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付海霞

以往,在幼兒園音樂游戲中,我們往往只注重游戲玩法,卻忽略了提升幼兒的音樂感受力和表現力。而民間體育游戲與音樂游戲能夠相互轉換、相互融合,對音樂教育的文化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
民間游戲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因為它貼近生活,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如“丟手絹”“搶椅子”“切西瓜”“木頭人”“老狼老狼幾點鐘”“石頭剪刀布”等游戲,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游戲性,可充分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
大多數民間體育游戲不受時間、人數、場地的限制,有很強的自由度。例如,在“老狼老狼幾點鐘”的游戲中,幼兒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創編動作造型,有更多自由發揮和創造的空間。
民間體育游戲不需要使用太多的材料,玩法比較簡單,幼兒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參與游戲,體驗游戲帶來的快樂。
我們發現,很多好聽的音樂無法與游戲完全匹配。例如,音樂B 段太短,使幼兒沒有準備的時間;音樂中部節奏不夠清晰,不能匹配游戲中幼兒的動作。如果對這些音樂不加以處理就使用,會影響幼兒對民間體育活動的學習和理解。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民間體育游戲的內容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對音樂進行處理,使音樂和游戲更加匹配。例如,在“狐貍和大石頭”活動中,找到的音樂B 段較短,會造成“逗人”環節無法進行,所以,教師可以再增加一段B 段音樂,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游戲時間。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習俗等不斷發生著變化,民間體育游戲中存在的時代和地方局限性逐漸顯現。所以,教師需對所收集的民間體育游戲進行適當的改編,才能使其成為音樂游戲的優質資源。例如,在大班音樂游戲“逗牛”中,教師將傳統的“丟手絹”游戲貫穿其中,并結合音樂結構將游戲活動改編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小牛”用動作感知音樂的結構并交換朋友;第二部分,丟手絹;第三部分,輸的人到圓圈中間表演牛仔生氣、傷心、哭泣等表情與動作,站在圓圈上的人逗他開心。而在中班“城門城門幾丈高”的游戲中,教師將原來體育游戲中“被抓到的人選擇吃水果”的環節改為“重新搭城門”,這樣可以更好地切合音樂的節奏,凸顯游戲的樂趣。
音樂游戲的關鍵是要給幼兒一個思路,讓幼兒敢于創造性地表達。教師要善于引導幼兒用語言、身體動作及操作材料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問“你能想出什么動作?”“還可以怎么做?”“怎么辦呢?”等問題,以充分調動幼兒的自主性與創造力,讓幼兒在寬松、自由的情境中自編自創。例如,在游戲“狐貍和大石頭”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自創小動物變成大石頭的造型,并在幼兒熟練掌握某些動作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創編兩人合作的動作。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給予幼兒很多創造的機會,使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快樂和成功。
通過實踐我們發現,教師可分層次地組織幼兒開展同一個音樂游戲,讓不同層次的幼兒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從而讓幼兒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聽音樂上。例如,在音樂游戲“套圈”活動中,教師先通過范唱讓幼兒了解歌詞內容;然后在幼兒學唱的過程中加入“手拉手”的動作;再次演唱時,教師示范三人手拉手的動作,同時加上唱名字環節(唱名字時要雙手交叉,將花戴在手上);最后再示范三人游戲的方法即邊唱名字邊用圈套別人,被圈套住的人要趕緊跳出圈,繼續用圈套別人。一步一步分層次的示范讓幼兒能夠邊聽音樂邊玩游戲,有效地將民間體育游戲與音樂融合在一起。
課堂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好的課堂提問能夠將幼兒帶入問題情境,使他們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及現象上,并引發思維活動。民間體育游戲本身具有一定的游戲規則,要想讓幼兒結合音樂掌握游戲規則,層層深入的提問就顯得尤為重要,它能幫助幼兒準確把握音樂的節奏,進而遵守游戲規則。例如,在游戲“城門城門幾丈高”中,教師通過“城門是怎么捉人的?” “捉人的時候,扮演城門的小朋友說了什么?” “在說哪一個字時開始捉人?”這幾個層層深入的提問,讓幼兒明確了游戲規則,了解了游戲玩法。
音樂游戲是用體態語言組織的活動,因此,在活動中采用觀察比較的學習方法,能夠幫助幼兒快速地掌握游戲規則。例如,在游戲“小老鼠找朋友”中,教師先請幼兒觀察自己是如何找朋友的,讓幼兒發現原來小老鼠找朋友是按照“一找一、二找四、四找八”的規律,進而掌握游戲規則,讓幼兒在觀察中具體形象地進行學習,調動起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音樂也是一門語言。語言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具有交際功能,而音樂語言同樣具有交際功能,所以,音樂語言與生活語言可以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的語言不具藝術性,就會破壞音樂的美感。在將音樂節奏和生活語言相結合時,要符合教學的需要和音樂的審美需求。例如,在游戲“城門城門幾丈高”中,為了幫助幼兒掌握A 段音樂的節奏,教師采用了與音樂節奏一致的一段兒歌:“城門城門幾張高,三十六丈高。騎大馬,帶把刀,走進城門瞧一瞧,看看能夠捉到誰,看看能夠捉到誰。”使幼兒輕松地掌握音樂的結構和節奏。因此,音樂教學需要抓住“節奏”這一靈魂和“生活語言”這一表現手段。
民間體育游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形態,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人生哲理,有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人格品質和堅韌不拔、顧全大局的精神。合理地改編民間體育游戲,利用其特有的魅力,使之促進音樂游戲的發展,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文化傳承。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民間體育游戲情節有趣,形式活潑多樣,如“搶椅子爭座位”“丟手絹”“狐貍和大石頭”等游戲中包含追逐、競爭等元素,將其與音樂巧妙結合,不僅能提升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還能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使幼兒在愉快的游戲活動中獲得多元發展。
在過去的音樂活動中,往往是教師“教”、幼兒“學”,忽視了幼兒的親身體驗及多元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幼兒園的音樂活動從音樂教育逐漸發展為“通過音樂的教育”。例如,在中班音樂游戲“小老鼠找朋友”中,結合民間體育游戲“貼燒餅”,通過創設“小老鼠找朋友且越找越多”的情境,將團結合作融入活動;在音樂游戲“逗牛”中,通過設置“輸的牛仔生氣時,大家要逗他開心”的規則,將積極的情緒融入其中。此外,在具有追捉、賽跑情境的游戲中,可利用相關規則促使幼兒理解公正性等問題。
在不斷的實踐中,我們感受到幼兒的自信、自在、自足,實現了“游戲音樂、快樂成長”的游戲研究主導思想。音樂游戲是韻律活動的一部分,民間體育游戲和音樂游戲融合研究取得的成果,能夠為進一步深入研究韻律活動做好鋪墊。研究一直在路上,只有不斷深入研究,才能真正地促進幼兒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