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花,閆永清
(甘肅省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古城自然保護站 甘肅天祝 733211)
果品產業是甘肅省武威市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自2012 年全市發展以黃冠梨、紅棗和葡萄為主的特色林果以來,全市果園總面積已達5.3×104hm2,果品年產值32 億元,其中設施葡萄栽培面積0.5×103hm2,年產值15 億元。武威地區設施葡萄栽培主要分布在祁連山北麓淺山區,利用沿山高海拔冷涼氣候資源和日光溫室發展設施葡萄延遲栽培,將葡萄產期延遲到元旦至春季上市。武威地區設施葡萄栽培面積相對較小,但栽培效益高。武威地區設施葡萄產業發展受政策、市場、栽培技術等變革的影響,栽培面積、效益、投入和銷售渠道都在發生變化,為準確掌握武威市設施葡萄栽培管理和經營狀況,更好推行先進栽培技術,制定政府扶持政策和激勵機制,促進設施葡萄產業可持續發展,于2012-2019 年開展了設施葡萄栽培管理和經營效益調查,并對調查數據和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分析了相關原因,提出了相關對策。
調查范圍為武威地區天祝藏族自治縣、古浪縣和涼州區發展設施葡萄栽培的19 個鄉鎮(43 個村組),被調查對象以種植戶為單位,全面覆蓋。調查時首先編制問卷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種植面積、效益、投資、技術培訓、管理者素質和銷售渠道等方面。調查表制定好后由各縣區林業工作站相關技術人員深入鄉鎮、村、戶進行入戶調查。調查完成后,將問卷調查表匯總,整理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1 栽培面積動態變化 由圖1 可以看出,武威市2012-2019 年設施葡萄新增栽培面積呈先上升后下降變化趨勢,2012-2014 年為快速增長期,由40 hm2提高到113 hm2,隨后進入緩慢下降期,新增面積由2014年峰值113 hm2下降到2019 年7 hm2,2012-2019 年累計栽培面積0.5×103hm2。分析出現以上變化的原因是2012-2014 年設施葡萄栽培為全市高效林果建設重點項目,政府部門出臺了相關資金補助和鼓勵政策,如建一座日光溫室(長60 m、寬7.5 m)補助1.5 萬元,外加日光溫室葡萄種植戶每戶貼息貸款3 萬,貸款期限3 年,并由林業部門免費發放葡萄苗木等鼓勵政策。2014 年后政府的資金鼓勵政策取消,葡萄栽培由政府主導轉為市場主導,新增面積逐步降低。但出現了種植大戶集中連片建棚經營的趨勢,先后出現了8 戶栽培面積在2 hm2以上,有1 戶集中栽培面積在10 hm2以上的種植大戶。
圖1 栽培面積動態變化
2.2 栽培效益動態變化 由圖2 可以看出,武威市2012-2019 年設施葡萄栽培效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2012-2013 年為緩慢增長期,栽培效益由94 萬元/hm2提高到98 萬元/hm2,隨后進入緩慢下降期,栽培效益由2014 年峰值98 萬元/hm2下降到2019 年45萬元/hm2。分析出現以上變化的原因是設施葡萄栽培效益主要受市場收購價格的影響,在歷年單位面積產量調控到45 000 kg/hm2左右條件下,葡萄市場收購價由2012 年21 元/kg 左右上升到2013 年22 元/kg,隨后逐年下降到2019 年的10 元/kg。葡萄收購價主要受市場需求、果品質量等因素的影響。設施葡萄產業發展初期2012-2013 年,由于栽培面積小,產量低,生產的葡萄主要作為禮品銷售,價格高,隨后2013-2019年栽培面積擴大,產量逐年提高,生產的葡萄由高端市場走向大眾市場,大眾消費成為主流。再加上單戶果園面積普遍小,較少進行聯合化、規?;?、集約化生產,果農小規模、分散經營現象十分突出,致使果品標準化生產困難,果品質量難以提高。除此之外,果園基本進入盛果期,部分果園已表現出衰老趨勢,果品質量下降,管理水平較高的果園,樹體仍然保持穩定的豐產性,果品質量較好,管理差的果園,樹體衰老嚴重,果品質量下降。
圖2 栽培效益動態變化
2.3 生產投入動態變化 生產投入主要分為肥料、農藥、用工(打藥、除草、施肥、澆水等)和其他(修剪、疏花、疏果、套袋、采摘等)4 項。由圖3 可以看出,武威市2012-2019 年設施葡萄栽培生產中肥料和農藥投入呈上升變化趨勢,用工呈下降變化趨勢,其他投入變化較小,呈近似水平變化趨勢。不同年份中用工投入排第1 位(占總投入39.91%),其他投入排第2 位(占總投入29.43%),化肥投入排第3 位(占總投入21.19%),農藥投入排第4 位(占總投入9.47%)。分析出現以上變化的原因是果農對施肥比較重視,認為肥料是增產的主要因素,但在施肥種類中也發現化肥施用量高于有機肥,果園化肥和有機肥施用比例欠合理,有機肥施用量不足,產量雖然增加,但果品品質下降。在農藥使用方面,周年平均用藥次數為8 次,果農農藥投入仍然較高,化學防治病蟲害仍占主導地位,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方法使用較少。在用工方面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打藥、除草和施肥都由小型噴霧機、旋耕機和開溝機代替,澆水方面也應用滴灌技術,這些都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約了用工成本。在其他(修剪、疏花、疏果、套袋、采摘等)方面暫沒有機械應用,全靠人工實施,除種植戶雇工外,有的種植戶依靠自己解決,在投資方面變化較小。
圖3 生產投入動態變化
2.4 栽培技術動態變化 由表1 可以看出,武威市2012-2019 年設施葡萄栽培品種、機械化應用比例、培訓人次和受訓人員年齡逐年上升。2012-2015 年栽培品種單一,只有紅地球1 個品種,2016 年增加了秋黑和克瑞森無核2 個品種,2017 年增加了1 個摩爾多瓦品種,2019 年增加1 個玫瑰香品種,總栽培品種達到5 個。機械化應用方面從單一的應用自動卷簾機到逐步應用小型噴霧機打藥、旋耕機除草、開溝機施肥和滴灌灌溉等方面。在技術培訓方面隨著栽培面積的增加,培訓場次逐年增加,逐步形成了縣、鄉、村三級培訓技術體系。分析出現以上變化的原因是單一的栽培品種已無法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新的栽培品種更能獲得較高的栽培效益。在機械化應用比例和受培訓人員年齡變化方面,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種植人員大多為留守婦女和老人,在此條件下勞動強度較高的打藥、除草、施肥和澆水等工作只有借助機械來完成。
表1 栽培技術動態變化
2.5 銷售渠道變化 由圖4 可以看出,武威市2012-2019 年設施葡萄銷售渠道主要分為個人訂單、商販收購、集市自售和其他渠道,銷售量占產量的比例變化較小,呈近似水平變化趨勢。不同銷售渠道中商販收購排在第1 位(占產量比例7.76%),個人訂單排第2 位(占產量比例86.89%),其他渠道排第3 位(占產量比例1.85%),集市自售排第4 位(占產量比例3.50%)。分析出現以上變化的原因是種植戶人力、精力有限,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生產環節,對銷售環節的參與缺少時間和精力,銷售行情主要靠商販決定,形成買方市場。
圖4 銷售渠道動態變化
1)大部分果園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實行標準化生產困難,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2)果園投入明顯提高,用工費用大,時間集中,用工難突現。果園化肥和有機肥施用比例失衡,農藥使用量大,存在化肥、農藥過量使用帶來食品安全風險。3)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果農老齡化嚴重,整體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創新意識差。4)銷售渠道單一,銷路短而窄,品牌意識不強,缺乏營銷戰略,栽培效益難以提高。
4.1 加強專業合作社建設,加快規?;a進程 通過規范引導和政策支持,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等經濟合作組織,統一生產標準和市場營銷,培育具有完全市場化的葡萄營銷主體,果農從既管生產又管銷售的雙重角色,轉變為專一按標準生產的生產者。從而有效的發揮土地、資金、人力和物力等生產要素的集聚效應,提高葡萄生產和經營的組織化程度,通過規?;?、標準化、專業化管理經營模式提高果樹效益。
4.2 推廣機械化生產,降低生產投入 充分利用微型噴霧機、旋耕機和開溝機代替人工打藥、除草和施肥,利用滴灌技術灌水施肥,研制和組合應用智能溫、濕度監測報警裝置,實現遠程操控和互聯網監測,從而實現機械化省工、省力生產,降低用工量和雇工成本。大力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術,減少農藥使用量和防治成本。
4.3 變革生產方式,構建生態果園 運用生態學原理,合理配置果園環境要素,創造最佳生長環境,在達到葡萄優質高產的同時,還能節約各種資源、能源、保護生態環境??商接懡ǔ捎^光果園,包括采摘觀光型果園、餐飲觀光型果園和果園+養殖+沼氣的生態果園等。政府應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在沼氣池建設、殺蟲燈安裝、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等方面給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