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云帆濟滄海
——記中山大學“百人計劃”特聘教授、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眼發育和分子病理機制課題組組長李萬程研究員

2021-04-25 02:38:24李曉文
科學中國人 2021年6期
關鍵詞:研究

李曉文

1996年5月,一架從美國飛來的波音747客機降落廣州白云機場,闊別家鄉10年整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眼科生物化學助理教授李萬程終于踏上了故土。他此番回國有兩個目的:一是探望父母家人、恩師和故交好友;二是接受母校湖南師范大學聘請他為發育生物學教授的聘書。回家之前,他順道看望在美國相識、已經回國在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工作的朋友。兩人在一起吃飯時,李萬程開玩笑說,如果哪天選擇回國工作,就到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來。沒想到戲語成真。先后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新澤西醫科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和內布拉斯加醫科大學任教20多年后,如今的李萬程已關掉在美國的實驗室,正式成為中山大學“百人計劃”特聘教授、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科帶頭人、眼發育和分子病理機制課題組組長。

作為眼睛晶狀體研究領域首位獲得美國眼科學基金會白內障研究杰出成就獎的華人,李萬程的加盟,無疑將把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眼睛晶狀體發育和眼睛重大眼疾之一——白內障的分子機制基礎研究推向國際最前沿,并為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進入國際雙一流注入強勁動力。

“做科學研究的人最忌夸夸其談,我不敢說我將來會給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帶來多大的成就,但憑借在國外多年腳踏實地的研究積累,認認真真做研究的態度,再加上中心近年來為建成世界一流眼科中心在引進人才等方面的諸多努力,我相信有這么多秉持同樣認真態度的學者的共同努力,中山眼科中心會迎來飛躍式的發展。”30余年埋首眼睛分子細胞生物學研究,走過多個大大小小的世界科學研究殿堂,經歷過無數場學術交流與辯論,李萬程的經歷正應了著名詩人李白的話: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不破樓蘭終不還

李萬程1960年出生于湖南衡山一個農民家庭。他能完成中學的學業,除了仰仗父母親和姐姐的辛勤勞動,姑母和舅母等人的經濟支持,還得益于多位尊師(劉德象、黃周秀、李炎明、戴清海、聶東楚、胡粹娥、尹立雁等)的幫助。1978年,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之時,李萬程再一次得益于他的尊師們(劉德象、黃周秀、黃乾輝和曠怡珍等)的大力支持,考入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學專業,從此開啟了與生物學研究近40年的情緣。

李萬程在美國華盛頓大學求學期間留影

在大學的4年里,李萬程完全沉浸在學習的海洋里。無論工作日還是節假日,老師們都常看到李萬程在教室里學習的身影。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學前3年,他每一科的成績,從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學、生物化學到細胞生物學,都名列年級前茅。1982年本科畢業后,他以特別優異的成績考入湖南師范大學生物系劉筠教授(時任副校長,1995年當選為院士)的實驗室,從事發育生物學的研究。

劉筠院士是我國著名的魚類繁殖和育種專家。他在世界上首次成功進行雌、雄兩性能育,遺傳性狀穩定的異源四倍體鯽鯉和三倍體湘云鯽(鯉)的研究,為推動我國魚類和特種水產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在劉院士的指導和支持下,李萬程開始了對岳鯉及其雙親的形態特征,血紅蛋白、血清蛋白和同工酶的研究。為了學習國內最先進的研究技術,在碩士期間他先后訪學了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陳宏溪研究員和吳清江研究員及武漢大學熊前沫和周敦教授的實驗室,學習細胞核移植、同工酶分析和染色體組型分析的技術。3年的深入探究讓他完成了岳鯉及其雙親的生物學標準的制定,并在國內重要的學術期刊《遺傳學報》和《水生生物集刊》發表了相關研究篇論5篇,奠定了豐富而扎實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期間他還幫助劉院士建立起了當時規模在國內數一數二的細胞核移植實驗室,在相關方面的工作成果為后來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立做了起始的積累。

在湖南師范大學讀書期間,李萬程從海外歸來尋根的舅公——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醫學教授唐自東博士的出現為他打開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讓他萌生了想要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的沖動。于是從本科4年級至碩士期間,李萬程就留心在為出國做準備。1985年,在完成由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陳宏溪研究員主持的碩士論文答辯后,他應邀赴加拿大亞伯達大學動物系任發育生物學助教。1986年,他如愿接到了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動物系系主任Charles Laird教授的邀請,成為全額獎學金博士研究生,從此踏上了在美國長達30余年的學習、工作成長歷程。

在美國這30余年,憑借勤奮努力,李萬程從一名語言聽不懂、口語都說不好的留學生,到入門分子細胞生物學,再到在白內障研究領域提出非遺傳性白內障形成的共同細胞學基礎科學學說,一步步走到科學研究的前沿,研究論文和研究基金不斷突破,科學實驗技能、科學思維也得到了跨越式地提升,最重要的是,他學會了如何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寧靜,用清晰的思維去思考科學問題。同時在自由激蕩的環境下平等、自由地與導師和同行暢所欲言地溝通交流,盡情地去學習和吸取他人的長處,表達學術觀點的同時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難忘在美國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6年時光,李萬程在那里完成了人生的蛻變。入學的第一天,從普林斯頓大學來的Whiteley教授領著他參觀了整個校園,同時告訴他,華盛頓大學動物系培養的第一個中國博士生時任加拿大亞伯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研究生院院長。作為第二個中國來的研究生,教授們對李萬程的期盼給了他無形的壓力同時也是動力。接受李萬程進入動物系的Aimee Bakken教授在他完成第一學期的輪轉學習后告訴他,Lynn M Riddiford教授實驗室是最適合他完成博士論文的地方。Riddiford教授是美國文理學院和美國科學院院士,先后擔任過美國動物學協會、美國昆蟲學協會、美國內分泌學協會和美國生理學協會的主席,在昆蟲發育生物學、內分泌和生理學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在隨后的5年里,李萬程受到Lynn M Riddiford教授的嚴格指導。

與諾獎得主Fisher教授(中)的合影

華盛頓大學是一所國際著名的學府。曾經長達十幾年的時間里,該校生物醫學教授們從美國衛生研究院申請獲得的科研項目居于全美高校之首。要完成該校分子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的學習有多個方面的要求:首先,必須完成48個學分的課程學習;其次,必須在星期五港實驗室(Friday Harbor Laboratory)完成為期10周與本校之外的科學家的合作研究訓練;隨后,必須完成3門不同方向課程的學習,每門課需要通過主管教授的考核;在此基礎上,完成博士資格候選人的口頭考試(通常是5位教授從4個方面考核學生,每位教授問一個小時的問題);最后,完成博士論文(通常需要發表至少3篇科學研究論文)的撰寫和答辯。這里每一項要求如果失敗,都有可能讓留學生失去獎學金或被研究生院勸退。李萬程回憶:“記得學校要求非常嚴格,每個學期都有多門課程要修,而我的導師和任課教授們也會告訴我們這些留學生,他們不會因為我們聽不懂而有特殊的照顧,唯有更加刻苦努力地去學習才能很好地完成學業。”

早年的學習極為艱辛,在語言尚未過關的情況下,為保證完全消化課堂內容,李萬程每次上課都會帶著一個小錄音機坐在教室的最前面,將老師的課堂內容錄下來,回去反復播聽,逐個理解達到鞏固。寒窗苦讀雖然勞累,但讓李萬程最開心的是在那里得以感受院士導師探求自然生命科學的嚴謹執著及淳樸的生活態度,聆聽來自世界各地名家大師的講課和講座,也有機會在各種國際會議及其他交流場所自由碰撞……沐浴在學風嚴謹、學術自由的文化氛圍里,李萬程有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6年時間里,他先后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等國際知名刊物上發表了5篇學術論文,全面闡明了昆蟲幼蟲綠色素基因Insecticyanin的結構、表達及調控機制。

1991年,憑借在分子生物學領域的扎實基礎和熟練技術,以及出色的博士論文研究,李萬程在當年的全美細胞生物學年會上所提交的博士后申請迎來了6位教授的青睞。1992年,美國衛生研究院眼科研究院(NIH/NEI)開始從各個著名大學挑選具備分子生物學背景的博士畢業生作為眼科基礎研究人才。李萬程幸運地獲得了NEI的獎學金,在波士頓的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學實驗室(Woodshole Laboratory)與其他19名學生接受了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約翰普金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杜克大學等20多所著名大學的32位杰出教授的培訓。隨后,他選擇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物理系及哈克尼斯眼科中心從事他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師從Abraham Spector講席教授。也就是在那里,他開啟了分子眼科學的研究。

Abraham Spector教授1976年從哈佛大學的浩威實驗室(Howe Laboratory)完成博士后研究之后,到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一直引領著哈克尼斯眼科中心的基礎研究。他曾擔任美國眼視光協會(ARVO)主席,并獲得ARVO最高獎——PROCTOR AWRARD。當時,Spector教授給李萬程提出的研究課題是:白內障病人眼睛的房水中存在不同程度升高的過氧化氫水平,體外實驗表明過氧化氫等氧化物能引起體外培養的晶狀體產生白內障。然而,氧化物究竟以何種機制誘導白內障則是Spector教授想知道的。帶著這個問題,李萬程首先從分子水平發現,像其他組織一樣,過氧化氫能在30~60分鐘內激活晶狀體一系列早期反應基因(Early response gene)的表達,這包括c-Jun和c-Fos。然而他發現除了這種早期反應外,c-Fos的表達在過氧化氫處理5個小時后,出現第二個更大的上調高峰,這個高峰出現的生理意義何在成了他隨后陷入沉思的問題。正當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著名c-Fos研究科學家Tom Curren教授的實驗室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關于c-Fos在神經系統中功能的文章。他們的結果表明長時間c-Fos的表達預示未來細胞走向凋亡。這一結果讓李萬程興奮不已,他的腦海立即浮現出過氧化氫誘導c-Fos表達,激活晶體上皮細胞凋亡程序,最終導致細胞凋亡,白內障發生的病理過程。隨后的幾個星期,李萬程夜以繼日,開展了所有可能的實驗驗證。令人喜出望外的結果終于來了,環境因子過氧化氫、紫外線和高糖都能引起晶狀體上皮細胞走向凋亡并伴隨白內障的形成。這些結果印證了他的設想。第一篇關于晶狀體上皮細胞在環境應激因子誘導下發生凋亡,導致隨后白內障發生的科學論文于1995年在細胞生物學領域的權威刊物Journal of Cell Biology(1995;130:169-181)上發表。這一成果自發表以來已被Cell等國際重要學術刊物引用400多次,成為這一學術領域經典和權威的論文。他的研究奠定了非遺傳性白內障形成的共同細胞學基礎,開創了相關科學研究領域。這個領域開創以來,已有700多篇論文從全球多個實驗室發表,為白內障的藥物和基因治療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隨后的3年,李萬程獲得了美國衛生研究院NIH/NEI的獨立博士后基金。在眼科和生物醫學領域SCI核心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并進一步闡明和論正這一科學學說,還先后應邀赴德國自然科學院、英國生物化學協會、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全球華人眼科大會上作學術報告。1996年他成為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哈克尼斯眼科研究院年輕的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可終身化助理教授), 帶領從德國和南美洲來的兩個博士后繼續展開白內障形成分子機制的研究。作為課題負責人和共同負責人,李萬程從NIH/NEI獲得了第二個研究項目Young Investigator Career Award(R29,相當于國內的優秀青年基金)和第三個研究項目(R01)。同時也得到大洋彼岸母校湖南師范大學校長張楚廷教授的青睞,邀請他擔任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這是他闊別10年后回國的初衷之一。

在內布拉斯加醫科大學的研究團隊合影

1998年,李萬程博士在新澤西醫科大學建立起自己獨立的實驗室,迎來了3位青年才俊:向華博士后、毛英偉和王娟兩位研究生作為自己的研究助手(他們后來成為中、美的知名教授和公司的技術專家)。他們在分子眼科學領域深入探討晶體上皮細胞凋亡的信號途徑,以及透明晶狀體如何保護自身抑制應激因子引起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年輕的科研團隊充滿了活力和自由探索的氛圍。短短3年半時間,他們完成了多個原創性的發現。首先是闡明晶狀體自身的結構蛋白α-晶體蛋白能夠保護自身免于應激因子引起晶體上皮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他們發現α-晶體蛋白通過與BCL家族促凋亡蛋白BAX和BCL-Xs相互作用,阻斷BAX和BCL-Xs進入線粒體,從而抑制因線粒體通透性改變而引起的細胞凋亡,這一結果在細胞凋亡領域的權威刊物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上發表,自發表以后,已被國際同行在Nature、Blood和PNAS等國際重要學術刊物引用200多次,是同類論文中被引用頻率最高的少數幾篇論文之一;其次他們與美國著名凋亡專家Stanley Korsmeyer院士合作,闡明BCL-2的家族蛋白抗凋亡因子具有調控基因表達、促凋亡的功能;再次首次證明了人源染色體端粒酶與動物(牛和兔子)的RNA模板能形成有功能的端粒酶復合體,調節端粒酶以外的多種功能。這些結果以多篇研究論文發表在經典的國際期刊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Oncogene、JBC和IOVS上。

2002年,受明尼蘇達大學荷美研究所所長的邀請,李萬程加盟研究所成為發育生物學研究組的主任。在那里,他帶領4名來自美國和中國大陸的年輕人(兩名美國學生中,一人成為內科醫生,另一人成為牙科醫生;而兩名中國學生中,一人成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授,另一人成為美國杜克大學教師),繼續開展分子眼科學領域晶狀體分子病理學的國際前沿原創性研究。他們與美國著名腫瘤生物學家John Reed合作,首次發現晶狀體不發生自然腫瘤的信號通路機制;首次闡明調節人類配對盒基因(Paired Box Gene,簡稱Pax6)去磷酸化的蛋白磷酸酶。其間,李萬程與法國著名的熱休克蛋白專家Andre Patrick Arrigo教授受歐洲眼科學協會邀請在西班牙共同組織了熱休克蛋白調控眼晶體上皮凋亡分子機制的專題報告會。

2003年,李萬程被湖南省政府評選為首批首位生物學領域的芙蓉學者,受聘為母校湖南師范大學芙蓉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擔任細胞生物學學位點負責人。2004年,他與張鍵教授和吳秀山教授一起組織了湖南師范大學第一屆生命科學論壇,參加論壇的演講嘉賓包括發現磷酸化信號通路的諾貝爾獎得主、華盛頓大學的Edmond Fisher院士和發現血液凝固過程及其調節因子的Davie院士。還有耶魯大學的遺傳學家,Alan Garen院士和時任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的朱作炎院士。在湖南師大任職芙蓉學者和后來的瀟湘學者特聘教授的15年里,李萬程培養了馮浩、肖亞梅和劉文彬3位青年教授和數十名優秀的研究生(他們中許多人后來成為了國內外知名大學的教授),也為后來省部共建中國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立和其負責人的成長做出了貢獻。

2006年是李萬程學術生涯值得紀念的一年。在5月舉行的美國眼視光協會眼科年會上,他榮獲美國眼科學基金會授予的白內障研究杰出成就獎,該獎表彰他提出的不同環境應激因子誘導的晶體上皮細胞凋亡是非遺傳性白內障形成的共同細胞學基礎的科學學說。緊接著,應歐洲眼科協會的邀請,在西班牙召開的眼科年會上,他組織了題為“控制晶狀體發育和病理發生的信號途徑”的專題報告會,且邀請了美國科學院院士Michael Karin教授、全球生物信號傳導的頂級專家作主題報告。在這次會上,他遇到了中華醫學協會眼科分會主席趙家良教授并認真聆聽了他匯報的中國眼科學發展的狀況,由此萌發了回國工作的初想。這一年,應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校友、美國中部內布拉斯加醫科大學生物化學系系主任Judy Christman講席教授和眼科系系主任Carl Cammas教授的邀請,李萬程成為內布拉斯加醫科大學生化和眼科系的雙職教授,并在眼科系建立了分子眼科學實驗室,迎來嶄新、十分寬敞的實驗室和先進的儀器設備。一群優秀的年輕人進入他的實驗室成為博士研究生,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或成為訪問研究生(他們中多人已成為中國科學院和知名大學的教授)。在隨后的十幾年里,李萬程成功獲得了NIH/NEI研究項目(R01)及內布拉斯加州的資助項目,并借此展開了更為深入的分子眼科學的原創性研究工作。

一系列原創成果得以在李萬程的實驗室中誕生。他們發現在晶狀體發育過程中,蛋白質SUMO化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Pax6是控制眼睛和大腦發育的關鍵基因(Master Gene)。Pax6缺失導致胚胎發育嚴重異常,眼睛和鼻子缺失、大腦殘缺。由于Pax6突變或其他因素造成的表達水平改變則導致一系列眼睛疾病包括虹膜缺失、白內障、青光眼、黃斑發育不良、視網膜母細胞成瘤、先天性視神經發育異常和WAGR綜合征等。因此,對Pax6功能及其調控機制的深入研究是了解上述各種眼睛疾病發病機制的關鍵所在,為這些疾病的準確診斷和及時治療提供十分重要的幫助,在臨床醫學上有重要的意義,與人類健康狀況的改善有著密切的關系。

2007年,李萬程帶領團隊首次證明了蛋白磷酸酶1(PP-1)介導的Pax6去磷酸化負性調節Pax-6的功能。2010年,他們首次發現P32 Pax-6的激活需要經過蛋白質SUMO化修飾,SUMO1介導的SUMO化是激活P32 Pax-6的必要步驟。這些結果闡明了調控Pax6功能的嶄新機制。隨后,他們的研究表明在小鼠眼睛發育過程中,SUMO小分子蛋白、SUMO1和SUMO2/3在晶狀體出現明顯的分化表達模式。SUMO1具有促進晶體上皮細胞分化的功能,而SUMO2/3則能抑制晶體上皮細胞的分化。SUMO1和SUMO2/3對晶體上皮細胞分化表現出來的截然不同的作用,是通過對同一底物因子或不同底物的功能進行修飾來完成的。SUMO1介導的K16位點的SUMO化增強SP-1對β-crystallin基因的調節功能,因為SUMO1介導的K16 SUMO化促進SP-1與共同激活因子(co-activator)P300相互作用,從而使其緊密結合到β-crystallin基因啟動子上,排除SP-3抑制因子的結合;而被SUMO2介導的SP-1K16位點的SUMO化促進SP-1降解。此外,在SUMO2/3特異性位點K683基團上發生的SUMO化使得SP-1與P300的相互作用受阻,導致SP-1與β-crystallin基因啟動子結合被弱化,故而被抑制因子SP-3取代。這些原創性的研究成果闡明了調控晶狀體發育的重要機制,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此外,他們還證明了PP-1能通過去磷酸化直接調節AKT信號通路來控制晶體上皮細胞和視網膜色素細胞的生長和分化及凋亡,為眼睛疾病和癌癥治療提供了可能的新的切入點;首次發現在胰腺中,αA-晶體蛋白能抑制胰癌的發生;首次報道蛋白磷酸酸PP-2A是茶葉堿抗癌的靶分子之一。一系列的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的科學期刊Proc.Natl.Acad.Sci.USA、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Cancer Research和JBC上,發表以來得到了同行的廣泛引用。

從懵懂的青澀學生到在眼睛晶狀體研究方向奠定自己的研究領域,李萬程在北美先后求學三十余年,完成了自己少年時代的志向:求學北美振華夏,不破樓蘭終不還。如今,李萬程因為在專業領域所做的卓越貢獻,已被大眾所認識,為同行所信服。他先后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過多個NIH的研究項目,多次參與國際學術會議,任組委成員、分會主席等。2011年—2020年間他擔任國際實驗醫學知名刊物Curr Mol Med主編,先后應邀到中國、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西班牙、葡萄牙和印度等地進行學術報告和交流100多次。2008年起,他開始擔任亞洲白內障協會和美-日白內障協會理事……

游子歸來中華情

2015年3月,李萬程以“百人計劃”特聘教授身份全日制受聘于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至此,闊別家鄉近30年的他真正回到了“夢起的中華大地”。

白云山高,珠江水長,中國的南大門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中國第三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聞名遐邇的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就座落于此。它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835年由美國傳教士醫師伯駕創辦的眼科醫局——中國最早的西醫醫院。歷經50余年發展,在幾代優秀前輩的砥礪前行之下,如今的中山眼科中心已經成為我國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醫療技術精湛,診療設備先進,科研實力強大,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眼科中心,連續10年位列中國醫院最佳專科聲譽排行榜眼科第一,連續五屆在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第一。

五十余年任重道遠,五十余年繼往開來。如今,以中心主任兼眼科醫院院長劉奕志教授為代表的新一代眼科中心人正繼承前輩優良傳統的同時致力創新,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胸懷向著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眼科中心的目標前進。李萬程加入其中,正是想要實現他青年時代求學北美振中華的志向,也感念于祖國近年來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以及中心對相關方面的重視。這里,有很多與他志同道合的人。

主持第一屆眼發育和分子病理機制專題報告會期間與講員合影

1998年與李紹珍院士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合影

其實,李萬程與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的淵源早已有之。1998年,由北京同仁醫院院長張士元教授在北京主持召開的第一屆全球華人眼科大會上,受邀參會的李萬程作了題為“Stress-Induced Apoptosis As A Common Cellular Mechanism for Non-Congenital Cataractogenesis”的學術報告,會后他結識了來自中山大學的毛文書教授、李紹珍院士。在中山眼科中心籌建眼視光學系時,他陪李紹珍院士與加州大學伯克利視光學院的教授一起交流。此后多次在國際會議上,他與來自中山大學眼科中心的同事們都有十分友好的交流,相互之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0年,在大洋彼岸中山眼科中心工作多年的老朋友傳來消息:中山眼科中心在招聘海外高層次人才,并給李萬程發去了回國訪問的邀請。2010年年底,李萬程造訪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在區莊眼科科研大樓作了學術報告,并與時任黨委書記的劉奕志教授、任院長的葛堅教授和任重點實驗室主任的張清炯教授有了第一次的見面,深深感受到他們招聘海外學人的誠懇。2011年,李萬程被中山大學聘為客座教授。

劉奕志院長從葛堅院長手里接下中心的接力棒以來,一直大刀闊斧地改革,引進高端人才助力中心跨越發展。2013年美國眼視光年會(ARVO)會議期間,劉奕志院長與李萬程進行了認真的詳談。2013年年底,他與劉院長正式簽署到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工作的協議。在劉院長大力引智引才的感召之下,李萬程最終下定決心回國工作,2015年3月正式受聘于中山大學。

受聘的5年多時間里,李萬程得到了劉奕志院長的大力支持以及很多人的幫助,上至主管部門的各位領導,下至實驗室的每一位科研人員。如今,李萬程已建立了一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團隊;建立了蛋白質SUMO化,基于UV照射和葡萄糖氧化酶處理的氧化應激系統和斑馬魚CRISPR/Cas9基因敲除系統3個主要研究平臺;完成了眼發育與分子病理機制多個不同研究方向的建立。他在晶狀體發育,白內障和老年性黃斑變性分子機制、眼睛衰老等多個領域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帶領團隊先后獲得十多項國家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和青年項目;在國際知名SCI刊物Proc. Natl. Acad.Sci. USA、Aging Cell和Free Radical Biology & Medicine等雜志上以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為第一作者單位或通訊作者單位發表了一系列研究論文;培養了多名青年教師、博士后、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在眼科中心任職以來,李萬程多次代表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應邀在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召開的各種學術會上作學術報告,多次在國內眼科學基礎研究年會和其他學術會議上作主持、特邀或會議報告。

作為評審專家,李萬程先后為英國Wellcome基金會,中國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委評定杰出青年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他作為資深研究生導師,先后為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和中國多所985和211大學的博士生評審博士論文,為50多種國際SCI刊物包括Cell Research、J.All. Clin. Invest.、Cancer Research,Theranostics、Cell Death & Differ.、Oncogene和JBC等期刊審閱論文。

為發揮所長,加快推進中心的國際化步伐,把中山大學和中山眼科中心的學術地位推向世界前列,2018年4月,李萬程與劉奕志院長一起共同組織了第一屆題為“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Eye Development & Pathogenesis and Beyond”的國際學術專題報告會,共有來自斯坦福、耶魯等高等學府的全球24位知名科學家在會上作了精彩報告,成為業界津津樂道的一場學術盛宴。

最讓李萬程感到高興的是,一批年輕科研人員以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已經慢慢成長起來,把他們培養成為眼科學基礎研究的骨干力量,為推動中國眼科學基礎研究打下堅實基礎是李萬程最真切的愿望,也是他回歸祖國的初心。

現在的李萬程正帶領自己的研究團隊探求眼科學領域眼發育和重大眼疾的分子機制。期待未來在重大眼疾白內障和黃斑變性的研究領域,他們有嶄新的發現并為這些重大眼疾的治療帶來福音。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9在线免费视频|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99re精彩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国产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婷婷伊人五月|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国产区免费精品视频| 日韩久草视频| 五月婷婷综合色| 午夜不卡视频| 91国内在线视频|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久久黄色视频影| 亚洲第一成年网|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日韩午夜片|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91美女在线|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色综合中文综合网| 欧美国产精品拍自|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91亚洲影院|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国产自在线播放| 在线亚洲小视频|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jizz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国产爽妇精品| 日韩一二三区视频精品|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欧美在线伊人| 她的性爱视频|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免费高清毛片|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伊人成色综合网|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99re在线观看视频|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亚洲午夜天堂|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免费看片|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久久一级电影|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在线观看无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