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陽明高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
電池系統的結構創新輔以電池單體材料的改進,成為近年來中國動力電池技術創新的鮮明特征。在技術創新驅動下,車載電池包的總能量和相應的續航里程在不斷提升,正在向千公里續航里程邁進。雖然千公里續航并不是追求的主要目標,但電動汽車的能量需求肯定還是要上升的——如冬天低溫續航里程縮水問題,實際上也是一個能量問題??傮w看,中國電動車環境適應性技術需求迫切。
對于乘用車的電池技術創新,我認為,中國電池行業正在引領國際電池技術發展。
對于乘用車而言,關鍵是提升電池系統比能量,讓轎車的有限空間內可以裝更多的電池。從這個角度,中國企業做了許多有效的努力。比如寧德時代的CTP(單體到電池包)無模組系統、比亞迪的刀片電池無模組系統,分別通過電池結構創新大幅提升成組效率,將單體到系統比能量打折的比值從原先的0.4提到了0.6。
這也就是說,單體到系統的體積成組效率從40%增加到60%,提升了50%。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它使原來裝磷酸鐵鋰電池的轎車續航里程不夠長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將續航里程提升到600公里。
更進一步,未來可能還會有電池包直接作為底盤的結構件(如刀片電池包)或者單體直接到車輛等。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研究,創新潛力還比較大。

唐本忠
中國科學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分子科學研究的是不受分子之間相互作用影響的自由孤立粒子,而聚集體科學(或聚集體學)的研究對象是各種作用相互影響的受限復雜系統。這種復雜性的一種體現方式是聚集體中存在的各式各樣錯綜復雜的效應和過程,如拮抗作用、協同作用、涌現性、多樣性等。
分子匯集形成聚集體,因此分子層次之上的所有實體皆可稱為聚集體。在聚集體中,分子可以是幾個或無窮多個,成分可以是同種或異類,產物可以是零維或多維的納微結構乃至宏觀物體……聚集體源于分子,高于分子。聚集體研究是一片無遠弗屆的疆域,蘊藏著無盡的寶藏。分子是物質的基本單元,然而分子本身卻很難被直接利用。分子只有聚集成可加工/操控的材料才能做有用之功,如介晶分子只有在聚集之后才能實現液晶功能。聚集體研究十分重要,但遺憾的是,相對于對分子的深耕細刨,人們對聚集體涉獵不深、缺乏系統研究,堪稱一塊待雕琢之璞玉。
作為分子聚集體的一個特例,納米材料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納米框架的搭建促進了納米科學的發展。在聚集體層次的探索將構筑一個遠遠大于納米研究的聚集體科學平臺。分子之上有著廣袤無垠的空間,聚集體學將推動科學研究從微觀向介觀到宏觀的縱深擴展。我們希望并相信,聚集體學將促成研究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范式轉移,為人們對多級結構和復雜系統的研究探索開辟一條新路。

劉昌孝
中國工程院院士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院長
人體免疫系統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反應與對流感病毒及其他能引起感冒的冠狀病毒的反應類似,即難以產生永久抗體。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新型冠狀病毒或將與人類長期共存。
進入“十四五”的新征程,我國衛生健康體系繼續夯實以人民為中心的健康中國目標,落實從治療向預防轉變、從城市向基層轉變、從大規模向高質量轉變。那么,我國生物醫藥發展也必須適應這三大轉變的需求,轉向發展高質量的化學藥物、生物藥物和中醫藥,其中抗感染藥物和疫苗的創新發展是關鍵。
鑒于此,我們應該建立滿足生物醫藥發展需求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立足解決人民健康需求的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協同推進國內醫藥市場和醫藥貿易發展,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同時,提升政府監管體制和企業管理水平,推進醫藥健康產品的高質量、高效率發展。
我認為,具體應該從以下五方面入手:一、以動態比較優勢為指導,推進本土企業實現市場價和技術的雙重追趕。二、以國內價值鏈為依托,培育本土的“鏈主”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三、以現代化產業集群為載體,實現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融合發展。四、以“互聯網+”數字經濟為契機,促進存量優化和增量創新相結合的產業結構調整,重塑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生態。五、打造以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為關鍵技術譜系的國際生產體系,并緊扣與疫情防控有關的醫藥產業和產品的國際需求,從而尋求合作。

傅伯杰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
生態文明建設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生態理念1.0時代關注的是要素協調。人們意識到高強度人類活動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不足,探索如何通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協調人與自然關系。退耕還林、自然保護區建設、污染治理等,就是出于這一理念所采取的針對性措施。
生態理念發展到2.0時代,強調的是系統治理。人們已經認識到資源環境要素對人類社會的約束不是獨立的,系統問題需要以系統治理的方式來解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源頭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開展,就承載著整體性、系統性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生態理念3.0時代倡導的是人與自然的深度和諧。社會將進入綠色發展軌道,發展與保護由消長權衡關系進入協同共生關系,生態環境效益成為社會經濟效益的增長引擎,綠水青山成就金山銀山。
不斷推進的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科技的力量。無論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發展節能低碳產業,還是建設節水型社會、完善防災減災體系、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科技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萍紕撔潞蛻靡呀浬疃冉槿氕h境治理、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各個環節。如推廣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針對湖泊污染開展全流域綜合治理,科學實施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等。可以說,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也是一條讓科技創新造福生態保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