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團隊首次探測到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中光學鐵發射線的遲滯效應。研究成果以論文的形式于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快報》上。
星系中心普遍存在超大質量黑洞,當它處于高速吸積增長階段,就表現為活動星系核。多成分混合的鐵發射線是活動星系核紫外和光學光譜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然而,由于鐵線能級的復雜性,到目前為止人們對于鐵線的產生機制和區域都不清楚,嚴重制約了人們對活動星系核的理解。
近些年時域巡天發現了一批區別于活動星系核的黑洞暫現吸積事件,稱作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在活動星系核中如果發生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黑洞吸積率會比一般活動星系核有劇烈的變化,從而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機會研究發射線對中心輻射的響應,來了解活動星系核的結構。在前期的工作中,科研團隊探測到了超強的塵埃環紅外回響的信號,且早期階段伴隨塵埃升華過程,由此猜測塵埃中的鐵元素被釋放進入氣態,進而產生了觀測到的增強的鐵發射線輻射。
研究團隊首次發現,在相同的中心光度下,爆發后的鐵發射線強度高于爆發前,表明爆發過程中產生鐵的氣體量確實增加了。當中心光度衰減到爆發前水平時,鐵發射線的強度并沒有回到爆發前的水平,而是高于爆發前,這是一種遲滯效應。這種效應在很多領域都常見,例如在鐵磁體、鐵電材料、橡膠管的變形,形狀記憶合金中均可以見到。但這種效應第一次在活動星系核中發現,可以解釋為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中鐵發射線起源于剛剛從塵埃升華而來的氣體。這項研究對于理解黑洞吸積系統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腫瘤的復發和轉移與靜息態的腫瘤干細胞存在直接聯系
近日,南開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天津醫科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先進科學》最新一期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利用同一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合并分析端粒長度技術,發現了結直腸腫瘤干細胞所處的不同狀態和分子特征。這些“靜默殺手”不但會躲過當前以阻止細胞增殖、誘導細胞凋亡為目的的腫瘤治療手段,還會通過休眠產生耐藥性,且可以突變、重塑轉變為增殖狀態的腫瘤上皮細胞,從而導致腫瘤快速生長和復發。這一發現,改變了以往對于腫瘤干細胞的傳統認知,為腫瘤治療特別是抑制腫瘤復發提供了新的思路。
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生物染色體末端并維持基因組穩定的帽子樣結構,大部分體細胞的端粒長度由于沒有端粒酶的維持會隨著細胞分裂而不斷縮短,并最終走向衰老。但是,已知有超過90%的腫瘤細胞卻可以依靠端粒酶來維持端粒使其達到永生化的狀態。因此,抑制端粒酶活性成為治療腫瘤的一種可能路徑。
“目前一般認為,腫瘤干細胞端粒長、端粒酶活性高。但我們的這項研究工作發現,事實上腫瘤干細胞存在著不同的狀態。”研究人員介紹,其團隊合作開發的同一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端粒長度分析技術對于這一發現發揮了關鍵作用。
他們還發現,腫瘤上皮細胞與靜息狀態的腫瘤干細胞具有共同的表面分子標志物,因而以前也被認為是腫瘤起始細胞或腫瘤干細胞的群體有可能是腫瘤上皮細胞。隨后針對整個腫瘤組織和癌旁組織的更高通量單細胞分析結果也印證了上述發現。這些發現將為優化腫瘤治療策略,聯合靶向腫瘤干細胞緩解腫瘤耐藥作用提供有益參考。
由中國科學家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晚更新世青藏高原人類活動的新視角:通天河流域石核-石片工業》日前發表,該研究成果顯示,青藏高原東南部腹地首次發現典型石核-石片工業。
據介紹,人類對青藏高原的早期占據過程一直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近年來新發現的考古材料顯示,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東北部早在中更新世晚期距今16萬年前曾被丹尼索瓦人開發占據,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腹地羌塘地區在距今3~4萬年左右曾有石葉生產者活動,這些發現說明人類到達青藏高原的中高海拔地區遠比人們以往的認識要早。
近兩年來,科研團隊先后在青海省玉樹州玉樹市通天河玉樹—稱多河谷段海拔3500米以上區域的河流階地上發現2處含有較豐富打制石器的遺址,分別命名為塘達遺址和歇格遺址。科考隊在塘達遺址2~4級階地上發現打制石器67件,在歇格遺址2級階地上發現打制石器43件。
研究成果顯示,塘達—歇格遺址是中國青藏高原東南部腹地首次發現的典型的石核-石片工業。據現有考古材料,青藏高原全新世時期石器工業均含有或多或少的細石葉工業因素,而塘達—歇格單純的石核-石片工業在青藏高原全新世時期遺址中尚未發現,顯示遺址的年代可能早于全新世。
基于青藏高原東南部腹地新發現的典型石核-石片工業,該研究提出了晚更新世東亞人群從東南路線向青藏高原擴散的假說,早期人類占據青藏高原的技術、路線和驅動力可能是多樣化的。
武漢市園林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攜手研發出破譯荷花遺傳密碼的蓮基因組數據庫。日前,該數據庫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公布,供各國荷花研究人員免費共享。
據介紹,水生植物蓮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開花植物之一。研究發現,早在約1.4億年前蕨類植物和恐龍稱霸地球的時代,在北半球許多水域已有蓮的分布。
武漢市園林科學研究院具有悠久的荷花研究傳統與歷史,目前收集、栽培國內300多個荷花品種,2018年以來還引進栽培了美洲蓮、澳洲蓮,以及印度、泰國、越南等國的蓮品種。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在蓮屬植物的科研上全國領先,2013年完成了中國古代蓮的基因組測序和分析,繪制了基因組框架圖譜。
2019年12月,兩家單位的學者聯手打造的蓮基因組數據庫問世。2020年9月,該數據庫取得國家版權局授予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2021年1月,該數據庫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Scientific Data在線發表。目前,研究樣本的基因組相關數據已上傳至全球通用的NCBI數據平臺,對全球學術用途公開。
該數據庫有助于蓮的群體遺傳學和分子育種的相關研究,以及全面了解蓮全基因組的遺傳變異特征。通過數據追溯了解蓮的栽培馴化歷史,以便培育高產、優質的新品種,同時提高育種技術水平和速度。從這個意義上講,該數據庫是一把破解荷花分子遺傳密碼的“金鑰匙”。
近日,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一項國際聯合研究認為,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類在中國南方出現的時間可能不超過5萬年。
研究人員介紹,團隊深入研究了華南5處洞穴遺址,包括湖北鄖西縣黃龍洞、建始縣楊家坡洞、宜昌市三游洞,以及廣西田東縣陸那洞和湖南道縣福巖洞。

水生植物蓮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開花植物之一
研究人員開展了詳細的地貌地層調查,使用多種技術,綜合測定了洞穴內的松散堆積物、鈣板、哺乳動物化石和人類化石的年代,并分析了人類化石的古DNA。
結果顯示,5處遺址的松散堆積物和鈣板形成較早,而大部分哺乳動物化石堆積相對較晚,并且,對人類化石的碳14測年和古DNA分析表明,這些人類化石不超過5萬年。
研究人員表示,中國南方大部分喀斯特洞穴的古人類遺址,存在復雜的流水侵蝕和再堆積過程,上部鈣板層對下部化石層的覆蓋,可能是沉積過程中形成的“假覆蓋”,地層容易出現“倒置”現象,即老的覆蓋新的。在這種“假覆蓋”情況下,傳統測年方法并不能準確揭示人類化石的真實年代。近年國際上部分研究認為,7萬年至13萬年前,現代人就已經在中國出現,這項研究為相關學術爭論提供了關鍵的年代學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