他鼓掌了。
很多事情看起來沒什么實際利益和用處,但不經歷,人就不會長大成熟。青春里的許多經歷,不管是愛情、生活,還是學業,其實是要在多年后才能顯現意義。這是成長,也是必經,如果你還年輕,終有一天你也會懂。
(編輯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敏寶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