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創新成為發展的重要戰略時,企業迫切需要一個科學化、體系化的價值評估體系,用于評估科技創新能否產生價值、又能夠產生多大的價值,從而推動其落地并助力企業進一步發展。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尤其是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
然而,我國的大企業普遍重產值、重經營,在市場競爭激烈的領域內也重視科技創新——但相比于成熟的經營管理而言,很多企業在大規模投入科技創新方面,從戰略規劃、資源配置、體系保障、到產生實效等各個環節尚不成熟,甚至一些大企業并未將“科技創新”列入戰略目標的前列。
而導致許多管理人員對技術創新“心怵”的根本原因,在于無法評估“科技創新”所能產生的“價值”!
許多大企業都在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方式,明白不能再拍腦袋、憑感覺甚至走關系決定一個科創項目的上馬與否。但是,當今領先的科技成果要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應用,投入巨大、過程艱險,具有很高不確定性——如果能實現全面系統的科創價值量化評估,企業家們便能做出明確的決策,從而在戰略及執行層面全力推進落實。
尤其是對于實行KPI管理方式的企業:不可測量,便無法管理——看來:“科技創新”這項重要的工作本身,也需要“科學的管理”!
國內很多政府科技主管部門、大量的科研院所、甚至支持科技創新的銀行及風投們也面臨著同樣的難題——迫切需要一個科學化、體系化的科技創新價值評估方法,來回答:投放的科創資源所帶來的成果,能否變現、變現的價值幾何?
科技創新的價值鏈是由一系列獨立、又相關聯的創新主體集合而成的復雜網絡系統,包含從奇思妙想、技術研發、實驗驗證到產業化等多個環節。技術研發依賴于科學理論的支撐,產業化來自于科技成果的轉化……各環節之間既有因果邏輯、又保持自由探索,且不同環節的資源投入、成果產出、價值形態和成功概率都存在著巨大差異。


圖2 科技成果價值評估模型

圖3 科創績效評價地圖
首先,企業要將科技創新作為一項重點指標納入年度戰略之中。大企業在技術和人才的積累,以及產研結合、模式創新等方面具備天然的優勢,只需要在戰略上重視起來,會很快總結出一套符合企業發展方向的、成熟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在戰略制定過程的初期,戰略領導人、技術負責人和生態系統合作伙伴應當對戰略假設進行探索和挑戰,以確保技術驅動型戰略的有效性。
其次,企業能否落實科技創新戰略、在體制機制上確保資源配置和戰略效果,往往需要解決兩大痛點問題:第一,計量科技成果在經濟效益方面的價值貢獻;第二,合理評價不同科創主體如企業、團隊、項目的績效表現。
科技成果價值評估體系的核心為價值評估雙重模型。
一級模型為“科技成果價值分配者模型”:從資源投入的角度考慮戰略、資本、人才、執行、技術群等主體對成果價值創造的貢獻,通過推演各主體貢獻權重的分配模式,利用數學模型抽象形成某項科技成果的價值計量。
二級模型為“科技成果整體價值展現模型”:將科技成果“轉化場景”+“價值形態”的組合作為價值評估的最小單位進行建模,評估范圍為整個科技成果的技術生命周期,其中未來預估價值部分需要進行關鍵參數的假設,并以此形成一級模型中貢獻分配的基礎來源。
科技創新綜合績效評價是企業戰略優化和績效管理的重要環節,是對科技成果價值評估的承接和管理執行的落地,是科創人才激勵機制設計的基礎。基于科創價值鏈中各個價值環節的投入和產出的轉化邏輯,能夠提煉出各環節投入要素與產出成果,從經濟效益和非經濟效益兩個維度進行解構,并繪制出企業科創綜合績效評價地圖。
德勤管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