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幻棠
1999 年10 月1 日,北京舉行盛大的國慶50 周年閱兵儀式。當一組導彈武器裝備系統組成的方陣,緩緩駛過天安門廣場時,觀禮臺上的防空導彈總體和自動控制專家梁晉才難抑激動,眼眶逐漸濕潤了:這是他和同事們傾注全部心血研制出的作品,研制期間的一幕幕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梁晉才1927 年出生于北京,1950 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工學院,畢業后成為北京鐵道學院的一名教師。在上世紀50 年代的大學里,教師一般要工作滿3 年才能夠評上講師,但是由于表現優秀,梁晉才兩年就評上了。本以為會在深深熱愛的教師崗位上工作一輩子,但機緣巧合,因為國家大力國防事業的需要,1962 年,梁晉才被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從此登上了防空導彈事業舞臺。
與教師崗位相比,防空導彈工程師這個職業顯然具有更大的挑戰性。彼時的中國一窮二白,不僅各種研制設施跟不上,各種研究資料也極為稀缺,個人這方面的知識也極為有限。這一切都訴說著導彈研究任務的艱巨。

▲ 梁晉才院士

▲ 2004 年在上海,梁晉才勉勵“小航天迷”
面對困難,梁晉才絲毫沒有退縮的打算,他明白,用心做就好。于是,他和同事們一起在錢學森等專家的領導下,開始了艱難的導彈探索之旅。惡補知識,不斷學習,仿制設備,改進設備……一天24 小時好像根本不夠用,他們恨不得一天能有36 個小時。
屋漏偏逢連夜雨,蘇聯專家突然撤走,給研究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難。可是,梁晉才他們并沒有被嚇倒,導彈研制工作仍然繼續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 1999 年出訪俄羅斯,梁晉才重游莫斯科留影

▲ 2009 年在上海,梁晉才(中)與我國航天員合影

▲ 梁晉才在上海宇航學會成立20 周年時發表講話
梁晉才發現,蘇聯的陀螺太笨重了,不好用。于是,他組織并主持了一個攻關小組,決心對陀螺進行改進。他們一邊擬草圖,一邊生產。就這樣不分黑夜白天地干了3 個月,最后,他們終于突破了各種技術難點,研制出了我國第一個半液浮陀螺。
20 世紀60 年代初,國防部對有關型號研制生產布局進行了重大調整,梁晉才被調到了上海。這期間,梁晉才負責一個新型地空導彈武器設備系統,在他和大家共同的努力下,這個系統最終獲得成功。
1984 年,梁晉才接到了新的任務,國慶節當天,他率領一支隊伍踏上了去往西北荒漠的列車。在戈壁灘的新型號試驗任務圓滿畫上句號后,他又接到了另一個更艱巨的任務:研制一種完全自主的、沒有成功經驗可供借鑒的型號。
梁晉才在磨礪中不斷成長,他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可無論做哪項工作,他都交出了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任某武器系統總設計師時,主持研制成功該系統的乙型,提高了我軍艦隊的作戰能力,填補了我國中低空艦空和野戰防空導彈的兩大空白;主持研制的某武器系統丙型導彈,主持設計了新的氣動布局,并采用靜不穩定控制,提高了導彈的機動性,擴大了作戰空域,取消自動駕駛儀的自由陀螺,縮短了反應時間,使得該型號導彈達到了國外同類武器的先進水平;帶領大家研制某一飛航裝置,開拓了國際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梁晉才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經常說:“國家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他是我國防空導彈事業的一道光,照到哪里哪里就有成功的光亮。★