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偉
農村不管是過大年還是過小年,對“老先人”(祖先)都是比較敬重的。每家都設有香桌,香桌是家里比較莊重的地方,都設在房屋的“重首”,即堂屋。如果有小孩子玩耍爬到上面,或者隨便放一些不敬重的東西,是絕對不允許的。香桌面正中放著香爐,墻上掛著“香畫”,中聯寫著“祖宗昭穆神位”,字體稍大。聽上一輩的人講,“昭穆”分別代表“男女”,“香畫”代表已逝的“里老先人”和“外老先人”。這種說法是否確切,我一直沒有做具體的考證,所以也沒有一個準確的結論,暫時對小孩子也按他們的講。旁邊左右各一豎行小字“東廚司命”“福祿財神”。左右分別兩副護聯,字體比中間的聯要小:上聯是“祖德永扶家宅順”,下聯是“宗功保佑子孫賢”,也有的是上聯“寶鼎呈祥香結彩”,下聯“銀臺報喜燭生花”。“香畫”是家庭最神圣的標志,任何人都不得侵犯,小時候聽說有的家庭吵架把“香畫”撕了,撕毀“香畫”,是對祖先的大不敬,這意味該家庭矛盾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香桌正中下方還設有一個空格式的小柜子,把它稱作“土堂”,里面專門設有一個香爐,祭祀土地神。農村人靠土地生存,都盼望風調雨順土生金,所以專門為“土地神”設個“單間”,好讓他每年賜一個好收成。“香畫”上方的屋頂設有“神篷”,是用竹子編成的一個平板,面積比香桌面的面積稍大些,防止屋頂上的“揚塵”“熄(落)”到香桌上,對祖先不敬。所以過小年期間,除了“蔽折子”,還要“蔽神篷”。最里面滿鋪一層報紙,報紙外面再敷一層“洋貨聯”紙,就是現在的大張白紙,我們那時都叫“洋貨聯”。至于為什么要叫這個名字,前兩個字好解釋,第三個字到現在我還沒考證明白。那時日用品緊張,什么“洋火”“洋釘”“洋油”“洋蠟”,都帶個“洋”字。白紙雖然是“進口產品”,但非常便宜,三分錢一張,在代銷點買一毛錢的“洋貨聯”“蔽神篷”用不完,剩下的等家里小孩開學時做本子用。白紙敷好后,請手巧的人用彩紙剪些花草之類的金邊貼一圈,有愛好的再用彩紙扎成四朵大紅花,四個角各系上一朵,中間用四方紅紙寫著“金”“玉”“滿”“堂”四個大字貼上。“神蓬”干了之后,搭上梯子掛上去,整個堂屋頓時“金碧輝煌”。
從我記事起,每年過小年母親都“扎咐(叮囑)”我們,這一天凡是與“長眼睛”有關的東西都不能吃,必須“吃素”,就連豬油、雞蛋都被列入“長眼睛”的東西。總之,條件好一點的家庭菜里有豆腐,條件一般的家庭都是吃蘿卜青菜咸菜。
那時我們小孩在一塊玩都扳著手指數哪些是“長眼睛”的東西。現在回想起來,那是大人為了省吃儉用給小孩子找的一個借口而已。
從這一天開始正式祭祀,在香桌上擺上香爐開始燒香,哪一天燒幾遍都有講究。燒香的規矩也很多,分香時不能說話,第一遍和第二遍中間不能間斷,否則香“落了爐”對祖先不敬。一直燒到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早上“辭爐”,就是把香爐先收起來臨時放一邊,以后再接著使用。不管活人吃不吃豆腐,過小年燒香時,桌上供品是不能少豆腐的。說是這一天要給“灶爺爺”“灶奶奶”餞行,他們要到天庭匯報工作,招待好了他們會多說好話,玉帝一高興,來年就會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如果這一天吃葷,“灶爺爺”“灶奶奶”會如實匯報人間的奢侈生活,來年就會“縮減經費開支”。
“灶爺爺”“灶奶奶”上天后,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用罷晚宴后才會回來,因此大人們每年正月十五日夜晚十二點還要繼續燒香燃燭“接灶”,意為他們“接風”。
在我的記憶中,每年過小年母親都會把豆腐切成四方塊,放在鍋里煮好,然后再煎成金黃色,裝成幾個盤子作為“腣筋(供品)”好“送灶”。儀式完成之后再撒上食鹽,“撿(放)”在供柜里留著待客。一家人再用熬“腣筋”的水煮上一盆香噴噴的蘿卜青菜,享受精美的小年晚宴。
每年的這一天,“吃素不敢吃葷”在我的思想上一直未曾改變。
“灶爺爺”“灶奶奶”是老一輩編織的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現在過小年,“打揚塵”“蔽折子”“送灶”“吃素”已經逐漸淡化,但每年這個時候,兒時的習俗一直深深刻在我的記憶中。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這些傳統習俗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他們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值得后人學習。
如今,過小年已經不再因為不能吃“長眼睛”的東西而受到局限,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一定要把這些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傳承下去,加倍珍惜如此美好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