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萍
(山東省無棣縣林業服務中心 山東濱州 251900)
棗樹以傳統的土壤管理模式作為主要耕作模式,隨著棗園環境及棗品質需求的提高,傳統耕作不僅會對土壤的營養結構造成破壞,還會一定程度上導致土壤的促生長能力退化,導致水肥流失現象發生,一定程度上降低棗樹的抗逆性。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現狀,就要采用科學有效的地表覆蓋措施,維護土壤質量,提升棗生產效率及質量。
1.1 試驗設備 本試驗選擇采用人工模擬技術進行試驗,所要用到的試驗設備相對簡單,需要一個大小相同的土槽,其具體數據為:長2.2 m、寬1 m、高1 m。為能夠有效觀察到棗樹地表下部分莖粗的實際發育情況,將兩側更換為透明玻璃,并在槽底板排布出間距相同的孔洞,以此來確保棗樹地表下所受到的空氣應力與地表上所受到的空氣應力相同,進而達到平衡狀態。
1.2 試驗材料 本試驗供試棗樹品種為梨棗,在2014年10 月18 日種植于試驗所用的土槽中,據測量所知,試驗初期土槽中的土壤高度為25.5 cm。
為了確保試驗所用土壤的質量且無雜物,本試驗選用的土壤為質量較好的黃綿土,并采用10 mm 的過濾篩對試驗用土進行過篩處理。然后將過篩之后的黃綿土進行適度風干,最終使土壤的含水量控制在5%左右。試驗前還要在土槽的底部鋪設紗布,再在其上填裝已經風干好的黃綿土,以此方便土壤中水分的滲透。
1.3 方法 以人工模擬作為試驗的主要方式,監測時間2 年,定期對不同時段所覆蓋區域的土壤水分差異變化進行監測和記錄,并分析水分變化規律;同時測量棗樹的莖粗和葉面積指數。
2.1 生草和秸稈覆蓋對棗樹不同發育期葉面積指數和蒸騰比率的影響 由表1 可以看出,不同生長時期秸稈覆蓋的棗樹葉面積指數和蒸騰比率多大于生草覆蓋的。
2.2 生草和秸稈覆蓋對棗樹莖粗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 如表1 所示,從2018-2019 年,兩種處理方法下的棗樹在開花坐果期水分利用率最高,而以整個試驗周期來衡量,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秸稈覆蓋比生草覆蓋棗樹的蒸騰比率高,水分利用率高。
表1 不同發育期不同覆蓋棗樹生長與水分利用率的影響
綜上所述,棗樹土地覆蓋措施使用過程中,生草和秸稈覆蓋對棗樹生長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秸稈覆蓋比生草覆蓋的處理方式綜合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