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武
揮手迎天命,別樣父親節。曾子在《大學》中寫道: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父親節前夕,我決定回趟老家,陪陪我的父親。
帶父出游大王溝
父親喜動,母親喜靜,我像父親更多些。這些年,尤其是我回河南工作后,每逢節假日或周末,我都會回家看看,帶父親在周邊景區走動散心。我發現,每次外出,父親總是滿心期待,提前準備。我之前在深圳的時候曾送給他一個背包,父親拿這個包裝滿了保溫杯、紙巾、干糧等一些出行用品,鼓鼓的,滿滿的。
適逢父親節,又有“帶父親出游”這個理由的加持,同學新紅、韓彪推薦去豫西小山村大王溝,新紅還主動提出給老爺子當專職司機。這樣一來可以帶老爺子欣賞盛夏山中風景、研究巖石地貌,二來可以一起去看看典型貧困村脫貧后的新面貌。
大王溝村位于豫西伏牛山山區嵩縣德亭鎮的東南部,因地處深山、耕地稀少、自然條件較差等原因,使得該村的許多村民長期戴著“貧困帽”——“山多地少溝洼洼,石頭里長不出金疙瘩”是當地的真實寫照。按著導航的提示,我們從縣城出發,一路都是單行道,依山而建,彎急坡陡,特別考驗司機的技術。新紅小心翼翼地開著車,我和父親不時扯上幾句家常,父親似想到什么忽然說:“咱們要去的大王溝,附近是不是有個叫大偉溝的村,咱家還有位舊友在那住呢!”我不禁好奇道:“咱家的舊友?”
出手相助結好友
于是,父親便和我們講起了那個年代的故事。一九六幾年的時候,縣城每隔五天都一有次集市,當時農副產品和生活用品是集市貿易的主角。每當東邊的天剛露出魚肚白的時候,通往縣城的大小道路上的人便紛紛涌向縣里,不一會兒,本不太寬的街道上就人頭攢動摩肩接踵了。細細聽去,叫賣聲、寒暄聲、討價還價聲、孩子哭鬧聲,混在一起,很是熱鬧。
爺爺在縣城開了家車馬店,供來往旅客休憩。那是一個大雪紛飛的傍晚,家里來了一位姓高名長青的中年男子,他說自己是從大偉溝來縣城趕集的。那時山里到縣城并沒有通路,只能沿著河道邊走水路,雞鳴出發,日落才能到縣城。跋山涉水累了一天,高先生本想著在飯館吃過飯后找家干店休息一晚,沒成想縣城的干店都客滿了,只有爺爺心腸好,不忍看他露宿街頭,便帶他到家里住。
高先生也是知恩圖報的人,閑聊中得知我家的茅草房準備修葺,再來的時候便從山里砍了一大捆桐條背來,并搭把手一起把房子修了。又看院子里的梯子破舊,就砍了樹干專門做了梯子送過來。這樣一來二去,后來高先生每次來縣城,爺爺家里都成了他的落腳地。再后來高先生年紀大了,加之山路又不好走,于是便專門帶兒子高奔、女兒高雙琴來家里認門,再后來高雙琴自己也來過一次。
我不禁驚嘆:“這么遠的路,走過來已經很不容易了,還要帶一個三四十斤重的梯子,若不是發自內心的感激,該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堅持到縣城啊!”
父親說:“可不是嘛,主要還是因為你爺爺好客,不過咱們兩家多年都沒有聯系了,你趕緊上網查查,大王溝附近是不是有個叫大偉溝的?”
我打開手機地圖,根據大王溝定位查了查附近,并沒有大偉溝這個地方。便疑惑地問父親:“會不會是改名了?亦或者是因為山里人發音不準,高先生口中的大偉溝也許就是咱們要去的大王溝啊?要不咱們到村里去問問?”父親喃喃地重復著“大偉溝、大王溝……”然后眼睛亮了:“也對,說不定這么多年了,因為口音記錯了名字,等見到村里人打聽一下吧!”
脫貧致富大王溝
初夏的大王溝,古樸的村莊坐落在山水之中,如詩如畫。沿著柏油馬路向里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處處嶄新的獨棟民居、老人小孩娛樂休閑的文化廣場、帶有中國古典風格特色的公交站臺、路兩邊嶄新的文化景觀墻……這顯然沒有了貧困村的印記。
車開到村口的時候,迎面走來兩位扛著鋤頭有說有笑的中年女子,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上前打聽,沒想到真被我們猜對了。因為口音的問題,當地老一輩的人總是把大王溝說成大偉溝,而父親口中的高先生,家的確在大王溝村里住。“俺是一個村嘞,熟嘞很。恁要找的高家,從這兒往里走,四五里地就到了,他家蓋了個二層小洋樓,院對面還有片小園林,好找嘞很。”其中的一個大嬸熱心的給我們指路。這個意外收獲令父親很激動,連聲道謝后迫不及待地催促我們開車前行。
看著父親開心的樣子,我和同學也很興奮,踩上油門便往大嬸指的方向去。因為太開心,直到看到“大王溝飲用水源保護區”的牌子,我們才意識到走錯了路。
路邊一戶人家走出來一位40歲左右的中年男子,皮膚曬得黝黑,盡管脖子上掛著擦汗的毛巾,汗水還是打濕了他黃色的T恤。看到我們笑著打招呼“老鄉,俺家是村頭最邊一家了,恁找誰呢?”當聽到我們描述,他笑著告訴我們“恁走錯路了,剛才的三岔路口拐錯了。要不恁進屋喝口水歇歇?”
我們道過謝,和他寒暄起來。中年男子告訴我們,“不怪你們找不到,大王溝在這幾年時間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扶貧政策實施得好,原來全村沒有一條水泥路,現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不僅通了公交車,就連去趟縣城,都有直達的客運班車嘞!以前村民大都在山上住得分散,水、電都不通,現在可好,這些問題政府全幫我們解決了。最讓百姓高興的是,好多人家里還有了新產業,種些香菇和山茱萸,養些奶山羊和蜜蜂,在政府的帶領下,生活是越來越好了!”他一邊說著一邊笑道:“以前只想著吃飽穿暖,現在就想著要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起來!”“是啊,大王溝現在的村容村貌是真的不錯,村民的生活質量真是提高了不少!”我笑道。
跌宕起伏尋舊友
按著中年男子的描述,我們很快找到了高老先生家。接待我們的是一位帶著孩子的中年女子,穿著刺繡的旗袍,笑起來露出兩個深深的酒窩,自稱是高老先生的孫媳。在得知我們的來意后,有些難過的告訴我們,高老先生和兒子都已不在了。我不禁抬頭望向父親,父親臉上寫滿了遺憾。我忽然想到:“那高老先生的女兒高雙琴呢?”聽到我的話,父親眼睛亮了起來,滿眼期待的望著高家孫媳。“小姑嫁到了隔壁村,在河對岸住,離得不遠。”高家孫媳說。
不忍讓父親失望,告別了高家孫媳,我們繼續踏上尋找舊友的路。沿著河岸一路開車尋找,但并沒發現有居住的人家。“叮鈴鈴”——手機鈴聲提醒了我們,中午縣里還有個朋友的飯局。就在我們停車接電話的瞬間,父親竟片刻都等不及地打開了車門,沿著河岸快步向前走。那一瞬間,望著父親那有點微駝的背影,我在心里暗暗下定決心:今天一定要找到高雙琴!
我和新紅跟著父親差不多向前走了10多分鐘,看到路邊有個簡陋的棚子,棚子里坐著一位約莫五六十歲的大娘在繡鞋墊,她身后的草地上,有兩頭奶牛在悠閑地吃著草。父親忙上前打聽,這才知道我們剛才走得遠了,大娘指了指河道邊的方向告訴我們,高雙琴家的大概位置是在河道邊不是在河對岸。熱心的大娘又擔心我們找不到,就把牛拴好了要親自帶我們去。路上我忍不住問道:“大娘,你們生活還沒有改善嗎?您怎么還在放牛啊?”大娘笑道:“俺們的日子現在好嘞很!政府在村中心休閑廣場那蓋了棟樓,讓俺們這些以前在山上住的都搬到了樓里,還在村里修了路通了車,恁不知道有多方便,就連水電都給我們解決了。俺家這幾頭奶牛,俺舍不得賣,養著擠牛奶能多掙一點是一點嘛。看見那個院子了嗎?那就是高雙琴家。”
站在高雙琴家院子前,我的內心十分忐忑:既怕歷經周折沒找到父親會失落,又怕時間久遠人家不記得,甚至已經設想了開門后的場景……
正在我各種猜想時,父親已忍不住邊敲門邊喊道:“屋里有人嗎?”父親的聲音剛落,屋子里出來了一位60歲左右的中年女子,父親忙上前自我介紹:“你好,我是西關的,請問這里是高雙琴家嗎?”中年女子上下打量了一下父親,驚喜地說:“我就是高雙琴,您姓張!您一說來自西關,我就認出您了,快進屋坐!”我怎么也沒料到是這種場面,準備的一長串開場白竟生生的咽了回去,一瞬間沒有了距離感。
高雙琴和父親聊起了過去的往事,高雙琴稱高老先生一直以認識張老爺子這樣心善且樂于助人的人為榮。“恁都不知道,俺爸在時經常給俺們講當年借宿在恁家的事兒,每次提起張叔眼圈都是紅的,感激的說張叔就是他的貴人,那年雪下那么大,鎮上的干店都住滿了,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要是沒遇到張叔,那天肯定要在路邊凍上一晚了,真不敢想啊。還說后來每次去西關,張叔都熱情的留宿,還特意多蒸好幾個饃,俺爸走時還塞他包里讓他路上吃。每次俺爸說起這些時,都忍不住感慨‘俺遇到了一家子好人吶!俺爸說的可對,在那個大家都窮得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每五天住一宿,恁家替俺爸省了多少旅館的錢吶!”說到這里,高雙琴泣不成聲。
父親不禁也回憶道:“那年我13歲,對高叔還是有些印象的,記憶中的他黑瘦,喜歡戴一頂脫邊兒的草帽,笑起來露一口整齊的白牙,特別親切。每次從家里來,都帶點山上的果子給我們,后來你也來了兩次,之后就再也沒見過了……哎,時間過得真快啊!”
“是啊,如今在政府的幫扶下,俺們生活條件好了,現在去縣城有客運車,可方便了。俺孫子現在就在城里的雙語學校念書嘞!學習成績還不錯呢!”一提起自己的孫子,高雙琴滿臉都透出自豪。“真好,要點燃未來的燈塔,還要從娃娃們的教育抓起!真替恁高興!”父親說。
趁他們聊天的間隙,我把這份美好用手機記錄了下來。回來的路上,拿給父親看,父親反復地看了好幾遍,眼里的喜悅藏都藏不住,還讓我把視頻和照片都傳給他。后來聽我媽講,回家后父親拉著母親講起今天的意外收獲,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一邊翻著手機上的照片和視頻,一邊給母親激動地講說,后來自己又反反復復看了好幾遍。
看到父親開心的模樣,我便知道這個父親節,我送給了他一個令他滿意的節日禮物。
是啊,父母把最無私的愛都給了我們,就算再忙,我們也要常回家看看、陪陪他們。這個父親節我幫父親重尋舊友,回憶往事,父親滿懷喜悅,激動歡欣,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最后祝愿天下父親永遠安康如意!祝愿天下父母永遠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